分享

处暑将至!这才是正确的养生打开方式

 寻医文化 2021-08-20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论述:“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意味着暑气渐渐消退,三伏天已经结束或接近尾声,天气开始由炎热向凉爽过渡,夏与秋开始了真正的转换。

(注:今年的三伏天在8月19日已结束)

此时,自然界的阳气由向外疏泄趋于向内收藏,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变。

因此,从养生的角度来看,起居作息及饮食都需适当进行调整。

一、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处暑之后,天气由热转冷,自然界的阳气渐弱,阴气渐强,人体也容易变得疲乏,出现所谓“秋乏”,这是正常的自然现象。

此时,为顺应节气和自然界变化,应首先调整睡眠时间,保证作息规律。建议无论睡觉,还是起床,都要比春夏季节早睡一个小时左右。

另外,古代医家提倡人们睡“子午觉”(子时大睡,午时小憩),即每天要在晚上11点之前入睡,在中午要小寐,20~30分钟即可。

因为子、午均为阴阳交替之时,此时保持睡眠状态,能让人体顺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对健康有极大好处。

二、“春捂秋冻”,因人而异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句传统的养生谚语,是说到了春天或秋天,不要着急脱衣或穿衣,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健康有一定的好处。

初秋时节,气温还不太低,适当地进行秋冻,能够锻炼身体的御寒能力,让机体逐渐适应从夏到秋的转变。

适当秋冻还可避免因多穿衣导致的身热汗出、阴津损耗及阳气外泄,也能避免因出汗着风导致的感冒等症。

但秋冻并不适合所有人群。

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病患者、慢性肾脏病患者、胃肠病患者等,秋冻于身体无益。

对于健康人群, 也应“冻”得适度。

秋冻宜在初秋,自己不感觉过于寒冷即可。到了深秋,或气温明显下降时,要根据个人情况添衣,做好保暖。

三、少辛增酸,预防秋燥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中医养生主张遵循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而助人体生长和收藏。而秋季主收,是阴长阳消的时节,此时养阴,效果更好。

秋季里有一个重要的养阴法则,叫“少辛增酸”。

“少辛”,即少食辛味食物。燥为秋天的主气,燥淫外盛,最易上受入肺,出现干咳、咽喉干燥、口舌少津等症状。而辛味通肺,少辛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肺气的耗散。

另外,辛味食物具有发散作用,易导致人体出汗,感寒而发病。

“增酸”,即增加酸味食物的摄入。秋季养生以滋阴润肺为主,但肺金克肝木,因此也要兼顾养肝护肝。

而酸味食物有很好的滋阴效果,可以收敛过旺的肺气,且酸入肝,也能够养肝补肝。

建议吃一些酸味果蔬,如山楂、石榴、番茄等。另外,还可以吃些雪梨、银耳、百合、蜂蜜等润燥的食物。

推荐一道简单易做的秋季养生饮品:雪梨银耳羹。

雪梨有润肺清燥、止咳化痰的功效,银耳能够滋阴润肺、养胃生津。

做法:准备雪梨、银耳、红枣适量,熬羹即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