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中的坏习惯

 念禹 2021-08-24

从小就被逼在不断地看书,主要都是课本里的文章,真正地阅读是从这两年上班后才开始的。与此同时,我也越来越关注阅读这件事,最近发现我阅读上我有些坏习惯,有些是之前就有的,而有些是真正开始阅读后才产生的。

先来谈,之前就有的坏习惯。

一,看书过快。本当把书翻开的一霎那,我的目的就是要把书读完,因为别人告诉我阅读可以进步,可以帮助思考,可以让我达到一些功利的目的,所以我总是希望能够从量变到质变,以量取胜。不恰当的比喻是,就像外卖小哥为了多接单而不断闯红灯罔顾安全,更别提沿途的风景了。带来的问题是,很多细节都把握不住,很多感知不够到位,无法更加深入地体会作品,只能了解一个大概,而无法真正刨析。有些人一辈子只研究一本书,便已受益匪浅,而我只是胡乱咀嚼,太过粗糙。

二,有时静不下心,不认真思考文字。有时候,状态不佳,为了阅读而阅读,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调整自己的情绪,但是有时候只会让阅读这件事也变得徒劳。一味的把一句话反复看,却依然不知道在描述些什么。

再来看,认真阅读后出现的坏习惯。

三,更乐于看现成的结论,而不愿意深度思考。不知是不是工作后,时间变得异常宝贵,不希望看到太多铺垫的内容,而希望直接知道结论。因此,在阅读时,更愿意看一些直接告诉结论,或者方法的文字,而不是通过某些事例或者故事来进行自我的思考。当我意识到这点时,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曾经一直以乐于思考自居,而现在却希望别人把饭直接喂到自己嘴里。孔子的教育方式是循循善诱的,从不把话说透,而是让学生悟,能够达到这个高度了,自然能够领悟,而如果未到火候,哪怕是说给学生听,也只是无感。

另外,不通过自己思考,可能会抹杀了我自己的想象力,给自己设了太多的边界。今天看到余华书中一段与史铁生的对话。史铁生谈到,“如果我们一开始不知道要打开药瓶才能拿出药来,或许今天我们不需要拧开药瓶,就能够把要拿出来。”我们需要思维的解放,我们才能赋予文字和作品以足够的宽度。

仔细想来,这三个问题不光是阅读上的问题,也是人生的问题——总是急功近利,心理焦躁不安,想要不劳而获。做每一件事都能反映做事人的整体状态,只有处于一个平稳安静的状态下,将一件件事做好,不断正反馈,才能获得持续的宁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