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先发展厦门到底对还是错?

 伍拾圆 2021-08-25

“提供另一种叙述厦门的可能”

这是某乎上的问题,我拿来答的。

一、

先发展厦门?

显然,我们都被表象遮住了双眼。

先说点历史。

从明朝开始,厦门在东南沿海的地位越来越高是不争的史实。

先是1394年朱元璋在厦门岛设立屯兵的中左所(主要是御防倭寇),让厦门岛的人气开始上升,从此岛上不再白鹭多于人烟。

然后郑成功进一步强化了厦门的作用,把它当成收复台湾的大本营。

再后来,清政府把厦门当成治理台湾和闽中南的地盘,这里不仅成为兴泉永道(管辖兴化、泉州、永春,副省级)、台厦道(主要管辖台湾)的政府所在地,还是福建水师提督衙门、泉州府海防同知的驻地。一时间在厦门各种政府机构林立。

直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厦门被开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厦门的功能开始发生改变。

1394年到1840400多年的时间里,厦门的地位是越来越高,但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军事功能!而非经济功能。认知这一点很重要。

从1840年到1938年厦门被日本占领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厦门的功能发生了转变,从军事转向了通商,也就是经济功能。

但是,这种经济功能是片面且畸形的,厦门就是西方国家用来掠夺中国资源的出入口,对厦门的经济发展包括市政建设几乎没有贡献。

厦门的第一条现代化马路直到1920年才在黄奕住、林尔嘉等爱国人士的投资下建成,就可想而知这100年厦门的发展有多慢。

1938年厦门被日本占领之后,到1945年日本战败,再到解放战争,再到两岸之间的对垒,最后到1979年。这40的时间,厦门的功能基本上又恢复到军事功能。

也就是说,从1394年到1979年将近600年的时间,厦门(岛)几乎就是一座军事岛屿。中间那100年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时间,是西方国家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强行让厦门的军事功能转向通商功能,本质上并没有改变厦门军事功能的定位。
简单一句话,1979年之前,厦门就是随时准备用来打热战用的。

二、

这样一座城市(1935年,厦门立市),会因为改革开放就立马180度大转变从军事转向经济吗?显然不现实也不可能。

可是厦门就是成为经济特区了呀。1980年8月深圳特区成立,两个月之后的10月厦门也成立了特区。

深圳特区成立的时候,面积是300平方公里,厦门呢?2.5平方公里。100多倍的面积差距,人家深圳才是真特区,厦门是假特区啊。

人家深圳真是上面拿来“杀出一条血路”用的,厦门只是用来告诉对岸说我不跟你打炮了(金门炮战打到1979年才停止),我要发展经济。

虽然到了1984年,一位老人来到厦门,乘着“鹭江号”游轮在海上划了一个圈,把厦门经济特区的面积从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岛也就是157平方公里。

然并卵,这何尝不是老人家“韬光养晦”大智慧的一种体现,就是再一次向对岸释出善意,咱别再玩军事了,咱玩经济吧。

也包括向港澳和海外的闽籍侨胞发出回国投资的邀请,全世界5000多万海外华侨,福建籍的有1500多万,占将近三分之一。

目的达到了吗?一部分达到了。

彼时的厦门,出入岛的通道只有一条建于50年代的高崎海堤。这条海堤的建设,是包括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内的各方人士为发展厦门经济争取下来的。

但是,当时的高崎海堤建设,军事的意义远大于发展经济的意义。开工建设期间,好几位主管军事的大咖都来视察过,用意不言自明。

连对岸都侦察到了厦门海堤建设的情报,1955年农历春节前夕,他们派了8架飞机过来狂轰乱炸,把我们一条叫“颖海轮”的船炸沉了,让我们付出76个准备回家过年的海堤建设者的生命。

对岸为什么要如此大动干戈轰厦门海堤?因为海堤一旦建成,各种重型武器就会源源不断运进厦门,到时金门就不保了。

果然,海堤建成之后又过了两年多,1958年金门炮战打响。当然,金门炮战有更深的政治谋略,并不以解放金门为目的,这一点后来对岸也明白了。

但是,厦门海堤的建成,对提升厦门的军事战略地位是显而易见的,运兵运武器的效率是成几十倍的提升。

所以,你想啊,就算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157平方公里,在当时,那也是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两岸之间虽然互相释出善意和解了,但热战的危险并没有解除。

只要想一想,厦门虽然有157平方公里的经济特区面积,后来岛外也部分实行特区政策,但就是收效不大。

台商全国到处投资,却在厦门的投资比重就是不高,远逊于珠三角和长三角。

照理,厦门和台湾距离近、联系紧、语言相通、渊源一脉相承,他们没理由不在厦门做更多投资。

他们得考虑风险,珠三角和长三角几乎没有热战风险,而厦门有。1996年的导弹危机,身在厦门的人都是有切身体会的。这种热战随时会来的情形下,你说台商如果有大的投资,会选哪里?

更何况,还要考虑时间和费用成本问题,从台湾来厦门,得到香港、澳门转机,时间和费用成本太高。

小三通,直到20001213日才通;大三通要到8年之后的20081215日才通。那都是北京开完奥运会了。
所以,真不是厦门发展慢,也不是厦门招商能力不行,天时、地利、人和少了地利,再好的事也办不成。

也有相信两岸不会发生冲突的台商愿意来厦门做大投资,王永庆当年准备投几十亿美金开发海沧,把海沧建成可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石化基地。这事咱们这边已经同意,可是台湾方面把它制止了。

于是,为了回应台湾方面的制止,我们把海沧设成全国最大的台商投资区,还喊出“海沧向全世界开放”的口号。注意,全国最大的台商投资区在厦门海沧哦。

并且,我们把海沧台商投资区设定为厦门行政级别最高的区域,海沧管委会书记是正厅级,思明区委书记只是副厅级,这一点很多人不知道吧。

但效果不大,全国最大的台商投资区,并没有成为吸引台商投资最多的地方。没办法,两岸冲突的风险始终没有排除。

后来,王永庆把他的长庚医院开到海沧,可见他对海沧的喜爱。长庚医院现在成了岛外唯一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可见只要有几个分量够的台商来厦门投资,厦门会发展得更快。

三、

福建先发展厦门,更准确地说,是国家先发展厦门。其实,这是从新中国成立就已经开始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厦门和福州是福建省两个直辖市。

到了改革开放后,厦门成为经济特区、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

国家确实是要先发展厦门,因为厦门不仅和台湾近,还是很多港澳侨胞和海外华侨的祖籍地。

厦门发展得也确实慢了点,经济总量一直上不去。

你以为上面没看到吗?你以为厦门是亲生的,福建其它城市都是抱养的吗?

必然不是,而是另一种战略上的安排,就是前面说的向对岸释出善意,我在最前线都设立经济特区了,你还担心什么。

可惜对岸就是一直在担心,所以厦门一直飞不起来。

那对厦门的政策要调整,给厦门的级别要收回吗?当然不行,这么干,不就自我否定了吗?而且会更加剧对岸的担心,你什么意思,要动手了吗?那不就是走回头路了。

不但不能调整和收回,还要加码,所以厦门保税区有了,自贸区有了,什么先行先试之类的政策也都有了,与对岸的来往,厦门更是永远第一个试点,反正只要是加强对外开放以及加强和对岸的联系,厦门基本上都是第一批受益者。

这就是一种姿态,一种战略,至于厦门发展得快与慢,暂时不重要。
然后,在这个进程中,如果厦门搞出成绩来,就当作是奇迹。

四、

先发展厦门,其实是一种姿态,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认知这一点也很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厦门发展得比较慢是事实,也是表象。

不过即使是表象,也值得我们接着再说一说。

厦门发展得慢,除了战略上的受困,还有一个是厦门的市政设施和交通配套太弱了。

从解放到改革开放,厦门像样的交通建设就只有厦门海堤(包括高崎海提和集杏海堤),这解决的是战备问题和一部分的民生出入问题,让厦门岛从一个完全的海岛变为半岛。

市政建设,根本没有拿得出手的,毕竟每隔一天就要和金门打一场炮战(这是双方的默契),万一金门那边突然加大火力打,再多的建设也会瞬间打水漂。

第一座跨海大桥厦门大桥1991年才通车,然后1999年海沧大桥通车,厦门才算是有了比较像样的出入通道。

此时,珠三角和长三角都飞到天上去了。

当然也应该表扬一下厦门,在国家只有政策,几乎没有像深圳那样有举全国之力的大资源投入的条件下,厦门硬是把一座军事岛屿建成全国环境最好的城区(岛外就不比了哈,岛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几乎没有之一。

还搞出了一个98投洽会,办了最美的马拉松。

当然,也搞出了全国第四高的房价,这个不好。所以厦门得赶快发展,把人均所得提上去,让工作、生活在厦门的人们的收入匹配得上这样的房价。

厦门,也确实到了可以快速发展的时间点,国家先发展厦门此时可以成为实实在在的战略付诸实施了,为什么?很简单,两岸的问题,现在情势完全掌控在我们手里,不怕了。

你看,2008年,两岸三通的这一年,集美大桥和杏林公铁大桥也先后通车;

2009年翔安海底隧道能车;

2019年,翔安大桥开建,翔安国际机场主体工程正式开工;

2020年,海沧海底隧道将通车。

各种大桥、隧道、更大的机场都建起来或动工了,那是告诉厦门,你现在可以飞了,你以前飞不起来,不是你的错;你以后还飞不起来,那就是你有问题。
所以厦门的发展,现在才是开始,以前只是热身。
也所以,看厦门,要看接下去这20年,这20年如果没有“快马加鞭、狂飙突进”(形象的五只狗口号,体制内的人应该都会会心一笑)的劲头,厦门就永远起不来,只能搞搞“小而美”了。
厦门赶紧飞啊,429万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盼着搭上你的风口跟你一起飞。

上一篇:敢不敢猜测一下10年后的厦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