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合川籍全国文艺名家巡礼——李幼谦

 看艺术 2021-08-21

编者按:

       水秀三江,人杰地灵。合川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名家辈出之地。诗圣杜甫曾留下“江花未尽会江楼”的诗句,理学鼻祖周敦颐曾在合川筑“养心亭”讲学,为合川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诞生了雕塑大师黎广修、评书“泰斗”逯旭初和周北溪、唐吟仙、江从革等文艺名家。
       去年,区文联公众号推出“合川文艺名家巡礼”“合川优秀文艺家巡礼”系列,宣传推介了54位活跃在当代合川文艺界的老、中、青艺术家,文艺爱好者争相转发,在全社会赢得广泛赞誉。今年,我们将陆续推出“合川籍全国文艺名家巡礼”系列,为大家推介从合川走向全国,乃至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文艺名家,让我们共同为合川人的榜样点赞!

李幼谦老师

       李幼谦,重庆合川人,现居安徽。中国散文学会、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现代人文艺术研究院院士,学术委员会研究员兼客座教授。 在多种书刊杂志上发表过八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出版专著20多本;当当网、中文书城、磨铁中文网等推出她一千多万字的多部网络小说;喜马拉雅、蜻蜓等平台正播放她的《卧底中将》《小子大任》《血证》《鱼城红颜》《女儿行》等十几部有声小说。

▲李幼谦老师历年来出版的著作

▲《钓鱼城的乱世佳人》获得芜湖市优秀长篇小说一等奖

▲《血证》获得安徽省长篇小说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

▲《间岛铁骑》入选安徽省作协向第八届矛盾文学奖推荐作品

▲《卧底中将》在喜马拉雅有声小说平台热播

▲在安徽省芜湖县采访农户,了解农民脱贫致富的故事

▲在芜湖市电视台担任文化访谈节目嘉宾

▲为文学爱好者送书题字

▲在长篇小说《间岛铁骑》作品研讨会上发言

       李幼谦:

与书同行,成就最好的自己

文/唐玉霞

芜湖市评论家协会主席

       五一假期约了李幼谦老师做“大咖领读”的专访。电话那头的声音一如我初识的时候,清脆婉转,不像一位古稀老人。

       放下手机,梳理认识李老师的这些年,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初识是哪一天。但是清晰记得一些片段,比如我生孩子,李老师摇着轮椅去看我,彼时弋矶山医院的产科在山腰处,不知道她是怎么摇上去的。我在家休产假的时候,她又摇着轮椅来看我。一孕傻三年,那时候我抱着娃坐在小区门口的台阶上望呆,李老师摇着轮椅停在我跟前,从挂在轮椅把手的袋子里掏出一只绿色的绒毛兔子。

       李老师是个写了一辈子书,也是和生活搏斗了一辈子的人,她一直看不得我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直到现在,这位73岁的老人一天至少写5000字。

       夏至前夕的傍晚,走进李老师的家,我十几年前曾经来过。那时候李老师刚刚搬家,如今的家比那时陈旧,也比那时黯淡。大客厅一墙壁的书橱并不充实,和大多数人爱书如命不同,李老师对藏书很大方,乐意与大家分享。我记得那次来她家,临走的时候,她执意要我从架上选本书带走。这不是第一次。何止是书,对于身外物,李老师没有执念。

       看书、偷书、教书、卖书、写书、出书,现在是网络卖书,卖自己写的书,我们在采访中,总结出来的李老师七十多年的书缘,也是被书改变的人生命运。

       两岁时,因为患小儿麻痹症,此后的李幼谦不得不拄着拐棍行走。书香门第的孩子,自小喜欢读书。小学四年级时,她住在古书院改造成的合川一中,母亲兼着工会委员,分管的教工阅览室恰与住处在同一层楼,钥匙经常丢在家里,又常常开会学习到深夜才归。李幼谦就去偷书读,第一次心情紧张,着急忙慌地闯进阅览室,一把抄起桌上的杂志塞进衣服就走人,半路上想起没锁门,转身回去又是一阵手忙脚乱。等回到家中,两本《世界地理》已经被汗水浸泡得软绵绵的。

       于是第二天卷书重来,找到了《人民文学》《龙门阵》《旅行家》,好看得多。除了偷书,她还偷看人家的书,同学在看书,蹭到一旁伸长脖子看,像偷吃隔墙树叶的长颈鹿,一目十行,别人才看三五行,她已经等着翻下页了,等待中,便设想后面的情节发展、人物对话,若与下一页文字相差不多,就中彩般欢喜。李幼谦总结说她的小说创造力,就是从那时培养起来的。

       在阅读中度过的少年、青年时代,李幼谦积累了厚实的创作功底。一个人的阅读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其精神发育史和思想成长史。

       1973年到1985年,李幼谦在当时的园林消防厂子弟小学教书,其间,成为芜湖文革后第一届夜大学生。一个周日下午放学早,当天下午上的是《外国文学》,什么斯基、洛夫在脑袋瓜里打架,扯得太阳穴的筋乱跳。公交车迟迟不来,她在路边买了包花生米,看到包花生米的纸是从一本厚书上撕下来的,读了几句,很有看头,于是就用刚考过的《唯物辩证法》换了这本没头没尾的书,多年后才知道,这是左拉的《妇女乐园》,李幼谦做了封面封底保留下来,从此爱上了外国名著。

       李幼谦上夜大期间,孩子还小,爱人又在外地工作,为了上学,只好将孩子锁在家里。多年前她曾经愧疚地跟我说过。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李幼谦到服装鞋帽工业公司从事宣传工作,还因为研究服装的论文获得大奖,当了服装实验工厂厂长,兼管服装研究所。但其间两次手术,不得不申请辞去职务。人人都说李幼谦有文化,公司管理职能淡化,1995年,机关派她领着七八个人出来开书店卖书,一卖就是三年。

       卖书需要进书。李幼谦摇着轮椅到北京南京跑出版社,选书,谈价。有一次,到武汉图书批发市场去进书,刚下过暴雨,批发市场被淹了,商家把书都打包架在高处,李幼谦的轮椅侧翻在水里,脸也蹭破了。回到芜湖,同事们说,破相就破相,你反正也不另外嫁人了。

       李老师是笑着说的,听起来却令人辛酸。

       我认识李老师大概就是这个时候,她在春安路的“黄山书刊总汇”书店里,里面全是书和看书买书的,还有偷书的,李老师坐在书店中间一张桌子后面,简直是坐拥书城,书架上站着的桌上躺着的都是书。李老师说,她没事就以检查书籍为名看书,并说她的下一本要写的百万字小说就是《我是个卖书的》(结果写成106万多字的《书蕴芳华》)。

       也就是在卖书期间,1996年,李幼谦出版了她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抗婚》,虽然此前已经发表了多篇散文小说,长篇小说,让李老师完成了从看书、卖书到写书的华丽转身。

       现在的李幼谦,发表了7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创作了个人作品十九部,其中十部是长篇小说。最近几年每年都有100多万字的创作量,还有写不完的素材……李幼谦说,这都是读书给予她的意义和价值。

       谈到读书,李老师的第一句话是,她已经不读书了。细问才知道,现在她更多的是听书。诸子百家、社科人文,她的阅读观是来者不拒,只有博览群书才能触类旁通,才能脑洞大开。李老师在采访中多次说到这个词,她喜欢脑洞大开带来的快感。1998年,李幼谦是芜湖第一位更换写作工具的作家,触网之后,李幼谦在“榕树下”网站写小说,先后以《救赎,在迷雾中》和《钓鱼城的乱世佳人》出版纸质本。她的后期作品都是先在网上日更,再出纸质版。如2017年创作的99万字抗日小说《血证》,获当当网最佳故事奖,2018年被安徽文艺出版社计划内常规出版,还获得省作协精品长篇小说扶持。2018年创作了101万字玄幻小说《小子大任》,被喜马拉雅冠名“东方的哈利·波特”有声播出,同时还有7部长篇小说,作为有声小说推出。现在,每天一集发表的网络小说,就是她脑洞大开的奇效。

       网络小说的日更对于正值创作高峰的壮年人都是艰巨的,李幼谦一部一部地不间断地做着。她却觉得很轻松很有趣,欲罢不能。

       而今,李老师说她听读得多是社会文化类书及中外名著,也看网络小说,学习他们大胆而率真的写作手法。因为她还几十个中小学生的写作,领命的任务就是传播中华文化。所以她的学生每天要朗读中外名著,每天打开微信群,听孩子们稚嫩的声音是一大享受。

       除了这一类偏好的书籍,其它就是对写作有用的书。比如写《钓鱼城的乱世佳人》读《宋史》《元史》;写《无头将军》读民国方面的书;写《血证》读抗日战争方面的书;写《卧底中将》读解放战争方面的书;写《救赎,在迷雾中》甚至要读一些佛经教义;写少年玄幻小说《小子大任》,她也做足了功课:因为全书是以《史记》为线索的,倡导“修行就是多读书”。她让其中一个小子修炼成“诗词大法”,在书中穿插了一百多句诗词歌赋以改天换地,那都是她顺口背诵出来的(她是语音写作)。不要认为阅读没用,这是李老师对当下阅读观的反驳。对于说现在读书人越来越少了,泡在网络上的这位老太太说,那是读纯文学书的人越来越少,网络书的读者越来越多。她是两栖作家,她的网络小说多数都出纸质版。

       不要看不起网络书,李老师说,网络书有网络书的优点,就像纯文学书,也有没营养的。

       读书、写书,李幼谦在与书同行中成就了自己的高度。我想起2009年左右,那时候李幼谦老师住在东郊路的一个深巷里,记得是春初吧,我因为写一个东西,频繁地拜访李老师。走过繁华拥挤的东郊路,拐进一条狭窄的巷子,一个院子,院子里有一株梅花,开了,又谢了,褐金色的花朵萎谢在枝头,我们坐在树下看花,说起上次来时花香扑鼻。当时我应约在晚报写过一个稿子,是读李幼谦老师作品的读后感,其它都忘了,只记得其中有一句大概是,李老师尽情地拥抱了文学。

       那时候我尚年轻。如果是现在,我会加上一句,李老师尽情地拥抱了文学,她的拥抱充满了激情,文学赋予了她生命的激情,一如既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