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障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个案研究

 特教梦 2021-08-22

智障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个案研究

刘兵

平邑县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兴趣是智障儿童学习最好的老师,特别是智障学生学习数学时,激发其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根据智障学生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通过直观法、表扬法、游戏法、活动法几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   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活跃的内部动力,它是学生认识需要的一种情绪表现。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能不能”学习,更要重视学生“乐不乐于”学习。大多数的智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与动机,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针对这类学生的特点实施积极的教育对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跟上正常的学习进程。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1.个人资料

 赵正:男,平邑县财源小区,1998年10月出生,2009年9月报名入我校就读。

2.学习现状

数学:按顺序认识单一的数字“1和2”,不明白数字的含义,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

动手能力:很强,能很快并熟练地掌握劳技课的本领,动作速度快,完成任务的质量较高。

3.主要问题

赵正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课上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老师要求他跟着学知识时,他经常是无动于衷。

二、问题的成因

根据平日对赵正的观察以及与家长的沟通,我发现造成他对学习数学无兴趣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自身的原因

智障学生的的思维直观具体,抽象概括思维发展缓慢。学生的思维比健全的学生更具依赖性。

2.家庭原因

赵正的父母很早出去上班,一直把赵正寄养在乡下的爷爷奶奶家。把赵正送到学校去,发现赵正会进行语言表达,但不会认数,对数学不感兴趣。

三、教育对策

1.表扬法

对智障学生来说,要学懂一丁点浅显的数学知识都是非常困难的,而让他们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鼓励,表扬,肯定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在课堂上对学生说一些赞许,关爱的语言,使学生因老师的赞许,关爱而拥有自信的力量。如“赵正你今天上课表现得特别好!”“赵正你回答得非常好!”“赵正你真聪明!真能干!”等等。为师者,不要吝惜表扬,根据不同的孩子及时地把自已的“情”和“爱”传递到孩子们的心中去吧,让孩子们在老师的关爱中,点燃进步的火花,增强必胜的信心,使孩子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2.直观法

从智障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识过程来说,很多的具体事物,在学生的脑海中只是形成一个比较模糊的表象,也就是形象思维较好,抽象思维较差,根据这个特点,他们对生动、形象、具体的事物易记住,而对枯燥、单一、乏味、抽象的数学知识毫无兴趣。所以学生在理解或者进行思维的时候,都需要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是一个思维飞跃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教师不断的呈现和引导。如:在教学认识数字“2”时,我将玩具可爱的“鸭妈妈和小鸭”带入课堂,先让周成玩一玩,摸一摸,捏一捏,再猜一猜,我们今天认识的数字宝宝和这些小鸭外形有些像,这个数字宝宝是:“2”。赵正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很高,愿意看也愿意学,在教学中出示学生熟知的小动物玩具小鸭,一下子吸引了学注意力,学生通过观察,动手触摸,动脑筋思考,找到学生旧知与数知识点的相似点,鸭的形状与数字“2”很相像。再自编成歌诀让学生记“0像鸡蛋0、0、0;1像铅笔1、1、1;2像小鸭2、2、2;3像耳朵3、3、3;4像红旗子4、4、4;5像称钩5、5、5;6像口哨6、6、6;7像镰刀7、7、7;8像葫芦8、8、8;9像气球9、9、9”。学生一边读,一边做形象的肢体语言,在说像小鸭时,可以学小鸭走路的样子,像红旗时,可以模仿红旗迎风摆的样......符合低年级智障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促进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学会本领,感受快乐。

3.活动法

弱智儿童思维的特点是从具体形象逐步缓慢的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具体形象思维占绝对优势,在数学课堂中把操作、直观作为学生认识概念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等活动。既增长了才干,又便于学生积极提高。在上数学课时一般要先演示怎么做,然后让学生跟着老师的语言提示自已动手操作,既让学生理清思路,以掌握了方法,对智障学生显得尤其有用。如教学1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可以借助例题“4+4=?,要求赵正用小棒动手操作。一边是4根小棒,另一边是4根小棒,怎样把它们合起来呢,教师可以用两种方法去引导他,方法从4根小棒中分出2根与另一边的4根合并,捆成一捆,再与剩下的:根合并成8根。方法二,让学生赵正从一边的4根小棒中分出1根与另一边的4根小棒捆成一捆,再与剩下的3根合成8根。这两种方法谁准确高?赵正算完后结果发现用第二种方法做速度快且准确率高,从而让赵正比较出“看大数、拆小数”的简便方法,再引导赵正学生思考对刚才两种方法为什么都要先合并成一捆呢?以抽象出“手指法”的想法。然后让赵正亲自数一数自己的手指头。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练习,赵正学生理解了“手指法”,并很容易地记住了我为他们编的顺口溜“手指歌”,即“小小左右手,每只手中有五个手指头。”

4.游戏法

游戏活动,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心理学家艾里康宁关于儿童主导活动发展阶段的理论认为,智障学生处于游戏活动类型和学习活动类型期。这些孩子,借助游戏活动从初步学会理解人的某些行为,掌握了粗浅的生活经验,形成了象征性机能和想象能力正在向通过对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逐步了解并掌握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其规律的阶段转变。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适当运用游戏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符合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能有效地防止课堂教学后期容易产生的精神分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游戏教学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锻炼他们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让孩子们在游戏和活动创设的环境中,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的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协调发展起来。

 课堂教学设计游戏则要因势利导,能尽量发挥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练习中,我设计了“小小商品交易会”的游戏。老师当售货员,赵正当顾客,到文具店买东西。这一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顿时喜形于色,赵正迫不及待地加入游戏行列,望着商店里想买的东西,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教师及时把商店里要买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元角分换算,看着价格上的算式得出价钱就能买到你想买的东西。

反思

 1.通过“关注和爱护”的策略激发学生的信心。

 2.努力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3.家校密切配合,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

实践证明,只有极大的激发智障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才能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由苦学转变成乐学,从而培养了智障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