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化科技 ——《诗歌中国》里的科技碎片

 文艺众家 2021-08-22

有文有艺聚

众家

诗化科技


——《诗歌中国》里的科技碎片


文/牛撇捺


作家档案


牛撇捺,1957年生。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中国作协会员,副研究员。杂文作者。

著有《牛撇捺文集》(八卷)、《中国杂文(百部)牛撇捺集》等。



 邱新荣

邱新荣    多年从事诗歌创作,曾在《中华诗词》《星星》《绿风》等诗刋及中央电视台刋播过诗歌作品。著有诗集《诗歌中国》(12部20卷),出版《诗歌中国》精选本6卷。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技术,是《诗歌中国》所吟咏的重要内容。诗化科技,带给读者许多的感情与深思,让人们骄傲、自豪,也让人们感觉到差距、不足,并查找其中的原因。
   有专家指出,有史以来的中国,科学发育不全,也少有成就。这可能与中国的传说文化限制科学思维有关,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关。可技术上,中国人是有作为有贡献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技史上是有一定地位的。
提到科技史尤其中国的科技史,就不能不提到李约瑟。此公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生物化学和科学史学家。其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影响很大。据说作者花费近50年心血,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与比较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诸多领域。该书3册,煌煌4500万言。对于此,人们感到吃惊,这么多卷,这么多字,究竟写了什么呢?据说此书在学界评价不高,诸多中国人也颇为反感,因为作者夸中国的科技夸过了头,大部分内容违反了历史的真实,甚至违反了常识。所以,写中国的科技史,还是靠中国人自己。从此意义上讲,诗人邱新荣的努力是可贵的,有意义的。
在《诗歌中国》里,诗人几乎囊括了古代中国的科技闪光点、主要成就。
《青铜诏版》,讲的是秦朝用青铜铸就诏令的事,可另一方面,展示了青铜器在秦朝的广泛使用。不但用之于生产、生活工具、器具,用于兵器,还用在了皇家办公的诏令上。诗人吟道“铜的沉重铜的固执与浪漫/在任何时候都会构成一种庄严/青铜诏版/有炉中火的无私与不知疲倦”青铜(纯铜)是红铜与锡和铅的合金,因埋在土里后颜色因氧化而青灰,故名青铜。青铜时代是石器时代之后的时代,由此,历史是加速度前行。中国中原地区青铜器的发明与运用,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青铜诏版》从一个侧面说明,直到公元前221年建立的秦朝,中国虽已进入铁器时代,但青铜器仍在使用。中国青铜器的出现虽比有些国家和地区还晚2000年左右,但它总是以独立独创的形式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
     《控告这些铁钳和铁锤》向人们昭示,铁冶、铁器在秦朝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铁器出现于土耳其,距今4500年。中国最早冶炼铁的记录3000多年前,甘肃临潭磨沟寺洼出土的两块铁条。证据充分的是公元前800年的虢国玉柄铁剑。到了秦朝,铁器的应用还不是那么普遍。秦朝拿铁在做什么,估计没有拿铁去做犁,而更多的是做了刑具。诗人吟道:“几千年之后的控告算不得太迟/残酷的铁钳和铁锤/留给人们大多伤痛的记忆”这首诗对封建专制,对秦朝的残酷统治进行了形象而深刻的揭露与控诉,但这不是本文的主旨,不展开讨论。
《九章算术》是中国传统数学最重要的著作。先秦成书,后经西汉张苍、耿寿昌先后增删而成。数学是科学本身,它也是科学技术的基础学科。中国人在数学等方面卓有成就。诗人吟道:“数学的河流 /汹涌 /不可遏制/ 时间所携来的愁苦和焦虑/ 以及寻找到的计算方式/ 都在这里汇聚”邱新荣诗意地描绘了数学:数学的跳动和蓬勃/ 构建了渔火的层次/一桨击水后/ 所有的江河都会跃起精于计算的鲤鱼”。这种想象,让人感觉清新,让人愉悦,让人对历史上的中国人的数学成就牢记于心。
《祖冲之》一诗,是《九章算术》的姊妹篇。诗中高度肯定了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此人的最大贡献,是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在世界上,是领先超前的。诗人吟道:“天下事/是精确的圆周率/是领先世界千年的伟大/是一个古中国人代表中国/在一个圆中看出的精细”。祖冲之是非凡之人,“天下的事/是千里船飞驰在大河里/是一个老人用自己的月光/精准地看到了成熟的自己”。在诗中,邱新荣还隐喻地告诫人们,科学与政治是有区别有局限有距离的。科学家总先要挺直脊梁。“那张慈祥的脸上/没有半点权势的痕迹/也没有谄谀/那张脸上的平静/却有着巨大的张力/那张脸看我们的时候/我们该想/ 在圆周率上/我们/与美丽的小数点有多远的距离”。不媚权贵,不走仕途,是祖冲之成功的经验。反观之,许多的科学家之所以业绩平平,正是政治上动了太多的心思,巴结权贵,趋附豪门,屈服衙门,急功近利,终无大获。作为科学家,祖冲之有资格给古今的人们上一堂大课。这正是邱新荣的诗心所在。
《汉司南》一诗所涉及的是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据说汉代人发明了一种器具,一柄带有磁性的勺子,置于一个特殊的盘子中,勺柄永远指向南方。对于此,当下有人表示怀疑。但并未见其如何证伪,我们姑依旧论。指南针的发明意义,是世界科技史上的里程碑。由于有了指南针,航海才变得简单可行,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才变得方便快捷。地球正在逐步“缩小”。“相对论”此时尚未诞生,但相对论的思想已引入了实践。“汉司南的西边/出使了不乱方寸的伟大使者张骞”
诗人吟道:“汉司南/一柄端端/指向遥远的南天/舀尽满天星斗/撒一湖美丽的白帆”。“汉司南/千回万旋后/翘首大海边”。“汉司南/方向明确/目的坚定不变”对于汉司南,邱新荣持有的,是如同汉代的民众,如同其他发明了指南针国家的贤达,欢呼,呐喊,喜不自禁,一咏三叹。
《关于指南车的畅想》一诗,歌咏的自然是“司南”。它与指南针利用地磁效应不同,它不用磁性。指南车是利用齿轮传动来指明方向的一种简单机械装置。其原理是,靠人力带动两轮的指南车行走,从而带动车内的木制齿轮转动,来传递转向时两个车轮的转动,再带动车上的指向木人与车转向的方向相反角度相同,使车上的木人指示方向。不论车子转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终指向指南车出发时放置木人指示的方向。“车虽回运而手常指南”
指南车是个美丽的构想,不论它的理论是否可行,它身上是否有不可解的死穴,但我们从诗意的角度出发,宁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诗人对司南车给予了高度礼赞,他吟道:“我们的心中/总有着一个温暖的方向……/指南车的直指啊/古老的时代中/一个真正的英雄心灵绽放出的灵光”。发明者,使用者,“在寻找方向的壮举中/使目光定位富于更伟大的理想”。
司南车往根本上说,是人们不甘平庸的可贵探索,一种把握大局的理想,正如诗中所言:它的存在其实是一种对抗/对抗平庸/也对抗混混噩噩的从无方向”。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中重要的一种。《蔡伦造纸》一诗,就是歌咏这一重大发明。蔡伦是东汉的一名宦官,他在总结以往人们造纸经验的基础上,革新造纸工艺,改进了造纸术,制成“蔡伦纸”。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蔡伦在世界科技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诗人将蔡伦演绎成了科技魔术师:“那些破布头和旧渔网都神奇在一只手上/一只让世界震惊的手托出了鲜丽美好的纸张”,这样的魔术师无疑是让人尊敬的。
纸的发明意味着什么?不只意味着有了手纸,糊窗户,扎灯笼的纸,而意味着书写、印刷。虽然诗人说“文字的追随是后来的事/墨香的疯狂也是后来的渴望”,但他们之间是有紧密的逻辑关系的。一项伟大的发明,有可能带出新的更多的发明。诚然,没有纸,可以书写在竹简、木板上、羊皮上,甚至可能刻在甲骨上,也可以印在兽皮上,但成本会更高,也不便于制成、运用与收藏。
纸的发明,诚如诗人所言是“一面帆的矗立/矗立在思想的海洋/文明的巨船将舞动船桨/驶向更远的地方”
与祖冲之的远离政治不同,蔡伦以一介宦官,一开始就紧紧地绑在了政治的战车上,他的许多精力都情非得已地消耗在争宠、固宠等等的内斗上,并且最终死于内斗。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在科学上的作为。这是殊为可惜的。蔡伦还是有一番抱负的,“我们只想一张纸/想在静夜中面对繁星的目光/想面对简牍上的沉吟/想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痴狂/想被阉割掉的胡须/失眠 /一直到天亮”。蔡伦的想法很多,理想想必也很远大,但生命被政治剥夺了,科技的发明与创新便再无从谈起。这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中国皇权社会整体的悲剧。
印刷术是由中国人发明,由蒙古人传到欧洲的。
《在雕版印刷 在那时开始》一诗的题记中,诗人指出:“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发明的。它凝聚了中国的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多种优秀的传统工艺,是世界现代印刷术的最古老的技术源头,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
诗人吟道:“直接地 用雕版/去印一张纸”。“墨香飘开来/千年后尚可嗅那芬芳的气息/墨色透亮 雕版开始印制/印刻板的诰令/印缉拿的告示/印一张胖嘟嘟的年画……”因为有了雕版印刷,官府显得更加威严,公文办理更加庄重有序,教育普及更加便捷,百姓的生活也增添了一定情趣。
中国的古人发明印刷术,只是为了文化的普及,传承与保存,没有考虑过要争什么世界第一。因此,正如诗人所言,“雕版在隋朝开印 却没有把自己印成一种标志/没有标志自己的起始/没有标志一次震撼的腾起/雕版在刻刀下吱吱作响/雕版很平民化很实际……”伟大的发明是最平凡的民间需求促成的,伟大的发明本身很满足:“雕版奉行绝对的个人主义/它知道自己产出很丰富/它领略了很多很多的浪漫故事/最气派的一例 叫书中自有颜如玉”。印出自己所要印的内容,让人们去把玩、欣赏、使用,这就是这项发明追求的全部。
最早的雕版印刷〈金刚经〉一诗中,诗人用蒙太奇的手法展现了印刷《金刚经》的过程,并升发了许多宗教的、人生的感悟。诗人吟道:“印上释迦佛大卫城乞食/印上代众生提问的舍利子的脸/印上洗净的钵/印上善护念/印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印鹿野苑没有点出的具体时间”
雕版印刷很细腻,“不曾苟且的文字表现了更多的舒展/哪怕一个字/也会成叮当作响的大珠小珠落满玉盘”。中国古代的印刷工匠是严谨敬业有追求的,特别是在印制《金刚经》时,更怀有虔诚之心,敬畏之心。
 雕版印刷也是有局限的,“雕版雕不出的是佛说法时/窗外的树中人间化了的呢喃”。不是一切遇佛皆通灵的,不是一切人间事都是佛能证明、排解、化解得了的。窗外有呢喃,民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诉求,雕版印刷所能做的,只能是提供佛经,请你自己去领悟。
雕版印刷发明于中国,活字印刷亦然。
在《诗歌中国》中,邱新荣对曾与宋辽、宋金对峙,并存在过的西夏着墨不少,其中有一首诗叫《秋风中的拜寺口双塔》,把这两个佛塔写得很美,写了进香人离开时“身心两忘”的圆满。但可惜的是,他没有把目光射向拜寺沟里,离双塔50里左右的贺兰山深沟里,这里有一个塔,叫拜寺沟方塔,它位于宁夏贺兰县金山乡拜寺口村,1990年11月28日,不法分子为盗取文物,将方塔炸毁。考古人员在理清现场时发现了西夏文佛经等一批重要文物,其中有西夏文佛经《吉祥遍圣经和本续》,不仅是孤本,而且是木活字印本。它的发现,将中国的活字印刷提早了一个世纪。意思是,西夏佛塔里的这本印刷品的制作者,比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和木活字的时间还早。
邱新荣的遗憾是文学史的遗憾,如此丰富的大千世界与人类社会,史诗的记述,世界能有所取舍,甚至挂一漏万。
《毕昇的遗憾》一诗,诗人怀着茅盾复杂的心情,描述了宋王朝酒液飞溅,帝王的性事愈益频繁的背景下,毕昇忍辱负重,探索活字印刷的事迹:“面前 是完成的活字盘/肃穆的文字簇拥着短文/在宋朝的静夜/ 面对着布衣毕昇的脸”。毕昇的发明,可能只有他自己懂得其价值,社会是冷漠的。“而这个夜里/市井喧嚣已散去/只有寂寞的活字印刷术/和更寂寞的发明者的孤单”科学技术的发明发展,不完全是在时代提供优渥的条件的前提下才有成就的。中国古代的科技,科学家们要有更多的想头,忍受更多的寂寞,甚至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有所成就。正如诗人所言,“一个平民的发明竟是身份的缺憾/比不得达官们阿谀的蛐蛐瓦罐”。官府对科学发明的轻视鄙视无视,是中国科技发展较为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折装在装帧史上》一诗,描述的是印刷业一道关键的工序,即对印刷品的折叠与装订,使之成为书卷。“经折装一叠一叠地折起来/佛经 有了更庄严的法相”
  折叠与装订经卷、书籍,说神圣也普通,说偶然也必然。印刷品多了,自然要想办法将它们规置好。于是,一切便顺理成章。
 诗人对印刷装帧工人表达了高层度的钦敬。再容易的事,作为民众,还是需要有智者勇者去捅破窗户纸的。他吟道:“经折装折折叠叠的路/是人 走在艰难创新的路上”。“一折一叠地念起来/念我们的经折装/一折一叠地重温/重温佛祖温暖的目光”。一切都是生活的,人性的,也是充满佛理与佛光的。印刷工匠把佛经印刷装帧得美上加美,祈愿自己的人生更加顺畅,生活更加美好。邱新荣的吟咏,让我们荡气回肠。
中医药学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提起中医,自然要提及神农氏、华佗、扁鹊、张仲景等人,提及《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伤害论》等书。
《永远的神农氏》一诗,题记中介绍了神农氏的生平:“传说中医药与农业的发明者,相传远古人民过采集渔猎生活,他用木制作耒耜,教民农业生产。又传他曾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
邱新荣对神农氏的描述是细腻、温情、悲悯而传神的:“每一株毒草/几乎将他窒息/潜意识中/只有那一缕微弱的呼吸/他的身子几乎要飞离传说/飘然而逝/所剩下的 /只有一点透明的记忆/那记忆中 /有许多人/在呕吐/ 行将死去/他们眼冒金星若即若离/浮肿的四肢已经渗出了脓汁”。“他醒了 /尝百草/成尝百草的神农氏/他的肉体击败了草毒/一日而遇七十毒而不死”神农尝百草历经千难万险、千辛万苦,他的毅力是坚韧的,人格是高大的。诗人深情地吟咏:“伟大的神农氏和他的草药/医治了远古的蛮荒与无知/在他的微笑中/病菌/ 一天天退去/退进了自己的绝望里”是的,神农氏医治的不仅仅是头痛感冒,甚或疑难杂症,他治好的是蛮荒与无知。他昭示人们,人是可以通过服用草药自救的,自然是可以战胜或者顺应的。神农氏死于吞食断肠草,他为中医药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诗人说他“死在了最无我的日子。”
《在商代药材标本前伫立》一诗,打开了我们窥视古代医药之门。诗人吟咏道:是半夏 /是霍香/还是草木樨/商代的药材标本/已经老得记不起昨天的日子”。“它啊/ 曾绿在大地/救死扶伤于大地”是的,这是些普普通通的植物,甜酸苦辣长在大地上毫不起眼。他们大都苦涩怪味,不招人喜欢。但是,它们都是商代发掘与培育的珍宝,是可以治人疾病,救死扶伤的药材。面对这些“成标本长着岁月的胡须”的药材,诗人表现出了人性的谦恭:“是我们的伫立在它面前恭敬的伫立/目光伫立情感伫立/沉思伫立”诗人以赞颂药材为契入口,高度赞美了商朝的药农与采药人以及郎中:“伫立在这些标本前/我们知道曾经的濒临死亡被多次救治/人类的微笑康复时/它一如既往地苦着自己”苦着自己的,是商代药材的标本,是商代的医药界,是中国古代的科技。
《扁鹊给我们看病》一诗,生动讴歌了神医扁鹊的事迹。扁鹊是战国时的医学家,他反对巫术治病,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声誉很高。中医诊病,望闻听切。切就是把脉。诗人描述道:“扁鹊把脉/从脉象摸到风在树尖上浮动/摸到河水在鱼鳃里生成/摸到土地在风雨中更加滋润”。“扁鹊把脉是在把广大的天空/扁鹊能把出雷电能把出激荡的风云/扁鹊把脉是把大地上的阴阳平衡”扁鹊把脉,在诗人笔下简直就成了《天鹅湖》的舞步,成了《蓝色多瑙河》的涛声,成了《二泉映月》,成了小夜曲,成了哲学家的瞑思,成了艺术家的心灵律动。
扁鹊使人最为受益的,是他用诊脉所察的实情,“警告那些讳医忌医的病人”。几千年的文明史说明,无论单体的人,还是人类群体,人类社会,患病是难免的,生老病死,自然法则;患了病是可以医治的。但是,最为可怕的是讳疾、讳言疾。是讳医,拒绝延医治疗。扁鹊的忠告,穿越历史隧道,可以用来警示今天的中国人。
扁鹊诊病,辩证施治,透过表象看实质,治标,更治本。诗人咏道:“扁鹊看病是看一条路上的脚印/扁鹊从脉象摸到结果后/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起因/扁鹊看病时山川万物都很灵动”查找病因,是治病之道,也是防病之道。扁鹊让人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不搞神秘主义,真正的仁者、贤士。中国古代的科学,很大程度上依靠道德的力量来推动,这是邱新荣的一大发现。
华佗是扁鹊之后的另一位神医。在《无法面对华佗的那幅画像》一诗中,诗人改变了角度,他没有历数华佗的业绩与神奇,而是围绕华佗被杀来抒情抒愤。
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与董奉、张仲景并称“建安三神医”。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晚年因曹操怀疑,被下狱拷问致死。与扁鹊一样,华佗死得也很冤,很惨。
诗人是这样描述华佗之死的:“仅仅是不愿守在奸雄之旁/不愿意每天面对阴谋和疯狂/只是一点小小的不合作只是一个梦想/待在家乡为天下人疗治痛苦的内伤外伤/华佗便被杀了 杀在人生意气风发的路上”
面对华佗的被杀,面对华佗的画像,诗人有痛惜,更有人类该有的“物伤其类”,有对伟大的医学家被殴的忧伤。“最伟大的救死扶伤最平实的人性芬芳/成为了主公厌恶的内容和摧残的对象/行刑的刀随令砍下/一代名医的微笑 就此荒凉”。诗人痛惜地说:“我们不敢面对这幅画像/对权力和暴政的放纵/使我们成为帮凶成为看客荒唐地观望”。科学家的身世是艰辛的,结局是悲惨的,科学也因此一波三折,踟蹰而行。诗人近乎悲鸣地说:无法面对这幅画像/这幅像的从容是凄苦的有一种掩饰不了的惊慌/古老的目光在乞求/乞求有一只勇敢的手/向未来/传递他留给后人的良方”。是的,医学作为科学无法独立存在,它受益也受制于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的影响。邱新荣的诗昭示今天的人们,如欲科学昌明,请人性地对待科学家,请做好全方位的改革,为医学等科学提供精神与物质的保障。
在医学史上,皇甫谧也是一位人物。皇甫谧,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代表作为《针灸甲乙经》。被誉为“针灸鼻祖”。
《皇甫谧手中的针》对这位医学家表示了至高的尊敬:皇甫谧手中的针能扎到历史的深层/扎到官场的骨节处/可以听到外戚叫骂武夫的暴跳以及宦官细细的嗓音”皇甫谧所具有的,是科学家的正确选择,是科学的坚持与专一。正如诗中所言:“每个人的世界都是自己的心。”
皇甫谧的心灵世界是博大的,在科学的进步中他的心又是排他的,心灵纯粹。心无旁鹜。“皇甫谧的世界只有那枚顽强探索的银针/朝那的天空在巨大的湫渊里沉静/群山中的麦苗漾起了层层叠叠的风/一卷在握的皇甫谧在远离喧嚣的地方/看到了自己闪闪发光的神经看到每一个穴位都跳动着/洋溢着圣洁的光明”科学是寂寞事业,皇甫谧为后之来者做出了榜样。
农业科技在中国科技史上也占有重要位置。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于北魏末年所著的《齐民要术》,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邱新荣对此评价是:《慈悲的〈齐民要术〉》。从诗中看出《齐民要术》是一部关于春种秋收、农时掌握、农产品选择的书,是一部农产品收贮与加工的书。这里面,有作者对广大劳动人民长期以来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有其个人的发挥发展。
在贾思勰的心中,所谓农业,第一要义是顺应时令。“谁也消灭不了四季的草色/谁又能让大自然的花朵迟开 /哪怕一分钟”
作为科学家,贾思勰成功的原因仍然极其简单,那就是一以贯之,坚持不懈。诗人吟咏道:“《齐民要术》是一把历经沧桑的胡子/那把胡子从官场出发走进平民的日子中/那把胡子名叫贾思勰/他的目光从民间出生/一直生长在日常生活中”扎根民间,扎根生活,中国的科学技术才能在漫长的历史中顽强地成长。
养蚕、缫丝、织锦,是中国人的发明。丝绸之路的灵魂,是蚕丝织成的丝绸。宋朝的大才子、婉约派词人秦观,同时还是一位农业方面的科学家。他的《蚕书》,是中国宋代有关养蚕制丝技术的专著。秦观写《蚕书》是严谨的。《〈蚕书〉与秦观》中写道:“平实地写蠕蠕的蚕/蚕扭动在二月/噬桑 桑的芬芳弥布空间/桑树在夜空中吱吱叫着/是风的轻柔呐喊/也是蚕有远而近的呢喃/蚕是乡村最动人的声音/一本书有了蚕便有了人的激动 有了诗人的触发和灵感”写诗的浪漫,在桑树与蚕面前变得严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探求让诗人在桑的迎风招展,蚕的吐丝作蚕、丝绸的光彩柔顺中,激发了更多灵感,有了更精彩的浪漫。诗人对待爱情,可以持“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之潇洒,而对于农事,对于养蚕业,却持坚守之精神。最终,他的探索成就了一本书,成就了一个朝代蚕丝业的兴盛。
在诗意的探求科学技术中,邱新荣还涉及了许多方面,比如水利,比如建筑,比如制造业等等,限于篇幅,不再展开。
史诗不是严格的历史,诗化的科技自然也有浪漫的一面。但诗意地浏览中国古代的科学家与科技发展,能让后人心生敬佩,心里赞叹,也会引起人们严肃的思考,为中国以后的科技发展,找到更自由广阔的路径。《诗歌中国》带领读者轻松而又沉重地跨过了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把历史上斑驳的科技碎片,塑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2021.6.29


作家档案

文艺众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