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希腊古典时期哲学之四:柏拉图2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1-08-26

古希腊古典时期哲学之四:柏拉图2

3.辩证法

在柏拉图的知识论中,以永恒的理念为认识对象的是哲学和辩证法。在西方哲学史上," 辩证法" 一词首先出现于柏拉图的著作中,而且被提到认识的最高一级的位置上。

柏拉图的辩证法," 不同任何感性事物,从理念出发,通过理念,最后归结到理念"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93页),即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方法以达到对真理的认识。柏拉图辩证法的要义是对立统一。这个问题在赫拉克利特哲学中曾以形象方式探讨过,而柏拉图则以概念方式表达出这一思想,柏拉图的晚期著作中对辩证法的思想见解尤为深刻。

在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中,对"" " " 等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拟为八组推论,他先假设" " 是孤立的,它就只能是" " 而不可能是" " ,也不可能和其他对立的范畴相联系。但如果" " 与存在相结合," " 就是"" ,可以和任何相对立的范畴相联系。柏拉图还认识到,对立双方如" " " " 不仅是可以统一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在《智者篇》中,柏拉图对六个最普遍的理念:存在、不存在,动、静,同、异的关系作了更为深入的论证。他把这六个理念称为" " (即最大的理念或范畴),黑格尔说这是柏拉图著作中" 最关重要、但也是最困难的部分" (《哲学史讲演录》第2 卷,第219 页),哲学史上称之" 通种论"。柏拉图论及存在与动、静关系时认为,动和静是对立的,动非静、静亦非动。

存在既不是动也不是静,然而它可以和动结合,也可以和静结合。同和异也是彼此对立的,任何一个" " 都是同于自己而异于其他" "。动是同于它自己而异于静的。静也是如此。这样,动、静便各自与同、异相通,于是它们就有了共同之点,可以相互联系。由此可证,存在、动、静、同异这三个" " 彼此各别又可相通。柏拉图进而研究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他认为,如果说动不是静、同不是异时,那么相对动和同的" 存在" 来说,静和异就等于" 非存在"。反之亦然。由此推知,非存在也是一种" 存在" ,是一种异于" 存在" " 存在"。它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非存在与存在之间是可以相通的。

柏拉图的辩证法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有重要贡献和深远影响。他提出有关对立面相互联系,彼此结合的思想,克服了那种把对立双方看作是绝对分裂不可相通的错误观点。他通过纯概念的逻辑推演表述辩证法思想的方法,是对爱利亚派逻辑推理和苏格拉底" 方法" 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丰富了古希腊辩证法的内容。黑格尔说:" 真正辩证法的概念在于揭示纯概念的必然运动,并不是那样一来好象把概念消解为虚无。而结果正好相反,它们(概念)就是这种运动,并且(这结果简单来说即)普遍概念也就是这些相反概念的统一。" (《哲学史讲演录》第2 卷,第400 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真正的辩证法" 是从柏拉图这里开始的。

4.宇宙生成论

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是试图从其理念论角度对宇宙万物形成作出新的解释。这一学说较集中地表达在柏拉图晚期有关自然哲学的对话作品《蒂迈欧》篇中。

在理念论中,柏拉图曾提出" 分有" 说来解释理念对感觉世界具体事物的派生关系。至于恒定不变的理念何以能被具体事物分有的问题,柏拉图当时也感到难以说明。后来他写《蒂迈欧》时,便作了较明确的回答:" 创造者" 造成宇宙万物。这个宇宙的开创者和最高主宰,是高于理念之" "。在" 创造者" 和理念之外,还有一种被亚里士多德称为" 柏拉图式的物质" 的质料。它是一种处于运动之中的无定形亦无确定性质的混沌物质,是制造万物的基本材料。理念是唯一的实在,质料则是" 非存在"。只有当理念赋予质料以形式和性质,用柏拉图的话来说是" 创造者" 用永恒不变的模型(即理念)来创造世界时,便产生出世界万物。

柏拉图认为,创造者首先创造出宇宙灵魂,并把理性置于其中。宇宙灵魂使物质处于理性支配之下。混沌的质料在理性的作用下,分化出水、火、土、气四元素。这四种元素按不同的几何形体组成,土是正方体,火是四面体,气是八面体,水是正二十面体,由此产生日、月、行星和地球,继而又创造出地球上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创造者创造人,先创造人的灵魂," 把理性放到灵魂里边去,把灵魂放到身体里边去" (《古希腊罗马哲学》,第209 页)。三者结合,人就生成了。

柏拉图认为,整个宇宙系统的造成都是有目的,也是最完美的,因为神是最好、最完美的。所以,万物都以达到至善至美为自己的目的。例如人体的头、胸部、腹部及四肢的组合就体现出一种完美的目的。高居于人体顶端的头部是完美的圆形,乃理性的灵魂所居之处。感情的灵魂和欲望的灵魂分别居于头以下的胸部、腹部,因为感情和欲望均受理性的支配和制约。人的下肢是为了走路,上肢是用于取物,等等。柏拉图把宇宙系统看成一个合理的、有秩序的生命体。神依据理念安排了现实世界的一切。

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说,是在理念论基础上,吸收毕达哥拉斯派的" " 论,阿那克萨戈拉的" 奴斯" 说等形成的。他企图解决感觉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关系问题,调合其理念论与自然科学的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神学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尽管柏拉图所谓" 创造者" 有别于传统宗教从" " 中创造出世界之神,但他有关" 创造者" 的思想为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提出了重要理论依据。

5.理想国

柏拉图是一位重视哲学理论和社会政治实践结合的哲学家。他提倡" 哲学和政治两件事能够结合起来" (《古希腊罗马哲学》,第230页)。柏拉图本人原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却未能如愿,但他在政治思想上提出了一系列见解,主要见于其所著《理想国》一书中。

按柏拉图所设计的理想国,城邦公民分为统治者、武士和劳动者(手工业者、农民和商人)三个等级 (无公民身份的奴隶则不被看作人)。最高等级的统治者,柏拉图认为应当是具有很高智慧和道德修养的人。他们知识渊博,有理性,集权力和智慧于一身。柏拉图说,只有哲学家们当上了王,或者说那些现今号称君主的人象真正的哲学家一样研究哲学,才能确保国家实现正义并免于祸乱(参见《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118 页)。第二等级的武士的职责是辅助" 哲学王" 进行统治和保卫国家。这批人经过严格训练,有强健体格和健全智力。第三等级的劳动者以从事提供国家所需物质的劳动为职责。柏拉图把人的三等级之分说成是" 创造者" 所用以制造的材料不同。" 创造者" 用金子创造统治者,用银子创造武士,用铜和铁创造手工业者和农民。柏拉图认为,三个不同等级的人各尽己责,各行其事,互不逾越干扰,这就是正义的体现。在这里,柏拉图用神创说来证明三等级之分的正确性。

柏拉图还从伦理学角度来说明三等级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人是社会的缩影。人的灵魂由理性、意志和情欲三部分组成,它们分别体现三种美德:智慧、勇敢、节制。而组成国家的三个等级类似人的三部分灵魂,也分别具有这三种美德:哲学王应是智慧的化身,他们以理性治理国家;军人是意志的象征,以勇敢为美德;至于劳动者易被情欲所驱使,他们以节制为美德。这三种美德协调一致,就是" 正义" 的体现。而" 正义" 这条" 普遍的原则" 被柏拉图视为立国之本(参见《古希腊罗马哲学》,第229 页)。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还谈到" 共产" 和取消家庭方面的内容。他认为,私有制是造成社会不稳定,导致国家遭受灾祸的原因。他主张在第一、二等级中实行财产公有制,至于劳动者等级可以拥有自己在劳动中获得的部分财产,但他们必须懂得节制。柏拉图还认为应当取消家庭,人们过着集体生活。国家按优生原则指定男子与女子结合。婴儿由国家统一抚养,使小孩从小受到严格教育和训练。其中最优秀的人才培养成" 哲学王" ,其次是武士。柏拉图的这一主张旨在培养公民的集体主义精神,以保证统治阶级内部团结和国家的安定。

在柏拉图时代,希腊城邦所实行的几种政治体制存在的缺陷已明显暴露出来,柏拉图企图构思出一种新型的国家政体以取而代之。然而作为柏拉图政治实践的三次叙拉古之行均以失败告终,表明他所设计的理想国只不过是一种空想。柏拉图晚年时,也多少意识到自己的政治主张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在《法律篇》等著作中,他提出所有公民都可参与国家管理,允许私有财产和个体家庭存在,并强调法制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这位哲学家的政治思想变化。

柏拉图去世之后,他所创立的学园依然存在并继续他的学术事业。在哲学、自然科学方面都颇有建树,形成" 学园派"。这个学派早期以斯彪西和克塞诺格拉底为代表,中期以阿尔克西劳等为首,晚期又称" 新学园派" ,其代表人物是卡尔内亚德。公元5 世纪时,新学园派成为罗马时代新柏拉图主义的中心。直至公元529 年东罗马皇帝下令关闭学园为止,前后发展延续长达8 个多世纪。可见柏拉图哲学思想影响之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