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建筑石栏杆石作技术

 丘山三也君 2021-11-28

石栏杆又叫勾栏(勾阑),俗称栏板望柱或栏板柱子。勾栏既能起到护身栏杆的作用,同时也使建筑的造型更加丰富。勾栏多用于须弥座之上,但有时也用于普通的台基之上。勾栏也用于石桥及某些需要围护或装饰的地方,如华表、花坛、水池等。

清式石栏杆的构造形态多样,主要有寻杖栏杆、栏板式栏杆、罗汉栏板式栏杆三种,其他如直棂栏杆、石坐凳栏杆等散见于民居及园林之中。

图片

清式石栏杆类型

勾栏由地袱、栏板、望柱(柱子)和抱鼓组成。抱鼓只用于勾栏的尽端。踏跺垂带上的望柱、栏板和地袱称为垂带柱子垂带上栏板斜栏板垂带上地袱斜地袱。台基上的称为长身柱子长身栏板和长身地袱

图片

清式勾阑构造

1.地袱

地袱是勾栏的首层,地袱的上面须按望柱和栏板的宽度凿出一道浅槽来,即应落槽,落出的槽又叫仔口。槽内还要凿出栏板和柱子的榫窝。长身地袱的底面应凿出过水沟以利排泻台基上的雨水。在实际操做中,仔口、榫窝及过水沟可留待安装时再凿打。地袱的位置应比台基阶条石(或须弥座的上枋)退进一些,退进的部分叫台基金边上枋金边。金边宽度约为1/21/5地栿厚。

图片

地袱构造

2.望柱

俗称柱子。柱子可分为柱头和柱身两部分。柱身的形状比较简单,一般只落两层盘子(又叫池子)。柱头的形式种类较多,常见的官式作法有:莲瓣头、复莲头、石榴头、二十四气头、叠落云子头、风云头、仙人头、龙凤头、狮子头、马尾头(麻叶头)、八不蹭等。地方风格的柱头更是丰富多变,如各种水果,各种动物,文房四宝、琴棋书画、人物故事等等。选择柱头时应注意两点:(1)地方风格的柱头可采用多种式样,而官式建筑的柱头一般只采用一种式样。(2)选择柱头式样时应注意与建筑环境配合,如重要的宫殿应采用龙凤头,与自然有关的(如地坛、天坛等),可采用二十四气头(取二十四节气之意)。

图片

望柱柱头样式

柱子的底面要凿出榫头。柱子的两个侧面要落栏板槽,槽内要按栏板榫的位置凿出榫窝。

在一般情况下,望柱的高度应比台基的高度略低,但台基超出1.5米或低于0.8米时,可不受此限制。多层须弥座的各层望柱高可与最上层的望柱高度相同,正身柱子的总块数应为双数,具体数量结合栏板尺寸核算。垂带上柱子的顶部与长身柱子作法相同,但底部应随垂带地袱做成斜面。

3.栏板

栏板在望柱之间,从侧面看,上窄下宽,栏板由禅杖(又叫寻杖)、净瓶和面枋组成。净瓶一般为三个,但两端的只凿做一半。垂带上栏板或某些拐角处的栏板,净瓶可为两个,每个都凿成半个。净瓶部分一般为净瓶荷叶或净瓶云子,有时也改做其它图案如牡丹、宝相花等,但外形轮廓不应改变。面枋上一般只“落盘子”或叫做“合子”。极讲究的也可雕刻图案,在“合子”中雕刻者“做合子心”,栏板的两头和底面要凿出石榫,安装在柱子和地袱的樺窝内。

4.垂带上勾栏

垂带上勾栏的尺寸应以长身柱子,长身栏杆和长身地袱的尺寸为基础,再根据垂带的坡度,求出准确的规格。

垂带上地袱的两端,作法不同。上端叫做“台基上垂头地袱”,下端叫做“踏跺上垂头地袱”。极少数的垂带地袱不做“踏跺上垂头地袱”。踏跺上垂头地袱应比垂带退进一些,叫“地袱前垂带金边”,其宽度为台基上地袱金边的1~2倍。“踏跺上垂带地袱”上的抱鼓退进的部分叫垂头地袱金边,其宽度为地袱本身宽度的1~1.5倍。

垂带地袱可与垂带“联办”,甚至可与垂带下的象眼“联办”。

图片

垂带上栏板柱子

5.抱鼓

抱鼓一般用于垂带勾栏的尽端。抱鼓的尽端形状多为麻叶头或角背头两种。抱鼓的一个侧面和底面要凿石榫,安装在柱子和地袱的榫窝内。

图片

抱鼓石形式

6.勾栏安装的要求

先在上枋(或阶条)部位,确定金边尺寸,并弹出墨线。然后按线稳好地袱。稳好地袱后,在地袱上分出望柱和栏板的位置。立望柱和栏杆时,不但要拉通线,还要用线坠将望柱和栏杆吊正。下面要用铁片或铅铁片垫稳。构件缝隙处要用白油灰或石膏构严,然后灌足浆汁。

项目

其它

地袱

(长身地袱)

通长:通长等于上枋通长减1/2~1/5地袱厚。每块长:无定

地袱宽:望柱宽≈1.5:1

落槽(仔口)宽:等于望柱宽

地袱高:地袱宽=1:2

落槽(仔口)深:不超过1/10本身高

地袱落槽内,应凿榫窝。地袱下应凿过水沟

柱子(长身柱子)


望柱宽(见方):望柱高≈2:11,栏板槽宽等于栏板宽,槽深不超过1/10本身宽

全高:2~4.5尺,视台基高酌定,在可能情况下,不超过台基高。柱头高:不大于1/3全高。多层须弥座望柱高:(1)高度为最上层须弥座的7/8,(2)各层望柱高可相等。

望柱底面要凿除榫头,榫头宽为3/10望柱宽,栏板槽内应凿出榫窝

栏板(长身栏板)

露明长:高≈2:1,根据实际通长和块数决定每块长度。

栏板下口厚:8/10望柱宽

栏板上口厚:6/10~7/10望柱宽

栏板高:望柱高=5:9

面枋高:栏板高≈5:10

禅杖高:栏板高≈2:10

每块长度应另加栏板槽深尺寸,栏板两端应做榫,榫头长约为0.5

垂带上地袱(斜地袱)

通长:垂带长加上枋金边(1/2~1/5地厚)再减垂带金边(1~2倍上枋金边)没块长:无定

同长身地

与长身地袱交接处应与长身地袱同高,上棱与垂带平行,根据这两个条件放样,求出实际高度。

地袱槽内应槽出栏板和柱子的榫窝

垂带上柱子


同上身柱子宽,见方

短边高等于长身望柱高

榫头规格同长身望柱榫头规格。栏板槽内应凿出榫窝。

垂带上栏杆

约同长身栏板长。

根据实际通长及块数核算

同长身栏板

斜高同上身栏板高

如只有一块栏板,且长度较短可只凿出两个净瓶(均为半个)

抱鼓

1/2~1栏板长

同栏板

同垂带栏板


本文来源:《明清官式石作技术》--刘大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