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通读 第九章

 人也昔兮 2021-08-22

《道德经》通读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开始讲第九章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老子在《道德经》前八章里,讲了怎样的道。

第一章: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第二章: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

第三章:无知无欲,为无为。

第四章:冲而用之,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第五章:不仁,有大情。

第六章: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不自生。

第八章:利万物而不争。

如果我们从道的体和用两个角度来看《道德经》前八章老子所讲的道,就可以大致这样来分:一、二、三、五、六、七章,老子讲的是道之体,四、八章讲的是道之用。但同时,我们又发现,道之体和道之用,又是不可分的,在讲道之体时,蕴含着一定的道之用,第四第八章在讲道之用时,其实又在讲道之体。

在这里,回顾前八章所讲之道,有这样一个意义:道是天地万物之根本之宗,道太大太深玄妙了,语言学里的定义对于道是不足用的,就是说,道不能定义,也无法定义,只能如此来说。“万物作焉而不辞”,由道化生化育的天地万物,与天地万物常恒依存,道的如此玄妙,本来不可名,要想把它说清楚,只能如此“分说”,明白了一点,对后面章节的理解,会更明白一些。

下面我们来讲第九章。这一章,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两句话,说了两种现象,第一种现象,与满有关系,第二种现象与锐有关系。满和锐,不只是说一个容器里装满了东西那个满,老子在这里所说的满有着更深的意义,老子说满,是指在天地万物里,有一些事物会有自满的状态,比如天地,什么时候它都不会自满,天地之间的虚和空是无限的,所以,天地是恒常的;再比如一棵草,它经过一春一夏的生长,长高到了一定程度,开了花,也结了果实,但它也没有自满的状态,或者说,草不会抱持自满之态。天地万物,为什么会不自满呢?这是道在化生化育它们的时候,赋予它们的本性,或者说是道性。道从来不自满,所以,才能化生万物,并且恒常。

这样,老子说的第一句话就可以这样理解,抱持自满,不如没有那让自己自满的东西。比如说,一个人对自己已有的知识、才能、品德十分自满,老子说,那还不如没有那样的知识、才能和品德。除了人,天地万物都不会自满,就是说,天地万物真正具有一个共同的道性,不盈,不自满。

第二个现象,锐。锐有锋利、尖锐、精强、精明灵敏、急剧明显之意。而任何事物想在具有这样的锐,就必须经过一个“揣”的过程。揣在这里是治,意思是打磨,锤炼。老子说了,为了锋利、尖锐、精强、精明灵敏,而去磨砺自己,所达到的“锐”是不能长保的。

从这两个现象,我们可以认识到,事物具有的两种离道叛道的现象是,自满,求锋锐。而这两种离道现象,在天地万物那里不会存在,只有在人这里才会有。所以,老子接下来说: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是第二层,显然,这一层两句话,说的是人象,两个方面,第一是金玉满堂,跛足道人那首《好了歌》里唱得十分明白,“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试问世人,有谁能守得住自己拚死拚活拚来的金玉。为了金玉满堂的行为就是离道叛道,老子说了,守不住,不如没有它们。

关键是下一句,富贵而骄,这里的富贵,照应了第一层的盈和锐两个字,盈和锐是一般说,富贵则是具体说,从一般角度看,事物会有两个离道行为,盈和锐,具体到人,就是富贵,但老子不要人富贵吗?不是,骄是这句话的关键,以富贵而恃骄,恃强,不可一世,一如持而盈之的持,揣而锐之的揣,这不只是不可长保,并且会遗留灾祸。

老子说到这里的时候,直接告诉天道是什么,功成名遂身退。天道就是,在功德圆满时,知道身退。你看草木,经过春夏,到了秋天,开始慢慢地凋零枯萎,太阳月亮也是如此,月满又亏,日升日落。

退而不满,退而不锐,自然之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