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存在的窑口之钧窑

 RK588 2021-08-26

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禹州钧台而得名,禹州在唐代古称均州,故均讹为钧,或演化为钧。宋代没有关于钧窑的记载,是后世命名。据《清秘藏》:“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还有《五杂俎》:“柴窑之外,定、汝、官、哥,皆宋器也。”即使民国《饮流斋说瓷》所说的宋代名窑也是柴、汝、官、哥、定。可见清代并没有将钧窑列为宋五大名窑。应是民国至建国以后才将钧补充入五大名窑,或许是钧窑窑址考古与宫廷藏的钧窑高度吻合才促使钧窑入主五大名窑的。

图片

北宋崇宁时期早期钧窑钵(私藏),天青色,也有类似鱼鳞开片,有蟹爪纹和隐若蟹爪纹。

图片

底足不施釉,有护胎釉,由于烧成温度略高,是胎釉一次烧成。

图片

北宋政和时期早期钧窑卵青釉奁(私藏),与汝窑非常肖似,典型钧汝不分,其釉色卵青,有蟹爪纹,开片也与汝窑类似。其口有紫口现象,黑胎作用明显。

图片

小米状满釉支钉烧,截面高铁特征。

古玩界一直有“钧汝不分”之说,是指天青钧瓷而言。钧窑的天青除了底足露胎外,其釉色与天青汝窑极为肖似,其火候要高于汝窑。从目前收集的藏品实物看,最早的天青钧窑是在北宋崇宁年间的。因此推断早期天青,也包括卵青色的钧窑很可能是参与了遂命汝州造青瓷”,故也有“钧从汝”之说。而“汝窑为魁”后,钧窑逐渐脱离单一色青瓷烧制,转变为以铜红为主色调的点彩、花釉彩、多彩釉窑变彩瓷烧制。如果站在徽宗审美的角度,由于其热衷于天青和月白色,是不会很喜欢钧窑的多彩和大红大紫这种热烈的混合色的。大约在宣和时期钧窑则转为艮苑烧制花器和陈设器的专用皇家窑场,这个时期的烧制多是以单色为主或内外套色,如天蓝、卵白、天青、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等诸色。从具体的实物看。最优质的钧窑是北宋政和至宣和之间的产品。除钧台窑外,北宋末期还有一处八卦洞窑也是烧制皇家御制瓷的钧窑窑址。到了金、元两代烧制则多是以混和色为特色,如点、泼彩的多彩釉的钧窑大量出现,并逐步取代了传统青瓷,成为庞大的钧窑系窑场。明代时钧窑没落,小规模的烧制或许延续清代民国。

图片

政和时期单边洗(私藏),釉色茄皮紫,开络线式洗开片,典型中温烧制特征。

图片

气泡细小,呈针状棕眼,有喷口土痕,釉有流痕。

图片

满釉粗支钉支烧。

图片

北宋崇宁时期钧窑蓝釉碗(私藏),典型钴蓝釉,发色接近后世祭蓝,釉里有乳光白。

图片

掺杂有常见铜蓝斑

图片

底足露胎,是一次胎釉烧制特征。

据相关资料记载,钧窑的瓷土取自当地,有所谓的阴坡土和阳坡土、软土和硬土之说,还要加入石英、砂岩和各类异地粘土配制。故基本可判断钧窑瓷土属于低硅高铝型氧化(阳坡)和原生(阴坡)的混合瓷土,为提高硅的含量加入了石英、砂岩,也添加了粘土以提高可塑性。从对实物钧窑的胎骨观察,其含铁量也较高,不排除添加了高铁质材料。钧窑的釉料主要的成份是长石、玛瑙、石英石、氧化铜等,其中铜红是氧化铜的发色,天青和天蓝是铁的发色,已经发现了钴蓝的发色。钧窑中的单色玫瑰紫、茄皮紫、紫罗兰等是属于中温烧制,为避免生烧,故该类型是采用先烧素胎再施釉的二次烧工艺。而早期的钴蓝釉、天青釉和绿釉都是高温或准高温烧制,多是采用胎釉一次烧工艺,其中天青釉的烧成温度高于汝窑,这是“钧汝不分”的根本的区别。值得说明的是月白或卵青加红彩类的多彩釉是中、准高温烧制,多采用二次烧制,或采用胎釉一次烧也兼而有之,取决于红彩的比例,红彩越多需要控制在中温,避免高温烧失,则需要胎釉两次烧成。反之如红彩稀薄,则可采用准高温一次烧制。

图片

北宋多彩釉荷叶洗(私藏),天青釉地,泼铜红彩,局部形成蚯蚓走泥纹。

图片

小底足无釉。重力作用下,难以形成蚯蚓走泥纹。

图片

造型优美,犹如荷叶摇逸。

图片

北宋钧窑如意枕(私藏),天青釉地,点彩。形成了蚯蚓走泥纹。

图片

底上护胎釉。

钧窑的“蚯蚓走泥纹”是一种奇特的现象。文博界对“蚯蚓走泥纹”颇有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是认为是素烧胎的小裂隙缺陷造成的。其二是认为钧窑是二次上釉中的一次釉内部裂隙缺陷造成的。上述两种内缺陷说法因在釉熔融流动时可轻易覆盖任何缺陷条件下,很难自圆其说。事实上“蚯蚓走泥纹”只是在天青、卵青、月白为地色的点红彩或泼彩的内底平缓或微凹陷交融处,即没有重力流动处才会出现。实际蚯蚓走泥纹本质上是在高温釉的熔融条件气泡聚集并挤开铜红等漂浮物的痕迹现象。平缓和流釉的汇集,使釉层加厚,气泡运动时间加长,气泡挤迫悬浮的铜彩物质后,呈现出弯弯曲曲状的、不同于开片的宽线状和点、团状的气泡堆积群,透过气泡的堆积可看到是天青本色,其中线状气泡痕迹就是所谓的“蚯蚓走泥纹”。上述现象肉眼或10倍镜都清晰可见,历历在目。形成蚯蚓走泥纹的另一条件是:必须是北宋晚期的天青、卵青、月白为地色的乳清釉与铜红彩交融状况下,而金代、元代的钧釉由于配方调整,使粘性较大、成为很少流动的乳浊釉,故金元两代的钧窑是没有蚯蚓走泥纹的,但偶有卵状点、团气泡群状的点斑。由此蚯蚓走泥纹确可做为区别宋与金元的断代判据。

图片

北宋钧窑月白釉注壶(私藏),此为罕见的周身皆可见的蚯蚓走泥纹器,按理气泡是很难克服重力下釉层物质的。细思其原因是:蚯蚓走泥纹基本是竖向,与重力方向一致,加之月白釉是相对最低的温度,稳定在一定的温度时间要略长,有力与气泡的运动。

图片

竖向蚯蚓走泥纹清晰可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张图有很多白色团斑和蚯蚓走泥纹共存,这说明蚯蚓走泥纹式的气泡聚集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带有偶然性。而斑块状的气泡是常见的。

图片

该图最为典型,在有彩和无彩区,蚯蚓走泥纹贯通为一线,说明了铜彩釉区水分含量较高,气泡聚集的丰度不一造成的。

图片

图片

蚯蚓走泥纹1:1照片一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