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王兆善 2021-08-21

几十年的人生,活的就是一种心情,穷富也好,得失也好,成败也好,都如云烟,风吹即散,人生,是不断收获与放弃的过程,要得之坦然,失之淡然,成不骄,败不馁。——佚名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米勒

从开始画画,到死于法国巴黎奥维尔小镇的金色麦田,梵·高在艺术之路上始终没有停止对让·弗朗索瓦·米勒的追逐和仰望。

梵高曾经模仿过不少其他画家的作品,米勒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位,甚至可说是梵高的精神导师。

米勒对于农村生活深情而庄严的描绘,对梵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梵高的早期作品题材也同样都是乡村为主。甚至可以说,没有米勒的话,就不会有艺术家梵·高。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午睡 米勒 1866 年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午睡 梵·高 1890 年

1875年1月20日,米勒逝世在巴黎东南郊外的乡间。

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年10月4日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省的一户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

金色的田野、雪白的羊群、宁静而温暖的夕阳……这些自然而又质朴的景象深深吸引着年幼的米勒,他对于美的追求与向往也由此萌发。

幼年时,米勒便表现出绝佳的绘画才能,这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受到了家乡老师的赞赏和鼓励,米勒由此立志学习绘画。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播种者 梵·高 1878 年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播种者素描图 梵高 1888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播种者 梵·高 1888 年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捆麦子的人 梵高 1889

23岁那年,米勒离开了乡村,前往巴黎并拜画家德拉罗什为师。然而,五光十色、川流不息的巴黎城并没有成为米勒眼中的天堂,这位来自乡村的小伙子与繁华热闹的巴黎城格格不入。

在德拉罗什的画室中,米勒常常遭到同学们的嘲笑,他们看不起米勒的出身,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

老师也不喜欢米勒,常斥责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毫无疑问,这样的经历让年轻的米勒对巴黎全无好感,曾经的向往完全变成了厌恶。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播种者 米勒 1850 年

米勒的《播种者》,对梵·高具有启蒙意义,而对于他自己来说,同样至关重要。

梵高在给他艺术道路上最坚定的支持者和伙伴,他的弟弟提奥的数百封信件中,“米勒”是一大高频词。他说,米勒的的作品是“真正的好作品,是美,是诗”,他甚至用“庄严的管风琴”来形容米勒的艺术中的宗教情感。

无论日后梵高自身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米勒之于梵高,始终是明灯一样的存在。

他沉迷于米勒的作品,自始至终。对《播种者》的临摹和再创作,更是贯穿了梵·高的一生。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穿衣男子 米勒 1858 年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掘地的农妇 梵高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掘地的农妇 梵高

在米勒心里,巴黎简直就是杂乱荒芜的沙漠,唯一可以称得上艺术“绿洲”的只有罗浮宫。

走进罗浮宫的大厅时,他曾惊喜地赞叹道:“我好像不知不觉地来到一个艺术王国,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尽管伟大的罗浮宫为米勒的巴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快乐,但生计的问题仍是困扰年轻画家的残酷现实。

在巴黎,米勒可以称得上是穷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贫困一度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为了生存,米勒曾经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也曾经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

因为生存的压力,米勒险些迷失了自我。

直到有一天,他无意听到了别人对他的评论:“这就是那个除了画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这番话犹如当头棒喝,唤醒了画家沉睡的才华。

此后,米勒下定决心,不会再为迎合任何人而画,要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离开闹市重归乡村,从那以后,米勒绘画的主题开始重归自己熟悉并喜爱的乡村,希望能用自己的画笔描绘法国农民纯朴而勤劳的形象。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拾穗者 米勒 1857 年

秋天的原野,麦子已收割了,碧空如洗,金黄的麦地里有3位拾穗的妇女,她们分别戴着红色、黄色、蓝色的头巾。她们弯着腰,低着头,虔诚地拾着麦穗。

就像诗人写的:母亲每拾起一个麦穗,就像是给大地磕一个头,不是吗?

一粒米、一个麦穗,走过季节,滋养苍生。

雨雪中,烈日下农人和每一个麦穗相依为命,一代代的生命就这样走过岁月。他们汗流浃背,疲惫不堪,但是,他们依然心怀虔诚、欢喜和感恩。

米勒终身保持着对大地的款款深情与敬畏之心。他手中的一支画笔,泼洒着对大地无限的眷恋,也表达着对与土地相依为命的农民深深的悲悯。只有赤子,才能如此深爱着土地和一生劳作的人们。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米勒的素描作品

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

米勒的生活异常困苦,但这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他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

米勒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米勒以乡村风俗画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国画坛闻名,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他并不一笔一划清晰地刻画人物的眉目手足,他的勾线与用光都极高明,于若隐若现中,将人物所有的神态与表情都历历呈现出来了。

山峦草垛,树林花草,泥土小溪,牛羊鸡鸭,也照样若有若无,但该在的轮廓都在,该有的细节都有。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米勒曾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那时候的米勒已经35岁。

1849年米勒的《拾枯草的人》,这幅画获得1000(1法郎=1.1人民币元)法郎的奖金。

夏天时,由于巴黎动乱,米勒偕同妻儿搬到巴黎近郊,在巴比松村米勒结识了柯罗、卢梭、特罗容等画家,在这个穷困闭塞的乡村,米勒一住就是27年之久。

这是他最贫苦潦倒的时期,一边在画室创作,一边又必须为了生计在田里耕作。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 锯木匠 》 1850-1852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出去工作 1851-1853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筛谷者》The Winnower

学画的人都知道,用“有”来表达“有”,不够难。要用“无”来表达“有”,非常的难。

米勒的笔在“有”与“无”之间自由穿梭,技艺臻至庖丁解牛的境界。他的笔触还那么温情。

米勒笔下多女人与婴孩,她们不着眩目的白衣白裙,也没有宗教画里轻盈如羽的飞翔感,全是穿着粗布衣服、跃动着心跳的实实在在的平凡人。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灯下缝补的女人

女人在劳动的环境里或立或行,婴孩在家中或玩耍或入睡,却都如降临人间的圣母与圣婴,散发着一股令人心醉的甘美味道。

米勒许多生动入微的画面,再现的其实就是他自己的家庭。

他的一生与妻子相濡以沫,他们共同养育了九个孩子,生活虽然清贫,劳作已然艰辛,却并没有剥夺全家拥抱在一起的欢爱与温馨。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米勒的笔触更是十分端庄神圣。西方人有浓郁的宗教情结,过去的艺术家,画神的多于画人的人。

耶稣、圣母、维纳斯、天使,他们是神,是艺术家最钟爱的题材;国王、主教、哲学大家、学界巨匠,他们是人,是艺术家景仰、爱描绘的人物。

在众多艺术家精湛的笔下,神有神的容貌,人有人的样貌。

而米勒的画呢?多是在田间低头弯腰劳作的农人农妇,衣履厚重,气息沉默,这是他心中装满着对劳动者虔诚的情感,笔头自有一股虔诚气,画面也因此有了神一般的静穆与端庄的缘故。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晚钟 米勒 1859 年

罗曼·罗兰在《米勒传》中曾经这样评价过米勒:“米勒,这位将全部精神灌注于永恒的意义胜过刹那的古典大师,从来就没有一位画家像他这般,将万物所归的大地给予如此雄壮又伟大的感觉与表现”。

这位艺术界的大师,尝尽了世间的酸甜苦辣,人情冷暖,却并没有向世俗妥协。他手中的这支笔只代表着他内心最原始的出发点,他笔下的那个世界,才是最美好的人间乐园!

《晚钟》是米勒1859年创作完成的一幅布面油画作品,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这幅画描绘的是一对劳作之后在田间默默祈祷的农民夫妇,安静的画面仿佛可以传出远方教堂的钟声。他们伫立在农田里,如剪影一般,他们虔诚地祈祷,庄严肃穆。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晚钟》局部

画作《晚钟》也标志着米勒的艺术生涯达到了巅峰。米勒的《晚钟》与他的《拾穗者》《播种者》被世人称为不朽的三大作品。

该画描绘了法国北部深秋寒冷的一个黄昏,一对年轻的农民夫妇站在空旷的原野上,他们衣着朴素,没有华贵的服装和饰品。

天空的背景呈现为金黄色,远方飞翔着盘旋的雀鸟,田野的远处耸立着一座朦胧的教堂。夕阳下晚祷的钟声被远方敲响了,这对年轻的农民夫妇停下正在劳作的活计。

男人正面低头望着脚下的土地和草,他身边的一把铁叉竖在泥土里。女的头像侧身朝夕阳站立着,双手紧紧抱在胸前,她脚前的提篮中盛放着一些土豆。她闭着眼睛正在虔诚的向上帝祷告,期盼着上帝的赐福和召唤。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晚钟 达利

在不同的艺术家眼中,艺术有它不同的使命。

嗜美之人把艺术看成是美的天使,擅长思索的艺术家将它看成是一种哲学思辨,有宗教情怀的人视艺术为自己的宗教,而米勒只说“艺术的使命是一种爱的使命”。这句话是最有高度也最谦卑的。

艺术家赏美画美不是难事;而思辨是向理性迈进,不见得要有温情;宗教,可能只是自己的个人信仰,不一定与他人有关。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拾枯草的女人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烤面包的女人 1854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去往农场的路上 1855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树荫下的牧羊人和羊群 1855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坐在岩石上的牧羊人 1856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农民把小牛带回家中 1864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玛格丽特的花束 1866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月光下的羊圈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1889年,米勒逝世14年后,梵·高依然狂热的追随着自己的偶像,他在信中告诉提奥:“你寄来的米勒的画让我非常高兴,我正狂热地研究它们。好久没有见到真正的艺术了,我有些懈怠,但这次的画重新唤醒了我。”

对生命短暂的梵·高来说,米勒的作品是基石,米勒本身则是他的神。

他唤醒了梵·高,也唤醒了法国——当那幅《晚钟》几经辗转,在100年前以100万法郎(约为 6000 万人民币)的价格回到祖国时,法国人终于明白了米勒的重要性。

但这些,早已与米勒没有关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