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道与传心》连载|先秦儒家尊师重道典故(四)

 CHAWEIRENSHENG 2021-08-25

那么,圣人孔子是如何教导弟子的呢?他与七十二贤人之间又有哪些感人至深的师道传承典故呢?

(一)孔子与颜回

颜回(前521~前481年),也称“颜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岁,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门之学共分“德、言、政、文”四科,其中“德行”排为第一。“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颜回素以德行著称,后世尊其为“复圣”。

颜回家道贫寒,居住在鲁国都城的“陋巷”中,过着“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年十三,入孔子之门”。颜回入师门时年龄小,言语少,但却好学能思。“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就连才智卓著、能言善辩的子贡也坦言不如颜回。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颜回表面看起来笨笨的,其实是智慧心中留。他求学于孔子时,对孔子之教并不打断或问难,而是默而识之。离开孔子后的言行却能深得夫子教授要领,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古之圣人帝舜能“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颜回能闻一知十,知道了就去行,做到知行合一。故而《学统政统·颜子》中称赞颜回:“生而明睿潜纯,有圣人之资”,用“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来形容颜回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终生随侍孔子,不离左右,与孔子共同经历过许多刻骨铭心的事,也从孔子那里得到了最多的教导。他的聪慧过人、虚心好学,也使他比起其他同学更深地体认到孔子“仁”的思想精髓。最为著名的就是“颜渊问仁”与“颜渊问为邦”。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内涵异常丰富而博大。聪慧的颜回为了更准确地理解“仁”,向老师提出了疑问。孔子从礼述仁帮助颜回把握“克己复礼为仁”,然后又说明“仁”的社会价值:“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最后又启发颜回将“仁”与个人修养联系起来:“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回深深地明白了“克己复礼”是“仁”之纲,后又继续追问如何才能更好地实践“仁”。孔子就从“视”“听”“言”“动”四个方面具体讲解“礼”的规范,诠释“仁”的道德修养标准。颜回获益匪浅,当即表示“请事斯语”。这四个字的分量非常重,不单是理论上的明白,还是“持守奉行”之意。可见,颜回对恩师的此番教导达到了知行合一的程度。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侫人。郑声淫,侫人殆。”(《论语·卫灵公》)

礼乐治国是孔子的政治理想。颜回虽然终生未入仕,但对“为邦之道”也非常关心。《孔子家语·致思》记载,子路、子贡、颜回陪老师向北游览到农山,孔子让弟子们各言其志。勇武的子路以攻伐杀敌为志向。善辩的子贡以游说化难为鹄的。颜回则说:“回闻熏、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颜回的政治夙愿深得孔子“仁政德治”之精髓,故而孔子赞之曰:“美哉!德也!”

孔子经常批评弟子,却很少批评颜回,总是赞扬颜回:

勤奋: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论语·子罕》)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及发。”(《论语·为政》)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

好学:

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近仁: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

中庸: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中庸》)

乐道: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颜回跟随孔子归鲁时年近不惑,依然居陋巷,事奉年迈的父母。颜回遵循夫子教导,讲学而不入仕。颜回学有所成,很多有名望、有地位的人都想拜他为师。

颜回一边讲学,一边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如《诗》《书》《礼》《易》《乐》《春秋》等。颜回整理典籍时,并不只是誊写编纂,而且非常注重考证、校对。他把周游列国时所获得的许多不同古籍相互参证,加以校对辨证,去伪存真。

在《易经》的整理上,颜回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易经》是“六经”中最难懂的一部书。孔子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孔子在此是说《易经》不可不学,但又很不容易学。“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史记·孔子世家》)颜回不到四十岁时就成为《易经》的主要整理人之一,而且孔子非常放心地将《易经》交给颜回整理,足见颜回学问修养之高。

颜回将自己的生命融入恩师孔子的生命之中,对夫子的一言一行皆能领悟其心意。他以尊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

颜回和孔子是师生,亲若父子,更是知己。东汉思想家王充的《论衡》记录了一个故事:“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颜渊独知孔子圣也。”(王充《论衡·讲瑞》)大意是:春秋时鲁国大夫少正卯与孔子同时讲学,因其所讲内容为当世显学,举世闻名,故称“闻”人。孔子的弟子亦多次被闻人少正卯吸引而去,导致“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有颜回未离师门半步,自始至终追随孔子、信任孔子。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匡地被人误认作阳货而遭拘禁。脱险后孔子与颜回失散。颜回最后才赶上孔子。孔子担心地说:“我还以为你死了。”颜回说:“老师还活着,我怎么会死呢!”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论语·先进》)孔子一行被困陈蔡之间,绝粮七日,山穷水尽。颜回安慰老师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史记·孔子世家》)

颜回与恩师孔子心心相印,精神契合,得孔子之真传,乃孔子道统和学统第一传人。故颜回能协助孔子讲学传道,编纂“六经”,去伪存真,其学问修养与孔子几乎接近,是三千弟子中能将孔子的胸怀、境界、学养、品格等全然再现的传人,后世尊称其为“复圣”。

不幸的是,颜回四十一岁就去世了[1]。颜回的早逝对孔子打击巨大!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孔子一生为“天下太平”的理想颠沛流离、传道讲学。晚年时,终于有一个比较满意的弟子可以继承道统学问。然而,命运无常,他竟先自己而去!

晚年的孔子常常像一个孤独的老人在怀念自己的孩子那样悲切地回忆颜回。子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史记·仲尼弟子传》)自从有了颜回,颜回的勤奋好学、知行合一、重德守仁、视师如父的行为也影响了其他门人。

孔子与颜回,仿佛天生是师徒。颜回遇见孔子,若江河遇海洋。孔子遇见颜回,如同父亲苦苦寻找了多年的儿子回到身边。颜回身上有一个弟子最好的品质:聪颖善思,忠厚老实,信师如己,思师所思,不离不弃,知师如己,待师如父,敬师如圣,博学谦逊,闻一知十,知行合一。孔子身上有一个老师最好的品质:神思妙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孔子与颜回相互成就了一段千年传唱不衰的师道传奇,是对师道精神、师徒情谊最好的诠释!儒门复圣颜回堪称尊师重道之千古典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