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析姜维九伐中原,其实表述并不准确,其战绩也是有可圈可点之处

 东海寻人 2021-08-25

  喜欢三国的朋友都很熟悉姜维,他是继承诸葛亮遗志最坚定的人,也是最彻底的执行人,他的主要事迹在“九伐中原”上。姜维的九伐中原说法其实出自《三国演义》,但这种说法其实不准确,这四个字里面,其实只有九字是对的,其他三个字是错的。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一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在延熙十二年,算是轻微用兵,姜维只带了1万不到的兵力。因为这个时候是费祎(读yi平声)掌握军政大权,他觉得丞相(诸葛亮)都不能平定中原,更何况我们呢?费祎是诸葛亮的接班人之一,但是却不是诸葛亮遗志很好的继承者,他的政策偏向保守,估计他是不会明白诸葛亮“以攻代守”的军事策略,把姜维限制得死死的。

  所以姜维这1万人能干啥?

  不过姜维还真大胆,照抄诸葛亮的策略去打陇西了。新手可能不知道天高地厚一点,结果马上被教训了,邓艾直接把他灰溜溜地打回去了。不过这一次还真不能怪他,毕竟兵那么少,输得确实冤。

  第二次“北伐”

  第二次“北伐”在延熙十三年,也就是第一次北伐次年,也不知道费祎是怎么想的,又拨给姜维不到1万的兵,让他再去试一试。这样看来,这个费祎貌似也有点机会主义的样子?

  第二次姜维意识到,陇西单凭他1万人是吃不消的,且看之前诸葛亮去打10万以上都消化不掉,这可为难住他了。但是那个邓艾,还真是讨厌,极其不好打,这是一个专克姜维的敌人。这个时候姜维的军事头脑就被体现出来了,他不去陇西硬拼,而是绕到更西边的西平郡,乱打一通--目的就是为了笼络当地的羌人。

  姜维是天水人,对那一带熟悉,知道这些羌人历史上常受到汉人压迫,所以他就想着拉拢他们作为反抗曹魏。而后面的事实证明,他这一想法,是有一定作用的。

  第三次“北伐”

  第三次“北伐”在延熙十六年,跟上一次才隔了三年。不过这一次他的限制稍微放开了,因为费祎死了,他得到了3、4万兵,但是规模还是比不上诸葛亮当时的北伐军,差太多。

  这一次开始姜维打得还可以,但在围攻南安城的时候受挫,没及时拿下。曹魏的雍州刺史陈泰的援兵赶到,而姜维的粮草耗尽,所以不得不退兵。

  蜀汉受限于地理环境,这后勤补给问题一直很难解决,这一次其实也不能怪他。

  第四次“北伐”

  第四次“北伐”在延熙十七年,跟上一次隔了一年。前面说过姜维是天水人,对羌人那一套自然熟悉,所以他学了起来,将狄道、河关、临洮(tao二声)三个县的百姓掳走,带回西蜀。

  这一次倒是打得挺漂亮的,蜀汉缺的就是人口,姜维能有这种战绩也算是不错的了。

  第五次“北伐”

  第五次“北伐”在延熙十八年,又是跟上一次隔了一年。也许你会觉得奇怪,怎么这么频繁,又隔了一年马上北伐?其实啊,前面两次没怎么亏,相反是倒赚的,所以后方受到鼓舞,就让他继续北伐了。

  这一次开始也是很顺利,杀了雍州刺史王经的部队几万人。但是陈泰跟邓艾又来了,让姜维头疼得要死,只得撤兵。

  邓艾、陈泰,邓艾、陈泰,邓艾、陈泰,好几次都是他们坏事。

  第六次“北伐”

  第六次“北伐”在延熙十九年,是不是好频繁?是的。这一次他模仿诸葛亮的路线,出祁山打,开始也是一路打得很顺利。

  但是这个时候胡济的兵没有按照预定的时间到达,在段谷这里被邓艾打得落花流水,损失惨重。这一次可以说是姜维北伐最差的一次战绩,事后他自请处分,将他刚得到的大将军职位降职。

  军事盟友不给力,也奈何不了,再说了还有邓艾这个克星,实在难搞。

  第七次“北伐”

  第七次“北伐”在延熙二十年,会不会觉得有点穷兵黩武的感觉?但回过头来想一想,你是否会感到刘禅其实没那么昏庸,安于现状,你看,他不是还挺支持北伐事业的?

  不过这一次,确实是看到了战机,因为曹魏那边诸葛诞造反反对司马昭。时不我待,赶紧集结几万人从骆谷出发,攻伐的曹魏防守方的是司马望。

  但是克星又来了,邓艾从陇西赶过来帮忙抵抗。这邓艾跟司马望串通一气,坚守不出,把姜维搞得没辙。

  到了第二年,那不争气的诸葛诞兵败了。你们也是知道的,秦岭这里山路崎岖,行军、运粮都很麻烦,姜维没办法跟邓艾这只狐狸耗下去,这跟当初诸葛亮是一样的,走秦岭都是粮尽或者不足的时候,不得不退兵。

  这一次本以为避开了陇西的邓艾,没想到人家还是主动调过来了,继续克姜维,使得诸葛诞造反这个战机,变得无用,姜维这一次可以说是心累。不过好在回去之后,刘禅安慰他,恢复了他大将军职位。

  第八次“北伐”

  第八次北伐在景耀五年,隔了上一次五年多。蜀汉内部其实一直问题很大,特别是黄皓,一直出来捣乱,作了不少恶。姜维与黄皓的政治斗争也逐渐达到顶点,他甚至建议后主刘禅杀掉黄皓。不过刘禅哪里肯,弄得姜维一个害怕,灰溜溜地从成都往西北跑。

  但是爱死不死,这边是邓艾守卫的地盘,姜维来了又被邓艾欺负了。打不过邓艾,又不敢回成都,怕黄皓暗算,就索性留在沓中屯田垦田。

  姜维的军事能力不弱,但是相比邓艾,自始自终被克得死死的,也难怪后面姜维那么恨邓艾,一定要弄死他。

  第九次“北伐”

  第九次“北伐”在兴元元年,紧接着上一次隔着没一年。话说末期蜀汉改年号,改得挺勤快的。但这一次,其实根本都称不上“北伐”,因为曹魏方面司马昭分三路大举伐蜀,蜀汉直接亡国了。

  其实在此之前,曹魏也伐蜀过,但打得都不理想,很重要一点原因就是选择的路线有问题。比如曹爽伐蜀,走了没法运输粮草的傥骆道,而且要命的是后方还不设防,最终导致大败。蜀汉的人口有限,兵力也是有限的,光一两路攻伐蜀汉,很容易被蜀汉利用天险给防住。

  但这次司马昭设计的路线是多管齐下的,而且他知道蜀汉最关键的人是姜维,就重点去抓姜维的七寸。第一路邓艾打沓中牵制住姜维,第二路诸葛绪打祁山断姜维归路,钟会从秦岭三条道攻汉中。其中第三路是主力,十几万人。

  也许你会有疑问,秦岭不是很难走吗?之前不是很多进攻防守双方都失败的案例吗?但妙就妙在,钟会是把三条道走分兵去打的。前面说过蜀汉人口限制,军队数量远不及曹魏,这样一来,分兵防守,马上劣势就出来了。钟会很快便拿下了汉中--蜀汉的前线。这里不得不提醒大家一下,钟会是与邓艾差不多水平的将领。

  汉中失守,姜维不得不回防,一路往回撤,邓艾也是紧追不舍。当时姜维就是觉得,目前威胁最大的是占据汉中的钟会,但是他在这里犯了一个军事失误,他以为邓艾这个老对手会一路继续追他,哪里知道邓艾过了阴平,不再追了,直接翻山越岭穿过七百里无人之境,直入成都平原。

  后主刘禅那是一个不争气啊,在投降派的劝告下直接投降了。

  姜维无奈,失望至极,只能投降钟会,但他仍然不甘心,劝钟会造反,还设计弄死了最恨的克星--邓艾。不过也在这一次,姜维与钟会被钟会的下属杀死,去极乐世界见尊敬的丞相诸葛亮了。

  九次“北伐”解析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出姜维九伐中原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这九次“北伐”地点都不在中原核心地带,大部分都在西北以及秦岭附近。所以其实伐“中原”说法其实不准确。

  第二,姜维这九次“北伐”,至少两次是被动的(最后两次),“伐”字其实也不准确。所以其实九伐中原,其实就是九字稍微正确。

  第三,姜维这九次出兵,可以看出前期受到了极大的牵制,或是兵力不足,或是受限地理粮草不足,这些因素占了绝大部分。

  第四,姜维九伐中原面对的是及其难缠的对手,邓艾贯穿自始自终,后期还冒出个钟会,而蜀汉除了姜维,几乎没人能跟这般人物斗。可以说姜维是独木难支,一个人在支撑着北伐大局。

  第五,姜维九伐中原前期其实更多是试探性出击,中期才是真正的用兵北伐,但频率也稍微比较高一点,这也是蜀汉后期人口与军事人才凋零的一个重要原因。后期其实不算频繁,但劣势太明显了,蜀汉越来越被动,最终难免亡国。

  第六,在北伐过程中,姜维的战绩可圈可点的地方还是很多的,比如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他也曾把握过战机,大规模主动出击(第八次),但是曹魏内部的“盟友”不给力,提前挂了,再加上克星邓艾最终还是失败了。

  从这些不难看出,姜维的军事能力,不算差,甚至可以说是三国时期中等偏上的,假如能多给他一些兵,蜀汉人口、经济给力一点,内部稳定一点,说不定是可以打败邓艾的,创造比诸葛亮北伐更大的战绩。不过历史就是历史,这些都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纵使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也注定是失败的,无法为蜀汉翻盘。

  北伐是心病,臣做不到量力而行,只能知难而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