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传一刻丨经方药物的构成及加减用药

 醒真 2021-08-27
图片

中医家推荐

温馨提示:本文约5785字,阅读大概需15分钟。宜泡一壶清茶,慢品。


//
  
中医经方的组成与剂量初探
  
作者
/马新童
//
黄芪、当归的术数关系

再看黄芪当归汤(当归半两 黄芪三两)和当归补血汤。当归补血汤是李东垣先生的方子,它的剂量是“当归二钱酒洗、黄芪一两”,1:5的比例。

图片

现在做实验怎么做?把1:1的比例、1:2的比例、1:5的比例对比,最后发现1:5的比例更好。我就问了一下他们做实验的人,“请问你做了1:6的比例吗?”他说为啥我要做1:6呢?我说张仲景先生在他的黄芪当归汤当中的比例是6:1

为什么?“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当归补血汤,血,水也,这才是它的实质,补血就是补水的所以说我们看一看它的术数关系就知道,李东垣和张仲景先生都懂阴阳术数,李东垣先生用的水和火的数(当归二钱,二为火之数,黄芪一两,一为水之数),张仲景先生用的土和木的数(当归半两是五钱,五为土之数,黄芪三两,三为木之数)

我个人认为,1:6的比例更接近古人的制方的思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而且术数关系完全吻合。这个方子在哪里?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里面,治产后血虚崩漏的人用黄芪当归汤。

《傅青主女科》里面有一个加减当归补血汤,用了黄芪、当归、桑叶和生三七这四味药,我相信他的来源在于这个地方。因为只有我们学古人的东西,不可能古人学后人的东西,或者说和古人重合了,最多是这样。

所以说学习经典重不重要?太重要了。占有资料太少了,把《伤寒》《金匮》学好,把《内经》也学好的时候,建立正确的观念之后,要看大量的医籍,还要有大量的临证。光说不练假把式,说一套做一套——对不起,你这个临床过不去,不过硬,当下就叫你现形。

经方之变化——麻黄汤

经方的变化,刚才我们吴老师讲的非常得好。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枚、甘草一两,我把它摆了个图。“麻黄汤治太阳寒,七十杏仁二桂参,三麻一草只温覆,用时先把八症观”,麻黄汤有八个症,何止八个症呢?那是太阳病以后出现了八个症状,其他的呢?人昏迷能不能治?刚才讲的阳痿能不能治?同性恋能不能治?刚才吴雄志老师讲了很多,他是引申。

要想知道它的真实义,我们看看: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去皮尖,看见没有?“去皮尖”,不要它的皮,皮去掉以后是白色的,可以入肺。如果用河图来解的话,是这个图形(麻黄东方,桂枝南方,杏仁西方,炙甘草北方)。

如果说用河洛同时来解的话,它就刚好一气周流了(麻黄东方,桂枝南方,杏仁西方,炙甘草北方)。杏仁在《伤寒杂病论》当中有七十枚的,有五十枚的,有四十枚的等,不是随便写的。它的作用是啥?是降气,肺主治节,主一身之气。降哪个气?降心气用七,七十枚;降肺气可以用四十枚;降脾胃之气用五十枚。大家理解吗?全是阴阳术数关系。

有人问:“老师,他咳嗽呢?”张仲景治喘用的杏仁,治咳不用杏仁。我们现在搞错了,把杏仁和桃仁搞反了,西方的果子——桃,桃仁我们说活血为主,它的副作用(此处副作用指次要功效,非不良反应)是止咳;杏仁的主要作用是止咳,它的副作用(即次要功效)是活血,好多老师常常跟我们这样讲。

其实按照古人的意思来说,不是这样的。杏仁是南方火的果的籽儿,桃仁是西方金的果的籽儿。大家理解了吗?所以我们回归经典,就知道谁说的对,谁说的错。但是你要想止咳怎么办?杏仁加四十枚。四十枚大概多重?十枚大概三四克,把皮尖一去,大概二十克左右,“去皮尖”,把皮尖一去。杏仁吃多了会怎么样?如果不去皮尖,会中毒,杏仁尖有氢氰酸,我请问一下古人知道氢氰酸吗?不知道。他去尖的意思是啥呢?尖象征心的象火的象,人心往上搏动的时候。火心是空的,他把尖去掉了,象征这个意思,全是取象比类啊!

桂枝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及其加减法

桂枝汤,刚才给大家已经讲了。通过桂枝汤,我再往下研究的时候,我发现一个事儿。小建中汤,我们说是桂枝汤倍芍药加了饴糖,我们是这样背诵的。但是我发现版本当中的甘草是二两或者三两,在桂林古本那边是三两,在《金匮要略》里面也是三两(《伤寒论》中是二两)

我一想,张仲景是非常严格的,如果说他加一味药,去一味药,如果剂量发生变化,他都会说,为什么单单这里就没说呢?那么甘草会不会就是三两呢?如果假设炙甘草三两,若合符节,你看桂枝、生姜、甘草、芍药都是三两,十二枚枣这一摆,(四隅位)三枚、三枚、三枚、三枚,刚好就是三和五的数,刚好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三和五的格局。

中医讲方向,讲格局,讲境界。一倍芍药了,它的作用马上就会发生变化。黄芪建中汤,黄芪再一加。它的加减法当中,“气短胸满者,加生姜一两;腹满者,去大枣,加茯苓一两半;大便秘结者,去大枣,加枳实一两半;及肺气虚损者,加半夏三两”。

好多人问我:“马老师,肺气虚损为什么加半夏?”我说怎么着了?古人讲恢复脏器本身的功能叫做补,所以半夏降肺气,气一降的时候,肺脏本身的功能就会恢复,恢复它本身的肃降功能就是补!所以我们后世和汉唐时候的医家的想法完全不一样。

为什么发生变化?因为后世和汉唐以前的时空观念不一样。“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这个话是在明朝明确提出来的,古中医里面没有这概念,讲的是气化。后世的补泻和汉唐以前古人讲的补泻,完全就是两个层面的东西,除了补味、泻味,更注重一个化味,出神入化的“化”字。

图片

图片 

仲景与“二旦”

在看《辅行诀》的时候,我感觉到了一点,就是仲景的黄芪建中汤与《辅行诀》里面的大阳旦汤几乎完全一样,它就是把黄芪的量变成了五两,加了人参三两。这个方子可以认为是桂枝汤倍了芍药加饴糖,一变变成了小建中汤,二变变成黄芪建中汤,三变就变成了大阳旦汤。

大阳旦汤是升举阳气的,“升阳之方,黄芪为主”。黄芪和人参根本就是两码事,都说补气,不对等的,我们用后世的方法解古人的方子,大错特错,许多东西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而黄芪这味药你看它治哪些?它用外科疾病很多,什么痂、癞、小儿百疾、治诸虚的。

黄芪建中汤是调动水液代谢的一个方子,“虚劳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诸不足怎么理解?气血津液都不够的时候,一个黄芪就够了,它可以把桂枝汤产生的气血津液,重新输布一下。用的啥?黄芪,而且只用了一两半。因为啥?——少火生气。不要给那么大剂量。大剂量的话,大阳旦汤一下把气血拿起来了,用了五两黄芪。能一样吗?轻重缓急不一样,药物比例不一样,煎煮方法不一样,服用方法不一样,疗效千差万别。

小柴胡汤你看,上下对称,左右不对称,多孤单呀。《辅行诀》里面的大阴旦汤,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芍药往这里一放——哎呀,太平衡了。我们通过这种方法,似乎慢慢靠近了古人的思想,似乎慢慢地和古人进行了一个沟通。 

东方青龙,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西方白虎,中央勾陈、腾蛇。对应五星,东方太岁,南方荧惑星,中央是镇星,西方是长庚星,北方是辰星。最早五行是这么来的,看天以后对应的这个。日月对应阳旦、阴旦。这就是四神二旦说,或者叫六神二旦说呀!勾陈、腾蛇在中央。

图片

那么还有二十八星宿在哪?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奎、娄、胃、昴、毕、觜、参,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刚好每个地方有七个星宿,七个星宿对应着下面的七个药。

古人是天人地合参的,你看我们的古圣人,中间是伏羲,旁边的是神农、黄帝,伏羲是青帝,炎帝是火帝,黄帝是人帝。还有金帝金天氏,还有水帝颛顼。古人的东西留到现在为止,都说《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其实是一个各家学说,好多东西丢失掉了,好多前后的观念不一样,有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大家有感受吗?读得如坠云雾,不知道说的哪一段。你说哪一段呀?都叫太阳、少阳、阳明是吧?名词都一样。一会儿讲天道的东西,一会儿讲地道的东西,一会儿讲人道的东西,你要分清楚。

现在的药理研究发现,芍药与甘草的剂量比例越接近1:1,那么它的药效越好,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还有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只有按照它的比例,“知六膏斤甘二两,米加六合服之安”,人参三两这样的比例,降糖效果是最好的。怎么调来调去,有些药没有降糖作用,一旦加到里面去,降糖作用就非常好。古人可不知道它降糖不降糖啊,他全部是取象类比,天地之气全部化为一体,这种思想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天人地合参的思想。

光说不练假把式,我给大家举五个病例,我几乎全部用的是经方的原方。有人说,马老师,你不会加减吗?我们看病例,怎么加、怎么减?

图片 

苡薏附子散治疗胸痹案

一个病人叫我去会诊,三个月前的舌头是这样的情况(舌质紫暗,瘀斑,苔少,薄黄腻,有裂纹),是4月21号去会诊的。这个病人反复胸闷胸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她是肾功能衰竭的尿毒症患者,肾性贫血,代谢性酸中毒,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既往病史。她就晚上发作,发作频繁,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

刚才我们的吴老师给大家讲了一个方——戊己丸,戊己丸不一定绝对就能拿下。我今天再给大家讲一个方,张仲景就有一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现成的方子,叫什么?“胸痹,时缓时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桂林古本)。

图片

图片

我向很多的研究《金匮》的人请教,我说老师请问一下,胸痹时缓时急是什么病?他说这是古代的一种病,我说现代人有没有这种病?他不回答。我说如果说这个病是古代就有的,现在没有了,还是说古人就有,现在人也有,只是我们没对应上?他说有可能。我说有可能是哪种疾病呢?——又不说话了。

我说,老师我冒昧地说下,我不读西医,我读中医的,我怎么看着像不稳定型心绞痛啊?突然间就发作了,而且夜间发作,夜间发作是阳气不够的一个表现。怎么能够除她这个痹呢?薏米这个药。所以说胸闷的时候,张仲景不加哪味药?芍药。芍药没有效。芍药是把静脉血拉回来的,桂枝是把动脉的血推出去的。加芍药干什么?没有用。而要用薏米这味药,薏米是除痹的。我们一般用来治什么病?大剂量的薏米可以治疗膝关节疼痛。如果少剂量的薏米呢?它可以治疗冠状动脉出现的痉挛。这就是痹呀,这就是古人讲的“痹舍于心”嘛。

我当时一看,我说找见了,不稳定型心绞痛,其中一种由风湿而来的,风湿病可以引起这类疾病,或者说和它有关系,能不能用这个方子?这个病人有肾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我用附子来点她的火,用薏米治她的疼。那么薏米能干什么呢?能除痹。附子呢?《神农本草经》上说能破血瘕。我的理解,破血瘕就是治血栓,大家理解我说话的意思了吗?

所以大家知道了吗?大小续命汤这里有没有附子?麻黄打开他的玄府,桂枝温通他心阳的,后面要加附子进去。还不够,还加当归、川芎这类药。要防止它从少阳传变,用黄芩把它截断;往阳明去的话,就用石膏截断;如果说它往厥阴方向在走的时候,用川芎来进行截断。中气不够的时候,五脏六腑之阴不够的时候,用人参来进行治疗。

麻黄量大的时候,会出现的心慌,还有一个症大家知道吗?尿不下来尿。赶快加一个药,防己。你看小续命汤不就这么构成的吗?所以你就明白了,它其实是六经通治,他没有往这个方向去,你也可以用的,这个人来了,你如果不懂了,你把这个药给他就行了。

吴老师考虑有人对麻黄敏感,你用啥?九味羌活汤啊。不用麻黄汤,用九味羌活汤可以治疗。我曾经对比麻黄汤和九味羌活汤,法式是完全一样的,只是两个人说的不一样,各自解释的不一样,你把它们汇通了,或者说你要把中医内部的东西,至少像刚才吴老师提的汇通。

我是一个纯中医,我经常在揣摩,至少中医内部里面好多学说是怎么回事。所以你站在那个角度可以看到什么?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风景,所以你要尽量站得更高一点,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天天在那不停地背《伤寒杂病论》,正背、倒背,比赛背书,然后获一等奖、二等奖,获完奖之后,见到麻黄汤不会用,见到桂枝汤不会用,书呆子气十足,不可取。我们只要把古人东西化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化成自己的,如同己出,效果才好呢。

图片 

大家看我怎么用的?我也不会创造发明,只会“胸痹时缓时急,薏苡附子散主之”。当时他们请我去会诊。我去帮他们查房的时候,他们给我讲一大堆病史。我说不用讲,她想干啥?她就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以后不能出院,她在我们医院已经待了几个月了,只要出院两天,保准第三天要回来,干脆就在医院住着。我说这么严重啊?他说“别的病我们控制得很好,就这个病我们没有办法处理”。我说“胸痹时缓时急者”,哪个方子?没有人知道。

图片

我说我们老祖先知道,“薏米附子散主之”。怎么办?刚好有颗粒剂,把薏米和附子一倒,就这么喝,隔三差五。老太太喝完以后怎么样?三副药以后明显好转,可以下地开始走走路了,而且睡眠非常好。到今天我来的时候,昨天还回访了下,再没有进医院。说“你的那两包冲剂太好了,到现在也没犯”。到头来验证了“胸痹时缓时急”,这个方子至少可以治这个病。

图片 图片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发作性睡病

我们再看看麻黄附子细辛汤来治疗发作性睡病。刚才有老师讲治嗜睡病。发作性睡病是睡眠病里面最难治的,这人可以到什么程度?你要说话稍微慢一点,他就会睡着;开着车会睡着,多可怕;走着走着也会睡着。这个病人来了,他是什么原因出的问题?我们如果按照条文来看,完了,病一个都没有符合的,“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他根本就没有一条符合。

他是啥问题?少阴是什么?少阴是枢机,水火升降的这个枢机出现了问题。我们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后面我用了麻黄30克、附子30克、细辛30克。他说,“马大夫,用这么大的量?”我说:“病在这摆着呢!”。

煎的时候要久煎,把盖子打开,要煎一小时,然后才给他喝,分三次喝。喝完病人明显好转,下午就不瞌睡了,上午还是有想睡眠的感觉。大家看这个病人,我们用的不是条文,用的是它里面的病机呀。

理中汤治遗尿的病。我们先用炮姜甘草汤,甘草和炮姜4:2的比例。等遗尿好了以后,先用汤剂,之后怎么巩固?理中丸吃去。这孩子的特点,经常尿床的小孩有个特点,爱流哈喇子,大家可以去观察。我一看他流哈喇子,就问她妈妈这孩子是不是晚上爱尿床。她说“对,对,对!”——为啥?这就是脾不固摄的问题。实际上核心的药就是干姜、甘草,“此肺冷也”。这是经方的运用。

中医讲的水痫

五苓散的病人,我去查她的房,这是一个病房的病人。那病人看见大夫来了,开始不理大夫,忽然就要倒了,大夫赶快一下把她托起来,一下就抽起来了,然后她嘴巴、面部肌肉不由自主地跳动、抽动。他说这是面肌痉挛,讲一大堆。刚好那天我去会诊,会诊以后,他说用了利尿剂这些东西了,她身体还肿着呢,这病就没好。我说,这是啥病?他说癫痫。我说这是中医的啥病?面面相觑。我告诉大家,这是中医讲的水痫,就是癫痫,因水而成的痫。

我说水痫,我刚说完他就说,“马老师,我们用过利尿剂了”。我说你用的啥?速尿什么的给我讲了一大堆。我说五苓散是利尿剂对吗?他说对。我说你把五苓散看小了,它不只是利尿剂。用五苓散,因为脸上有点浮红,而且你用大量利尿剂了,小便还是有问题,加一个药——知母,来补肺、胃、肾三阴,同时还有消肿利水的作用。你看,五苓散加了知母,你看我的比例都在这,我不会创造,我只会继承古人的东西。你看,我们后面又加了一味药——黄芪。因为她越来越好,问我怎么治?吃了两三副药以后,开始说话就正常了,嘴巴、眼也不跳。病人说:“太好了,这个疗效”。

怎么巩固?依然用五苓散,因为啥?她症状消除了,病没好。我们加了黄芪18克。为什么加黄芪?黄芪升阳,她的体型是个黄芪体型,然后靠阳气调动水液的代谢输布,所以加了黄芪。五苓散讲的“病人脐下悸,吐涎沫而头眩者,此有水也,五苓散主之”。

乌梅丸证的患者

最后一个乌梅丸证的患者。病人来了,她是宫外孕的病人,她说输卵管不通,给我讲了一大堆,舌质有裂纹,有舌下络脉迂曲等等。我们怎么去治呢?她说输卵管不通,我就治输卵管不通吗?那请问和西医有啥区别了?没有。我一看这个人,她是一个厥阴病,她出现了不寐,胃不舒服,有癥瘕、带下,从六经的角度来说,是厥阴病的范围。

我把乌梅丸改成汤,看看比例剂量,就是按照原方比例剂量。病人服药以后睡眠好了,大便也成形了,白带量也少了。请问书上写乌梅丸治白带了吗?没有。你可以解释,“厥阴络阴器”什么的,怎么解释都行。关键你知道厥阴是阖吗?阖了以后,她的阴阳二气自和了,阴阳二气自和了,人体自然就把不通的地方疏通了。

就是说,调气化在方证之前,辨证的尖端是方证。疾病要从气化的角度去考虑,病的整个过程要看清楚,证只是它的一个横断面,脉是当下的状态,所以脉在病后面,在证之前,有些通过脉就能够体察。还有,这个脉不要跟我讲只是摸几个脉,还有天人地的关系这个脉络叫脉。

我们看看古代的医生,真不容易,得会哲学、阴阳五行、周易八卦、黄老之学、儒家五常,还有释家、道家的东西,九宫象数、八字飞星、河图洛书易经、干支甲子、五运六气、天文地理、历法气象。既懂医理,还懂术数。医术里面,你得懂藏象、疾病、诊法、治法一大堆。“天人地合参,神气形同调,病脉证并治。”还得懂得大医情怀,要众生平等,要普救含灵之苦,整个就是一个圣人的境界啊,不是一般人所能学。

你看古代的学医的流程,师父带进门,三年抓药,三年读书,三年侍诊,加起来就九年,很容易就十年以上了,十年才能独立行医呢。我们现在搞完马上就要教别人怎么成为博士,博士之后马上就要去晋职称,晋完职称以后才开始行医,差远了去了。

图片 

所以中医的思想,我总结了三句话:天人地合参,神气形同调,病脉证并治。我们怎么去做到呢?“情通圣贤、意通圣贤、心通圣贤。”

本文来源“心通中医传承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作者/马新童,中医家经授权转载。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