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营造技术|古建台基中石构件的构造图解,建议收藏

 公司总裁 2021-08-24

古建筑中有很多构件是由石活组成的,本篇从以下三部分进行介绍:

一、台基:土衬石(土衬)、陡板石(陡板)、埋头角柱(埋头)、阶条石(阶条)和柱顶石(柱顶)。

二、栏杆、柱子

三、门石、槛石

台基石活

台明的结构包括三大部分,即柱下结构,柱间结构和台边结构。

知识点1

台明结构

台明的结构包括三大部分,即柱下结构,柱间结构和台边结构。

(1)柱下结构,在木柱以下常设置一特制石块作为柱子的承托,一般称它为“柱顶石”;柱顶石下多用砖砌体作为底座,通常称它为“磉墩”或“鼓蹬”;有的地方还在磉墩下铺筑三角石(碎块石)并加以夯实,此举叫“领夯石”,在领夯石上再铺砌粗料石,按铺的层数多少,分为一领一叠、一领二叠、一领三叠。

(2)柱间结构,由于古建筑建筑骨架是木构架结构,而在室内各柱之间,或者是连间,或者是不承重隔墙,故其下只做砖砌体作为承托,一般称它为“拦土”,因为它除了承托墙体外,还为室内回填土起着围栏作用。拦土下衔接基础层。但在窗户下的墙(称为槛墙),应在台明面上铺一块条石作为“槛垫石”,槛垫石下才是拦土。

(3)台边结构,台基周边又称台帮,它是由砖砌体,按要求围成封闭圈式的包边,此砖砌体叫“背里砖”;在背里砖的上面平铺正规条石作为盖面,此为“阶条石”;沿背里砖的外周边镶贴石板或贴砖,称此为“陡板石”或“陡板”,在有些南方地区称为“侧塘石”或“塘石”。在陡板石下平铺石板或城砖作为平垫,此板称为“土衬石”或“土衬”。土衬下衔接基础层。

图片
图片

知识点2

踏跺结构

踏跺的结构踏跺即指台阶,也有称踏道,它是台基的附属结构。踏跺的构造形式有三种,即垂带踏跺、如意踏跺、左右阶踏跺。

(1)垂带踏跺,垂带踏跺是指在踏跺两边砌筑顺踏步斜坡的拦墙,墙的顶面用条石铺成条带状的斜平面,此平面称为“垂带”,宋称“副子”。而垂带下面构成三角形的墙面,称为“象眼”,这部分若由一整块三角石做成,则称为“菱角石”。象眼下面也常铺砌土衬,但此土衬应与踏跺最下一级踏步石(有称此为燕窝石或砚窝石)齐平,故专称为“平头土衬”。

图片

(2)如意踏跺,如意踏跺是指三面都为台阶形的一种踏跺。

图片

(3)左右阶踏跺,这种踏跺分左右两个,中间由一斜坡的面石分隔,此面石一般雕龙画凤,称它为“御路”。左边踏跺叫“阼阶”,一般为主人所用的台阶;右边踏跺叫“宾阶”,是供宾客使用的台阶。这种踏跺只用于极尊贵的建筑物上,如故宫的三台就是这种踏跺。

图片

知识点3

踏跺构件

踏跺构件包括(1)上基石、中基石、下基石 基石即台阶的踏步,紧靠阶条石下的一层踏步叫“上基石”,又称“摧阶”;最下面一层踏步叫“下基石”,又称“砚窝石”;其余的踏步都叫中基石,又叫“踏跺心子”。上基石、中基石、下基石之间可采用磕绊也可直接连接,由下往上层层垒砌。砚窝石与垂带的连接处,应凿有连接口即“砚窝”。

图片

(2)如意石,如意石一般用于宫殿等大式建筑上,即在燕窝石前再铺设的一块条石,其面与地面平。

(3)平头土衬,主要用作象眼石下的衬垫,其露明高与金边尺寸同台基土衬一样。在平头土衬与垂带的连接处,也应凿有“垂带窝”。

(4)象眼石,象眼石是台阶两边的拦土墙,呈三角形。有砖砌象眼,有石作象眼石。象眼石与平头土衬用磕绊连接。当象眼安装好后,在每层基石放平垫稳的同时,应灌满灰浆并做好背里。

(5)垂带石,垂带石是台阶两边象眼石上的铺面石。在垂带下端与燕窝交接处,应凿成斜面,用灰浆与其连接。

知识点4

埋头结构

埋头的结构,“埋头”本是指台基埋入地下的那部分,角柱下埋头又称“角柱石”或“角石”,在民间工人师傅中,为了便于加工安排,常按其位置或埋入方式不同,取有不同的名称,具体有以下几种。

(1)阳角埋头,阳角埋头指位于台基转角部位,并由两块同规格砌石拼成的埋头。

图片

(2)阴角埋头,阴角埋头指位于台基凹转角部位的埋头。

图片

(3)单埋头,单埋头指只有一块砌石构成,并大面朝迎面的埋头。

图片

(4)厢埋头,厢埋头与阳角埋头相似,只是在山面镶砌的一块,大面宽较小,其镶拼宽度等于迎面宽度。

图片

(5)如意埋头,如意埋头指宽厚尺寸相等,转角面不受限制的单埋头。

图片

(6)琵琶埋头,琵琶埋头指埋头石的厚度较薄(一般为宽度的0.3~0.5)的单埋头。

图片

知识点5

台须弥座的基本构成

须弥座式的基本构成石须弥座自下而上的基本构成是: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如果高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将下枋和上枋做成双层,必要时还可将土衬也做成双层,但应有一层土衬全部露明。坐落在砌体之上的须弥座,可不用土衬石。

图片

须弥座的施工

须弥座台基多用在较高级的建筑上,因此,它的台基高度都比普通台基要高。须弥座的平水一般定在上枋顶面,至于台基边线应根据规模大小,按设计要求而定。

(1)土衬的施工 须弥座土衬的施工与普通台基相同,只是厚度应较普通台基土衬稍厚。

(2)圭角的施工,圭角是须弥座的底座,它的外露面一般都雕刻有花纹,其花纹形式如下图所示。

图片

圭角与土衬的连接,可采用“磕绊”连接,也可用灰浆平接。在延长线上,圭角与圭角的连接采用“扒锔”或“银锭”连接。如下图所示。

图片

(3)上、下枋的施工

上(下)枋是一矩形断面,有似梁枋作用。它的厚度为:

图片

上(下)枋的外露面有素面和雕花面,其雕刻图案多以宝相花、蕃草和云文为主,如下图所示。连接方法同上。

图片

龙头古称“螭首”或“喷水兽”,在四角部位的为大龙头,其他部位均为小龙头。其龙头的尺寸要求如下图所示。

图片

(4)上(下)枭的施工 上(下)枭是须弥座由突出面到束腰面的一种转形构件。它的厚度按以下计算。 

图片

 上(下)枭的外露面也可作成素面或雕花面,其雕刻图案多为“八达马”(即梵文的译音,相似莲花形),如下图所示,连接方法同上。 

图片

(5)束腰的施工,束腰是须弥座的坐中构件,束腰及金刚柱如下图所示。它的厚度按以下计算。

图片

栏杆、柱子

知识点1

石栏杆组成

(1)石栏杆组成,古建筑的石栏杆称栏板望柱或栏板柱子,由地栿、栏板和望柱(柱子)组成(见下图)。

图片

台阶上的栏板柱子由地栿、栏板、望柱(柱子)和抱鼓组成(见下图)。

图片
图片

台阶上的栏板、柱子等在垂带之上。故称为“垂带上栏板柱子”,分别有“垂带上柱子”“垂带上栏板”和“垂带上地栿”。

(2)栏板望柱的权衡尺度,栏板望柱的权衡尺度及各部比例关系,同上图所示。

知识点2

柱顶石的形式

柱顶石的形式:柱顶石的断面一般都较木柱柱脚断面为大,为美观起见,常将柱顶石的顶面与柱脚的接触处,凿成一个由大到小的过渡截面,此称为“挖鼓脖”。挖鼓脖的这一段多称为“鼓颈”“鼓径”“鼓镜”。而依柱顶石顶面的形式,常用的有以下四种。

(1)圆鼓镜(颈),有的将柱顶石顶面挖鼓脖而成圆鼓形,一般都把这种柱顶石简称为“鼓镜”,在北方地区用得较多。而在南方则单独用一块石墩打凿成圆鼓形,这称为“鈶磴”。它们都是用于圆柱下的柱顶石。鼓形面有素面的和带雕刻的两类。

(2)方鼓镜(颈),即将鼓颈面挖成正截锥体形,它多用于方柱下的柱顶石。

(3)平柱顶,即不做鼓颈面,平顶。多用于简陋的小式建筑上。

(4)异形顶,将顶面作成需要的形式,如用于有侧廊的山面柱下的高低半圆柱形、用于长廊转角柱下的非90°转角形、用于游亭柱下的多边形等。

(5)莲瓣柱顶,将两个相邻的柱顶用一块料石制成的叫“莲瓣柱顶石”。多用于两个相邻变形或变势建筑的柱子下。以上形式都必须根据设计要求,预先进行选料、打凿、磨光等加工而成,柱顶石的各种形式。如下图所示。

图片

门石、槛石

知识点1

散件石活

门石、槛石类的石活系指台基上的一些散件石活。包括槛垫石、过门石、分心石、拜石、门枕石、门鼓石和滚墩石。门石、槛石的具体尺寸详见下表。

图片

(1)槛垫石,位于金柱顶与金柱顶之间,主要用于承托门槛,故槛墙下面可不用。但讲究者,也可放置。槛垫石在古建筑中经常使用,特别是稍讲究的建筑几乎都要使用。(以下知识点2详细介绍)

(2)过门石,在一些重要的宫殿建筑中,常放置过门石,以示高贵(见下图)。过门石可只在明间设置,也可同时在次间设置,因此有“明间过门石”与“次间过门石”之分。稍间一般不再设置过门石。

(3)分心石(辇路石),分心石也是礼仪性的,只在极重要的宫殿中使用。分心石和过门石均可看成是御路石在台基上的延续,但如果放置分心石,也就不再放置过门石了。见下图。

(4)拜石,拜石也叫如意石。放在槛垫石的里侧(见下图),是参拜的位置标致,用于庙宇或重要的宫殿。

(5)门枕石 门枕石是安放大门转轴用的(见下图)。门枕石上门轴的相应位置要凿出“海窝”,海窝内放置一块生铁片,用以承托门轴。铁片四周可浇注白矾水固定,宫殿建筑多用盐卤铁或铁水浇注固定。

图片

(6)门鼓石,门鼓石俗称“门鼓子”,用于宅院的大门内,是一种装饰性的石雕小品。其后尾做成门枕形式,因此又有实用价值。门鼓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圆形,叫“圆鼓子”;另一类为方形的,叫“方鼓子”,又叫“幞头鼓子”。由于圆鼓子作法较难,因此比方鼓子显得讲究一些。门鼓子的两侧、前面和上面均应做雕刻。雕刻的手法从浅浮雕到透雕均可。门鼓子的两侧图案可相同也可不相同。如不相同,靠墙的一侧应较简单。圆鼓子的两侧图案以转角莲最为常见,稍讲究者还可做成其他图案,如麒卧松、犀牛望月、蝶入兰山、松竹梅等等。圆鼓子的前面(正面)雕刻:一般为如意,也可做成宝相花、五世同居(五个狮子)等等。圆鼓子的上面一般为兽面形象。方鼓子的两侧和前面多做浮雕图案,上面多做狮子形象。狮子又分为“趴狮”“蹲狮”和“站狮”。站狮即为常见的狮子形象,趴狮则应做较大的简化,耳朵应下耷,故俗称“狮狗子”。

(7)滚墩石,滚墩石用于垂花门、小型石影壁或木影壁,故有“垂花门滚墩石”和“影壁滚墩石”之分。滚墩石是一种富于装饰效果的稳定性构件,为了加强对垂花门或影壁的稳定作用,滚墩石上安装柱子的“海眼”必须凿成透眼,以便使柱子从滚墩石的中间穿过。滚墩石下应安装“套顶”和“底垫石”。如能保证稳定,也可只安装底垫石,但必须凿出管脚榫或插扦榫眼。滚墩石上应开做“壶瓶牙仔口”,以安装“壶瓶牙子”(俗称“站牙”)。垂花门和木制影壁的壶瓶牙子多用木料制成。石影壁的壶瓶牙子多用石料做成。

知识点2

槛垫石

槛垫石,位于金柱顶与金柱顶之间,主要用于承托门槛,故槛墙下面可不用。但讲究者,也可放置。槛垫石在古建筑中经常使用,特别是稍讲究的建筑几乎都要使用。

①通槛垫,又叫合间通槛垫,即为一整块通长的槛垫石。古建中的槛垫石大多数都是通槛垫。

图片

通槛垫、分心石、如意石

②掏当槛垫,门槛下使用过门石的,垫槛石被过门石断为两截,过门石两侧的槛垫石就叫做掏当槛垫。

图片

掏当槛垫和过门石

③带下槛槛垫,带下槛槛垫是将门槛和槛垫“联办”而成的,多用于宫门、山门等无梁殿建筑。带下槛槛垫还常与门枕石一并“联办”,叫做“带下槛门枕槛垫”。为制作加工方便,常将带下槛槛垫分成三段,叫做“脱落槛”做法。两端的带下槛和门枕,叫做“脱落槛两头带下槛门枕槛垫”,中间的叫做“脱落中槛带下槛槛垫”如下图。

图片

带下槛和门枕石的槛垫石

图片

脱落槛做法的联做槛垫

④廊门桶槛垫 俗称“卡子石”。为了行走上的方便,常在廊墙位置做一个门洞,叫做“廊门桶子”或“闷头廊子”。廊门桶处的槛垫石就叫做廊门桶槛垫,见下图。

图片

廊门桶槛垫

本篇对台基石构件的介绍,希望对从事园林仿古的初中级设计施工人员有参考作用。


来源:张柏《图解园林仿古建筑设计施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