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又福一一怀念可染老师(二)

 书画艺术馆 2021-08-20

《中国现代山水画的开山之祖》

在我看来,可染老师是中国现代山水画的开山之祖,是致力开创现代山水画的第一人。他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一个崭新的、完全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现代文化高层次审美领域。以自己卓绝的苦行僧式的长期艰苦实践,矗立起现代山水画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图片

李可染

《万水千山》

他实现了两个革命:艺术精神的革命和艺术语言的革命。
所谓艺术精神革命,即以“作透网鳞”为其强大精神支柱。以极其细密的筛子,将传统过滤,寻到了继承传统的最佳方式。老师经常教导我:“研究传统要像长坂坡的赵子龙,七进七出。用最大功力打进去,用最大勇气打出来。”能打出来,是看准了传统的病根,找到了通达自己艺术领域地的突破口。在中国山水画史上他第一个提出,“为祖国山河立传”。这“立传”决不可理解为画“山水肖像”,它是博大深沉的内蕴丰厚浩渺的宓藏,铁打钢铸的力量,春笋般的生机,烈火般的热情的凝聚,它是一个精神纲领。这纲领,以他对胆和魂的追求,突破了传统文人画的品评标准,昭示了中国现代山水画的精神风貌,其中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冲决了千古以来崇尚“平淡天真”一一这几乎统治文人画品评的重要标准。

图片

《万水千山》 局部图

应当指出,大抵中国的大文学家、大艺术家,无不具有大哲学家的思辩头脑,从这意义上讲,他们皆不可能与中国的庄、禅精神无缘。“平淡天真”也确实不失为高层次的审美标准(这里从略),但决不是惟一最高标准。在历史上无论是诗、文学、绘画都有史诗般的力作,早已证实了这一点。然而却不能否认,《庄子·刻意篇》:“澹然之极,而众美从之”一一这“澹然”二字好生了得,到它演化为“天然”、“枯澹”、“冲融”、“平淡”,成为审美标准时,苏东坡一句话“寄至味于澹泊”已成为历史上文学艺术淡风至上的至高标准,历来论者认为:这淡,不靠后天竭心尽力苦修得悟,所谓“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所可强入”(董玄宰语),而是天骨带来的“无师智”。于是淡风之论成为统治品评中国文人画的口头禅。

图片

李可染

《 雨山图 》

试看可染老师的艺术精神(可参看李可染先生画语录),其大彻、大悟、大壮、大美、大真、大实、大拙、大朴、大统一、大和谐,岂一个“平淡天真”所能囊括。可染先生艺术精神的革命,启迪我们致力现代中国画的人,寻求各自的精神至高点,在现代东西文化冲撞、交流、大变革的潮湃中,怎一个“平淡天真”了得?

图片

贾又福 《梦月图》

50㎝X35㎝ 2010年

所谓艺术语言革命,表现在可染长期的艺术实践上,他带学生对景写生,对景创作时一贯强调的:“用自己特有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特殊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用自己独到手段去惨淡经营,表现自己所理想的世界。”他反对套用现成的模式,反对符号化。他曾不止一次地批评我的山水画作业概念化,说:“程式化好,符号化不好,搬古人现成的符号最不好。”这话可使我终生受益。以后看先生的作品,逐渐认识到,他苦心追求的乃是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位山水大师的崭新风貌,是惟独属于他自己的“不二法门”。他的笔确乎是他的“神经末梢”,触摸着我们这个时代,他发扬了乃师黄宾虹先生作品的模糊性和抽象意识,强化和凝聚了浓黑的表现力,创造了一个理想的玄冥、幽邃,深不可测的神秘王国。将人们引入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启迪人们领略那生命的万化和永恒的真如(道),发人以神接太虚,心游太玄,通达未知世界,进入美好理想的梦幻世界。如果说黄宾虹先生架起文人山水画向现代山水画迈进的金桥,那么,李可染先生则是通过金桥进入现代山水画圣殿的第一人。

图片

贾又福 《大岳扶摇》

210㎝X120㎝ 1986年

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可染先生第一个冲破了前人一切形式规范的束缚,扫荡了一切固有的山水画传统中传宗接代的符号大成,他不仅扫荡了诸如系统现成的岩石皴法、林木树法、屋舍舟车、云法、水法、勾法、点法等等等等,他还摒弃了历代大师所不能摆脱的勾、圈、点、攒的杂树穿插法,章法的开合式、三远法。他以自己独有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发现并创造了一整套前人从未有过的山水画艺术语言,语惊四座,跳出了“如来佛的掌心”。形成了当代李家山水画体系。这体系涵概并超越了中国山水画传统的审美精神,但又是传统审美精神的发展并得到现代的活化。它已成为与当代广大人民握手言情、交流思想的特定审美形式,它一片生机,光彩夺目。毫无疑义,李家山水体系作为中国现代山水画史的第一页,其开拓意义是划时代的。李可染先生作为中国现代山水画的开山祖师,当之无愧!

图片

李可染 《渡江图》

感谢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