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将相和:寇准和王旦本有嫌隙,为何王旦临危还推荐寇准接班?

 文史馆子 2021-08-27

澶渊之盟:宋真宗、寇准、王旦,这三人后来关系怎么样?

北宋将相和:寇准和王旦本有嫌隙,为何王旦临危还推荐寇准接班?

公元1004年,澶渊之盟的前夕,萧太后、辽圣宗大举南侵、汴京震动,宋真宗召见执政大臣商量对策王钦若、丁谓举宋太宗两次征辽都败军折将的教训,要求避寇南迂,以保万全。寇准说:“敌方悬军深入,必有后顾之忧,我方如三军汇合,圣驾亲征,假万乘之天声,合数路之兵势,必可以运筹决胜。”王旦赞成寇准的意见。真宗决定留皇弟雍王元份镇守汴京,王旦、寇准随驾亲征,真宗到了澶渊(今河南濮闷县),士气大振,射杀辽方大将萧达览,军事进入决战阶段。突然传来留守汴京的皇弟元份病危的消息,真宗找王旦商量。想叫他回汴京留守。王旦说:“这关系到后方形势和前方士气,应该召寇准来面商。”寇准到了驾前,报告了前线的情况和他i计划在十天内取胜的决策。

王旦听了寇准的一番议论后,表示愿意回汴京代雍王留守,但又向真宗请示:“如果十天内得不到捷报怎么办?”真宗迟疑了一会儿说:“让皇太子继承帝位,准备继续抗战。”君臣上下,文武双方都取得对辽作战的一致意见之后,王旦就飞马驰回汴京,作好应变的种种准备,从而安定后方,巩固军心,取得战争的有利形势,为在对等地位上跟辽方谈判,缔结澶渊之盟铺平道路。

“澶渊之盟”缔结后,宋辽双方过了一段和平相处的时期。王旦、寇准同在朝庭。王旦在中书省,主持朝政:寇准在枢密院,掌军权。战时重将才、平时尊相权,这是封建历史时期的惯例,重文轻武又是宋朝政治的特点。他们在朝庭论事就不免引起争论,而王旦往往占上风。寇准心怀不平,多次在真宗面前揭王旦的短处、而王旦在真宗面前总是称赞寇准的才能。真宗说:“奇怪,你专说他好,他为什么专揭你的短?”

王旦说:“臣在相位多年,政事上失误必多,寇准对陛下无所隐瞒,正见他的忠直。臣所以尊重寇准,也正在这些地方。”由于王旦的顾大局、识大体,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没有激化。但他们手下的办事官员,出于门户之见,不免产生矛盾。

一次,中书省送文件到枢密院,违背了钦定的规格、寇准据实上报真宗,不但王旦被责谢罪,连主办的官员都受到处分。不到一个月,枢密院送文件到中书省,同样违反了钦定规格。这一来,中书省的办事官员可高兴了,马上把它送给王旦看,请王旦照例上报。王旦耐心说服了他们,原件送还枢密院,让他们自己改过再送来。寇准见了送回的原件,想起前事,惭愧得无地自容,立即登门向王旦认错说:“老年兄,您这么宽大的度量是从哪里来的?”原来他们还是同年的进士,只是后来文武分途。形成了一些隔膜。经过彼此说明,就言归于好,进一步通力合作,保持了北宋王朝的稳定局面。

北宋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就深忌将帅的久掌兵权,加以王钦若、丁谓等的挑拨离间,宋真宗就想罢免寇准的枢密使,调他外任。寇准得知消息,叫亲信去见王旦,请求王旦看在同年份上,在真宗面前替他说句好话,让他带宰相的衔头外放。王旦严辞拒绝,引起了寇准的极大反感。后来真宗就寇准的任命问题找王旦商量,王旦说:“寇准有才能,有威望,应该让他带宰相的头衔出使,替皇朝增光。”

真宗接受了王旦的意见,寇准果然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出任武胜军节度使。寇准朝见真宗说:“不是陛下知臣,哪里会有如此隆重的恩命。”真宗说:“这是王旦大力保荐的。”寇准听了,不仅消除了疙瘩,还衷心叹服他的见识和气度。后来王旦病重,真宗问他万一不能治愈,有谁可以托付国家大事,他再三不对,最后才说:“以臣所知,莫如寇准。”

他死后不久,真宗召回寇准继任相位,寇准回京后就在王旦灵前设祭,哀动感人,表现了他们生死不渝的交谊。

寇准少年时就呼鹰走狗,爱好射猎,后来在军事上发挥他的雄才大略。王旦从小就沉默好学,以文学知名,后来在文学侍从中显示他的宏量卓识。他们职守不同,性格各异,在朝廷上引起争论,在交谊上出现曲折,是难于避免的。由于他们有忠于北宋王朝的共同愿望,又各自承认本身的缺点和对方的长处;因此共事二十多年,彼此通力合作,维持了北宋王朝的稳定局面。这对当时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封建文化的繁荣,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辽宋双方的民族矛盾,北宋前期的短暂繁荣,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王旦的相业,寇准的将才,也很难说有什么政治,上军事上的现实意义。可是我们在读到他们传记里这些描写时还'觉得怦怦心动。因为他们以大局为重,以国家为先,不计较局部利益和个人恩怨的精神,是从廉蔺释憾、冠贾交欢以来,长期形成的民族性格的精华。如果编成一本新的“将相和”,该是大有可观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