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决定职场素养的认知力

 慕蓉 2021-08-26

随着搜索引擎的发展,我们不像以前比拼记忆力,而是比拼谁思考的够深、够广。当别人提出问题,如果我们不理解,可以马上使用手机搜索答案,但是搜索的简便性,却让我们误以为我们思考问题能力很强,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深入思考。

在职场中,我们会发现大家现在谈论的话题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所欠缺,正是这样的欠缺,导致战略规划、谈判的时候无法去伪存真,掌握关键。为什么会这样?究其根本就是职场的基本素养欠缺。

什么是素养?

法国著名的政治家爱德华·埃里奥关于素养和哲学曾说过这样一段话:那是忘却所有之后留下来的东西,是学习了所有之后,仍感觉不足的东西。

在日本作家福原正大所著《未来在等待的人才》这本书中也提到:知识固然重要,但仅有知识却远远不够。对于这种知识和经验之间的关系,你是如何感受、如何思考的,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会发现我们特别愿意与那些有深度的人进行交流,这样有深度的人并不是学历多高,而是思考问题范围够广、研究够深。在《未来在等待的人才》这本书中,就介绍了“必须要了解的知识”,包括认知、自由、经济、科技观和自然观、国家,同时也会反复告诉读者“那些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锻炼“认知”是重点,作为职场中人,一定要仔细阅读,可以让自己的认知方式提高一个层次。职场中人如果在认知方式这方面没有基本素养,职业天花板就会越低。

《未来在等待的人才》第一部分——锻炼“认知”开篇就写到:任何经验都只能通过“自我认知”来获取。那么自我的这种认知未必是“事实”,所以我们有必要质疑自己“深信不疑”的事情。

在职场中我们特别容易陷入对自己的结论深信不疑的陷阱,因为我们会通过以往的经验和实践来判断现在的情景,但现在的情景其实与以前有很大区别,就如管理员工,如果用管理60、70后的方法来管理90后,很多方法会失效。但并不是说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是无用的,只是不要对自己认定的事情太深信不疑,要用怀疑的目光来看待世间万物,要把经验放在现在这个情境下,结合现在的特殊情况来综合考虑。

如何避免“深信不疑”的陷阱,书中介绍了两种认知方式,一种是“分析型”,另一种是“整体型”。

分析型认知介绍了17世纪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笛卡尔的分辨事物真伪的四步骤:

第一,大胆地怀疑。在讨论工作问题的时候,会不会有大家自认为不需要讨论就默认的事情,但是当有外人参与讨论提出小白问题的时候,大家竟然对这个默认的事情的回答不一样或者回答不了。曾经在美国,某一个工程顾问公司在进行政府的费用削减专案讨论时,让送pizza外卖的配送员参与进来,当配送员有不了解的事情或者有疑问时就提问,结果正是这个配送员的参与削减了3500万美元。如果自己不能大胆怀疑,可以引入别人进行,这个方法在很多时候被证明是有效的。

第二,彻底地详细分析。比如一个创业公司要做战略规划,他们就可以使用商业画布,从客户细分、价值主张、关键业务、重要伙伴、成本结构、核心资源、渠道通路、客户关系、收入结构9个方面进行分析。所以在职场中要不断掌握工具,才能进行彻底地详细分析,也才能看清事情的真伪。

第三,将细分化的事物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分析。在职场中,对于简单的工作或者事物很少作分析,因为大家默认这是不需要浪费时间的,但是正是由于没有从简单的事物入手,往往会造成复杂的工作进行不下去,就如摩天大楼的地基没有打好一样。记得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这门学科的时候,老师当时就讲到工作分析是一个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根基,会影响招聘、培训、绩效等等方面。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公司正是没有重视工作分析,造成了发展阶段招聘不到合适的人、培训不到位、绩效管理无效果等严重问题。简单到复杂,才能到达真理的高度。

第四,再次审视,确保没有遗漏。任何过程都会有陷阱埋伏,最后都要认真彻底地检查,查缺补漏。书中也列出了一个方法——MECE,也就是将某个整体划分为不同的部分时,必须保证划分后的各部分符合以下要求:各部分相互独立,所有部分完全穷尽,即所谓的不遗漏,不重叠。MECE方法在制定规划、解决问题、开发新产品的时候,能够确保没有遗漏的全面思考。

除了分析型认知方式外,整体型认知方式也是职场中人应该掌握的。整体型认知不是通过细致地分析认知事物,而是站在更广阔、更宏大的立场上认识事物的本质。整体型认知方式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认知高度,如果总是从细枝末节来看待问题,很容易计较眼前的得失,造成远大的目标没有完成。很多成功的企业,为什么要在初创阶段就讲愿景,因为愿景能够指引公司向正确方向努力,愿景能够让所有人挺过最艰难的时刻走向成功。

这两种认知方式应该是职场中人必备的,在我们制定战略、部门目标,甚至到个人目标,我们都要在上帝的视角去整体看待,而从目标到行动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使用分析型认知方式来进行详细分析,分类、排序,确保无遗漏、可执行。

除了以上两种认知方式,书中还介绍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观点,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清水博的观点:认识自己时,不要只考虑“自己本身”,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到自己所属的“场域”。“场域”可以说是用来装打碎鸡蛋的瓶子,而每一个人都是“被打碎的鸡蛋”。鸡蛋被打碎后,蛋清就会和其他鸡蛋的蛋清融合在一起,蛋黄却不容易混淆在一起。

所以我们在职场中,有部分是要与他人进行融合,相互影响,而有部分是有自己的意识,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且要去了解别人的认知方式,这样的交流和影响才是正向的,更加有效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