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为什么评价毛泽东像“山大王”,毛泽东听到为什么哈哈大笑?

 苏文说历史 2021-08-23

1933年12月末的一天,在江西瑞金,毛泽东主动来到著名左翼作家冯雪峰的窑洞里,找他谈心,此时他因“左倾”机会主义路线遭到党内排挤,早前被排除出了中央苏区核心领导层,仅仅担任着一个没什么实权的职务,内心十分郁闷。

他之所以选择冯雪峰,当然也不是随心所欲,这个冯雪峰身上有他想聊的东西,首先冯雪峰是个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和同喜爱诗词文学的毛泽东有很大相似,其次他刚从国统区的上海回来,了解前方最新动态,对时事可能有着不同看法。

▲冯雪峰

因为这两点,自从冯雪峰来到中央苏区后,毛泽东隔三差五就去找他畅谈,不过他们聊天有个规矩,绝不谈政治,要么聊唐诗宋词,要么聊中国历史,等等。

这天晚上他又来到冯雪峰窑洞里,不过这次不同以往,毛泽东提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一走进窑洞,风趣幽默地开门见山:“今晚我们约法三章,一不谈红米南瓜,二不说地主恶霸,我们不谈别的,只谈鲁迅。”

冯雪峰很意外,他从不知道毛主席对鲁迅有如此大的兴趣,惊喜之余便将自己与鲁迅之间的交往史和盘托出。

▲1931年冯雪峰与鲁迅在上海

冯雪峰告诉毛泽东,之前他在上海的时候,曾听到一个日本人评价说,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鲁迅,半个是毛泽东。

本以为毛主席听完会生气,没想到他不仅不生气,反而哈哈大笑,这让冯雪峰一时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是为什么?

其次,冯雪峰还告诉毛主席,鲁迅曾评价他的诗词里有一种“山大王”的感觉,毛主席听完也没生气,也是哈哈大笑,这又是为什么?

最后,毛泽东和鲁迅其实终生没有见过面,为什么却说“我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以上三个问题,让我们随着时间一个一个进行解释。

▲鲁迅

错过两次北上的最佳见面机会

1919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的时候,曾结识了许多著名教授、作家、社会名流,比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邵飘萍、梁漱溟等等,但令人奇怪的是,他始终没有见过鲁迅的面。

1920年毛泽东二次“北上”,再次与北大许多师生等相交甚欢,此时鲁迅也正在北大教授中国小说史,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依然没有见过面。

此时的毛泽东,通过阅读《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作品,对鲁迅已经是心驰神往,不过两次北上,不只是出于什么原因,两人始终没有见过面。

▲鲁迅

不过虽然没能见面,后来回长沙办书社的时候,毛泽东还是购置了大量鲁迅的书籍,比如《呐喊》等,在湖南宣传鲁迅。

之后从1922年到1936年,毛泽东和鲁迅,一个在国统区,一个在中央苏区,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农民运动领导者,工作和生活上几乎没产生过交集。

1936年10月鲁迅因病去世,至此毛泽东始终没见过鲁迅一面,这成了他的终生遗憾,1971年11月在武汉开会时,78岁的毛泽东念念不忘地说,当年五四时期在北京,很遗憾没能见到鲁迅,此后便再也没机会了。

▲鲁迅

鲁迅用“山大王”评价毛泽东

虽然毛泽东与鲁迅终生没见过面,但这丝毫不阻碍两人的互相了解,冯雪峰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桥梁”、“传声筒”。

上世纪30年代初,冯雪峰在上海与鲁迅结成了忘年交,两人虽相差22岁,但交往起来如鱼得水,冯雪峰是除瞿秋白外对鲁迅影响最大的共产党人。

有一天,冯雪峰应邀到鲁迅家中议事,当时在座的还有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

当时恰逢朱德、毛泽东率领红军取得第三次“反围剿”胜利,三人的话题自然也离不开这个。

“毛泽东你认识吗?”鲁迅问茅盾。“五卅运动前就认识了,1926年我在广州还与他共过事呢,”茅盾显得颇为得意,接着抬高音调说:“毛泽东是共产党里的大学问家,博闻强记,谈笑风生;而他的夫人杨开慧却相反,是个贤淑腼腆之人,整天不声不响,带着孩子。”

一听茅盾的这番话,鲁迅颇为惊讶:“过去只听说毛泽东是搞农民运动的,想不到还是个学者,而且已经有了家眷。”稍顿后,又追问道:“不知他多大岁数了?”茅盾答:“大约比我大两三岁,在广州时,他给我的印象是白面书生,谁料得到现在竟能指挥千军万马!”

茅盾说得非常激动,鲁迅听完则默不作声,继续抽着烟,表情有些捉摸不定,对于毛泽东他之前了解得太少、太片面了。

▲鲁迅

之后,冯雪峰又主动将毛泽东的诗词作品说给鲁迅听,鲁迅听完评价说,毛泽东诗词里总透露出一种“山大王”的气概。

一听“山大王”几个字,冯雪峰和茅盾顿时捧腹大笑,鲁迅用词太犀利,虽然听着不太雅观,但足够精准。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是毛泽东1928年的作品《西江月·井冈山》,仔细研读,确实透露出一种藐视敌人的“山大王”的豪气。

鲁迅对毛泽东诗词的这番犀利评价,获得冯雪峰的点头认同,两年后返回苏区,他也将这个评价告诉了毛泽东。

毛泽东回应鲁迅的“山大王”评价

1933年末,冯雪峰因被叛徒出卖,被迫离开上海返回了中央苏区。当时毛泽东因身居闲职,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常常跑到冯雪峰窑洞里彻夜长谈,鲁迅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话题人物。

谈话最开始,冯雪峰告诉了毛主席一则小道消息,当年他在上海的时候,曾听到一个日本人评价说,说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鲁迅,半个是毛泽东。

在这个评价里,毛泽东被排在了蒋介石后面,仅算作半个人,冯雪峰本以为毛主席会生气,万没想到毛主席不仅没生气,反而一顿哈哈大笑,冯雪峰一时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接着毛主席停止笑声,认真地对冯雪峰说,这个日本人不简单哪,他说鲁迅懂中国,这是对的。

冯雪峰明白过来后对毛主席心生佩服,如此低潮期,对于别人的明嘲暗讽依然不动声色,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鲁迅身上,实事求是夸赞对方的评价可圈可点,胸襟开阔。

▲冯雪峰

之后,冯雪峰又转述早前鲁迅对毛主席的评价,即说毛泽东的诗词里有一股“山大王”的气概。

据悉毛泽听完又是一阵哈哈大笑,好一会儿才停下来,冯雪峰又是一阵错愕,今晚的毛主席和之前不一样,心情实在太好了。

后来才知道,原来早1927年打井冈山的时候,毛主席就曾自嘲过:“蒋介石是占京为王,我们是占山为王。”

所谓“山大王”,早已是毛泽东的自嘲式评价,只不过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从没有见过毛泽东一面的鲁迅,竟能通过几首诗词作出如此精准的评价,不得不说鲁迅看人果然狠毒,这让他忍不住开怀大笑,像是遇到知音一般。

自从1932年10月宁都会议后,毛泽东心里长期憋着一股气,如今发出如此爽朗的大笑声,算是一举发泄了之前的郁闷,从这一点来说他找冯雪峰,是找对人了。

“周先生的韧性战斗精神,后继有人”

从1933年12月到1934年10月,短短10个月的时间,毛泽东与冯雪峰两人进行了多次促膝长谈,让毛泽东的苦闷心情得到很大舒缓。

不过这样的好日子没过多久,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后,毛泽东工作又忙碌起来,抵达陕北后重回核心领导人职位,毛泽东与冯雪峰的交谈机会渐渐少了。

1936年4月,冯雪峰奉命重返上海,担任中共上海办事处副主任,走之前周恩来亲自嘱咐他,抵达上海后务必与鲁迅保持密切联系,关心他,保护他,因为当时鲁迅身体已经出现状况。

▲鲁迅与儿子

冯雪峰不负众望,抵达上海后迅速与鲁迅取得联系,之后住进了上海北四川路的鲁迅寓所,从工作到生活给予鲁迅细致的照顾,当时他已经被诊断出患胃疾,情况不容乐观。

不过即使患病,鲁迅依然没有停止工作,每日忙于翻译《死魂灵》第二部,闲暇时总找冯雪峰聊天,冯雪峰便和他讲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讲述毛泽东指挥的诸多经典战役。

冯雪峰讲述的时候,鲁迅通常都是横躺在床上,手上夹着香烟,很少站起身来。不过有一次,鲁迅听着听着突然站起身来,走到窗前若有所思地对冯雪峰说:“我想,我做一个小兵还是胜任的,用笔。”

冯雪峰先是惊讶后是沉默,思忖片刻后对鲁迅说:“周先生的韧性奋斗精神,后继有人。”这里的“后继有人”,其实指的就是毛泽东。

鲁迅听罢默不作声,继续看着窗外,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此前他曾说毛泽东像“山大王”,如今又说自己是“小兵”,这是不是在委婉表达对后生毛泽东的佩服和尊重?真实含义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鲁迅晚年

冯雪峰抵达上海半年后,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因病去世,消息传到保安,毛泽东异常难过。

毛泽东说鲁迅是第一等圣人

自从鲁迅去世后,通过系统阅读鲁迅著作,毛泽东逐渐读懂了鲁迅,对他的情感得到了喷涌式大爆发。

1937年1月,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抵达延安后,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图书馆,之前总打仗居无定所,如今安稳了总算可以静下心来好好读书,读什么?首选便是鲁迅著作。

当时延安唯一能称得上图书馆的地方,是陕西省立第四中学的图书馆,虽然藏书量不大,不过对于嗜书如命的毛泽东来说,已经很满足了。

赶到图书馆后,毛泽东迅速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当找到鲁迅著作的部分选本时,喜出望外,马上就借了三本回去读。

几天后,毛泽东读完便让警卫员还了回去,同时又借了几本鲁迅著作选本,几天后又读完了,又令警卫员还了回去,如此一来一往,毛泽东觉得不过瘾,于是在第三次的时候,警卫员干脆把图书馆里剩余的鲁迅著作选本全借走了,毛泽东欣喜若狂,每日反复阅读,直到归期前一天才恋恋不舍还回。

这些选本虽然不多,但相较之前的零星文章,毛泽东已经是十分满足,让他对鲁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年10月19日,鲁迅去世一周年的时候,毛泽东在陕北公学发表了一次公开演讲——《论鲁迅》,虽然全程脱稿,但丝毫不卡顿,他几乎是背诵式顺利完成了这次持续近20分钟的演讲。

首先,毛泽东高度赞扬鲁迅的政治远见,称他看世界仿佛带着显微镜和望远镜,看得既远又真;其次,毛泽东高度赞扬鲁迅的斗争精神,称他参加斗争后从不“开小差”;最后,毛泽东高度赞扬鲁迅的牺牲精神,称他抨击帝国主义像是在痛打落水狗,丝毫不畏惧生死。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毛泽东掷地有声,发出了对鲁迅的最高评价。

▲毛泽东演讲

之后在无数次公开场合上,毛泽东主动提起鲁迅和鲁迅的作品,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1938年,为了纪念鲁迅,毛泽东牵头创办了著名的鲁迅艺术文学院,成立了鲁迅图书馆,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评价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所有人的座右铭。

1956年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向在场人点名推荐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劝看过的人再看一遍,没看过的人更要好好看看。

1958年12月,在武昌会见著名粤剧演员红线女,当受邀赐字的时候,挥毫书写了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961年10月7日,在中南海会见日本朋友黑田寿男一行的时候,当场赠送其自己早先书写的鲁迅诗词的书法作品。

1966年10月,当感觉红卫兵的行动有些矫枉过正的时候,刻意在会上公开说:“让红卫兵看看《阿Q正传》。”

▲1961年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手上拿的是《鲁迅全集》。

当然,毛泽东对鲁迅作品的如数家珍,并不是一日之功,是源于无数次阅读。自1938年11月获赠了一套《鲁迅全集》后,毛泽东如获至宝,每一篇都仔细阅读,不少篇章可以全文背诵,甚至在多张毛主席的经典照片上,都可以发现《鲁迅全集》的身影。

比如新华社在1946年拍摄的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写作的这张照片,书桌右上角便是著名的《鲁迅全集》。

▲1946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书桌右上角摆放着《鲁迅全集》。

毛泽东对鲁迅作品的喜爱从没有随着时间消逝,反而日久弥坚,年龄越大、阅历越广,越能体会到鲁迅作品里的国民性、革命性和无畏精神。

1966年7月8日,毛泽东在写给江青的一封信里说:“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我喜欢他那样的坦率。”

在毛主席看来,鲁迅虽不是共产党人,但其思想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鲁迅虽是文人,但所作所为更像一个战斗者、革命者,对待敌人丝毫不拐弯抹角,对底层苦难人民充满关怀,在这一点上,毛泽东和鲁迅的心确实是相通的。

1971年11月20日在武汉,毛泽东再读提及鲁迅,称“鲁迅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中国的第一等圣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是圣人的学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