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论文|浅谈苏东坡的养生之道

 会飞的宝藏男孩 2021-08-22

● 摘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又名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宦海沉浮、奔走四方,形成了独特的养生之道。本文将从人生态度、饮食、动静劳逸、吟诗作画等四个方面浅谈苏东坡的养生之道,希望今人能从中获得些许启迪,藉以助力构建后疫情时代“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

关键词:苏东坡 养生之道 健康中国

养生之道

● 一、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受到过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四十五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五十九岁时被贬往惠州,六十二岁时进而贬至儋州,到六十五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面对人生的苦难,苏东坡始终以一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虽然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叹“人生如梦”,但这并不是对人生的否定,而是力求自我的超脱,正如他在贬谪黄州时作有《定风波》,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道尽了顽强乐观的信念。他与沈括合著的《苏沈良方问养生》中认为:养生“安”、“和”二字最为重要。“安”即静心,以减少外界的诱惑;“和”即顺心,以顺和来适应外界事物的变化。苏东坡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除痛苦,如此方为养生之道。 

二、健康饮食,自然有道

所谓“病从口入”,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极其密切。苏东坡讲究食疗养生,他认为“晚食以当肉”,提倡已饥方食,但食不可过饱,即“已饥而食,蔬菜有过于八珍”。他主张少吃肉,说“甘腻肥浓”是“腐肠之药”,容易使人肥胖;而少量的肉与新鲜蔬菜相辅,则符合中庸之道,利于保持形体健美。苏东坡还乐于收集民间的延年益寿药方,例如用生姜汁同蒸饼或米饭相合,制成药丸,坚持服用可高寿而童颜。苏东坡好饮茶,提倡“每食已,即用浓茶漱口”,以去除残留在齿缝中的饭菜屑,使口腔清洁,去腻且有固齿作用。苏东坡还说:“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指出酒只要饮得适量,可以养生,有通血络、温脾胃、润肌肤的功效。他还精心酿制一些药酒,经常少量饮用。苏东坡的饮食之道追求人体本身的和谐,适度而不逾矩,颇与现代社会的健康饮食理念相契合。

三、动静相生,劳逸结合

苏东坡非常重视身体锻炼和心理健康,认为“动静相生、劳逸结合”才能养生长寿。他主张动——“能逸而能劳”,亦主张静——“心平气和”。正是因为苏东坡对“动”的重视,所以他经常登山,留下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由于他对劳动的重视,一生勤于劳作,即使在 63岁被贬琼州也还亲自开荒种地,留下了“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诗句。在“动”中与自然乡野近距离接触,感知万物冷暖,忘却痛苦烦恼,填充空寂孤寞的心。对于“静”,并非是“动”的绝对对立面,因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苏东坡与当时著名的禅师佛印交情深厚,并向他潜心学习坐禅之功,写下过“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的诗句。在坐禅的过程中,他不仅加深了对佛禅的认识,更融合佛禅思想,于繁杂喧嚣的俗世收获了内心的宁静。

●四、吟诗作画,陶冶性灵

苏东坡最为人所熟知的标签便是文学家、书画家,他钟爱诗、书、画、禅,被人称为“四绝才子”。苏东坡自称:“言发于心而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文学作品是苏东坡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他把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不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人生失意时,便写“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看到民间疾苦时,便写“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欹栋。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连临流照影、汲水煎茶等极平常之事,都写成“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和“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苏东坡一生以诗言志、以诗怡情,而不是选择埋藏心底,如此对于身心健康大有裨益。苏东坡兴趣广泛,在书法绘画方面成就斐然。他说:“书是养心灵丹,画是养神妙药,其趣不闲,则气和血畅,身安心乐。” 苏东坡喜欢画竹,对竹情有独钟,他在诗中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他把竹的品格表现得充分详尽,淋漓尽致。吟诗作画是独属于文人的浪漫,不求闻达,只愿在人生沉浮中“鸿飞无痕,不计东西”,而性灵得以升华。

(欢迎点击关注公众号)

ZHONGYUAN  FESTIVAL

中元节 · 河灯寄哀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