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寇准扶立宋真宗做皇帝有大功,为何却屡屡被贬,最终身死雷州?

 静逸阅读 2023-07-05 发布于北京

寇准是北宋的名臣,他一生为人耿直,曾力劝宋太宗立赵恒为太子,扶立宋真宗即位;坚决主张抗击辽国入侵,订立“澶渊之盟”,多次为朝廷立下大功,深受太宗和真宗的信任和重用,但是他又多次被贬,人生的最后时刻更是被一再打压,病死于边远的雷州。

寇准像

寇准仕途起起落落的原因是什么呢?

【出身显贵、书香门第】

寇准于北宋建隆3年(962年)出生于今天的陕西渭南,他家的先祖苏岔生曾在周武王时担任司寇,因为屡建大功,周天子赐其以官职为姓,寇准的姓就是这么来的。

寇准的父亲寇湘是五代后晋开运年间的进士,后来被封为国公,死后追赠太师尚书令。

寇准出身这样的家庭,自幼读书,加上天资聪明、勤奋好学,14岁时就能写诗,15岁时就精习《春秋》三传。

【少年进士、不屑虚报】

19岁的时候,寇准就考取了进士。殿试之前,有人暗中嘱咐寇准,说他太年轻了,应该多报几岁。

当时是宋太宗赵光义做皇帝,太宗选拔人才时,喜欢老成持重的,所以以往殿试,年纪太小的都被排除在后边,优先选用年纪大的,考官见寇准才华出众,只是年纪太小,担心被皇帝排在末尾,所以提醒他不妨多报年龄。

宋太宗

可是寇准完全不领情,也不打算照做,反而还反问这位想栽培自己的考官:"准方进取,可欺君邪?"意思是说,我正打算努力进取,可以欺骗皇上吗?

后来殿试时太宗还是看中了寇准的才学,让他担任大理评事,这是一个正八品的小官,但是在大理寺专管断案,是一个很能考验人能力的职位。寇准在这一职位上表现优秀,很快被外放到归州巴东县、大名府成安县等地做知县。

【初涉仕途、才华初露】

寇准在做知县的时候,从来不派人到乡里去催征赋税,每到要征税的时候,他就把乡里百姓的名字张贴到县衙门口,没有人敢拖欠不交。

寇准由于任知县期间办事得力,升迁很快,不久就升为殿中丞、郓州通判,北宋通判的职责是辅助知府,分掌粮盐事项,这时寇准已经是正六品的官员。

之后,寇准被朝廷提拔到翰林学士院,担任中书省的右正言、直史馆、三司度支使、盐铁转运使等,进入权力中枢。

到中央任职以后,寇准能够经常见到皇帝,每逢皇帝召集百官议事,寇准都能直言不讳,切中利弊,太宗更加器重他,又提拔他升任尚书省的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吏部东铨。

宋朝的虞部郎中负责山泽、苑囿、畋猎,取伐木石、薪炭、药物,及金、银、铜、铁、铅、锡坑治废置收采等等,寇准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

枢密直学士是宋辽时期设置的随侍皇帝以备质询并执掌枢密军政文书的官职,属于皇帝的随身参谋,寇准担任此职,说明已经相当得皇帝的信任;

吏部东铨长官八品、九品官员的检选和任命,也是非常重要的职位。

宋太宗

寇准初期的仕途相当顺利,他出色的办事才能得到太宗皇帝的认可,升迁很快,这也渐渐使寇准直来直去的性格暴露出来,他认为自己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皇帝的江山社稷,为了天下百姓,想到什么说什么,从来不给人留面子,得罪了很多人。

在太宗朝,寇准的耿直性格令他得到太宗的信任,也导致他被贬斥。

【刚直敢言、触怒太宗】

北宋端拱2年(989年),有一次寇准在大殿上向皇帝奏事,由于言辞太过犀利,太宗实在听不下去,脸上挂不住,站起来一挥袖子,表示打算拂袖而去。

谁知道太宗转了转身,没转动。原来寇准情急之下,一把抓住太宗的衣角,不依不饶,一定要把话说完。

太宗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不好发作,只好耐着性子听寇准说完。听完以后,还真觉得寇准说得有道理,于是就按他说的来办。

事后太宗还为此夸赞寇准,说他刚直敢言,可以和唐太宗时的魏征媲美。但是在心里也留了一个疙瘩,没有什么重要的事,就不再召见寇准了,怕他又揪住什么不放。

魏征

【逼迫太宗、查处贪官】

寇准不但面对皇上时敢直言不讳,对有错误的大臣也坚决不能容忍。

北宋淳化元年(990年),朝廷在处理一件受贿案时,对受贿千万的王淮处以撤职和杖责,但是不久又给他恢复了原职;而另一名情节较轻的官员祖吉,却被处以死刑。

寇准认为这件案子处理得不公平,一直愤愤不平,后来得知是王淮的哥哥、参知政事王沔在背后做了手脚,就想着一定要找机会惩处王沔。

淳化2年(991年)春,天气久旱不雨,宋太宗召集群臣,讨论时政的得失,看是否因为政事处理不当,才导致上天的责罚。

寇准站起来说:“《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

太宗听了非常不高兴,心想我让你们随便发发言,你又开始挑我的毛病。于是站起身回到后宫,这次寇准没来得及拽住太宗,和群臣一起,就这么被晾在大殿里。

过了一会,太宗把寇准叫到后宫,让他说说“刑有所不平”,有什么证据。

寇准

寇准说,官家你就这么让我说,我说了也没有什么用,你得把中书省和枢密院官员叫来,要是我说的对,那就直接让中书省和枢密院治那个人的罪。

太宗一听,哦,原来是这么回事,肯定是有人犯了罪没被处罚。于是就把二府大臣叫来,再听寇准一说,原来是王沔徇私偏袒自己的弟弟王淮受贿,于是严厉呵斥并处罚了王沔。

此后,为了表示对寇准的嘉奖,任命寇准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

枢密使的地位略低于宰相,相当于副宰相,寇准任枢密副使,官职已经相当高,离宰相也不远了。

但是仔细想一想,寇准这事办的是有问题的。

他为了能让皇帝惩处王沔和王淮,先拿《尚书》里边的话把皇帝将住;等皇帝问他的时候,他又不说,无非是怕皇帝不愿意横生枝节,把大事化小;非要等二府的官员来了以后再说,这样当着众人的面,皇帝不处理王沔和王淮都不行,根本不给皇帝回旋的余地。

事后,王沔和王淮被处理,寇准再次得到提升,但是皇帝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只能是“愈加不喜”。

【与上司不和、被贬青州】

告倒了王沔以后,寇准升任枢密院副使,愈加春风得意。他又开始和自己的顶头上司,枢密院知院、枢密使张逊处处意见不合,每次在皇帝面前讨论政事的时候,寇准都能和张逊争得面红耳赤。

不但张逊对寇准感到恼怒,皇帝也往往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自己手下最高权力机构的正副手一天到晚吵个不停,影响办事效率不说,满朝大臣都在看着呢,官家您这是怎么任命的官员啊?谁掐得狠您就把谁往一块儿撮合呗?

一次退朝后,寇准和同僚温仲舒结伴回家,突然路边冲出一个疯子,向两人的马车直冲过来,嘴里还高呼万岁。两人急忙命手下把这个疯子赶走,心里也没太多想。

没想到第二天张逊就向皇帝上奏了这件事,说现在都有人在大街上叫寇准万岁了,这事可不简单。

这时寇准才知道这事确实没那么简单,这个疯子出现得蹊跷,张逊得知这事也实在太快了些,于是两人又在皇帝面前大吵起来,一个说对方居心叵测、图谋不轨;一个说对方用心险恶、陷害同僚。

太宗坐在那里,越看越烦,明摆着是张逊诬陷寇准,寇准再有能耐,也不过就是嘴上没把门的,不可能造反;寇准也是,这么多次了都不长脑子,遇上谁跟谁掐,皇帝让你们做官,是让你们给皇帝办事的,不是让你们给皇帝添堵的。

干脆,谁也别吵了,都贬到外地,落个眼前清净。

寇准

于是,张逊被贬谪,寇准也被免了枢密副使之职,贬到青州做知府去了。

这是寇准第一次被贬,太宗对他还算客气,青州是个比较富庶的地方,民风淳朴,寇准到那里做知府,纯粹是享福去了,真谈不上是什么受惩罚,太宗只是想把他轰走,省得他天天再自己面前吵架。

以后,寇准还将在四处得罪人的这条道路上百折不回,结果就一次比一次被贬得更狠。

【召回朝廷、升任宰相】

寇准被贬以后,时间一长,太宗还开始想念寇准了。虽然寇准老在太宗面前口无遮拦,可是身边全是阿谀奉承的人也没意思,还真不如身边有个敢说话的人来劲。

没有什么理由,太宗又不好直接把寇准召回来,有一次,他故意问身边人:“寇准在青州乐乎?”

朝廷里的人都被寇准得罪光了,太宗身边的人对他也没什么好印象,听了太宗这话,就故意说:“准得善番,当不苦也。”意思是说寇准被官家您派到那么好的一个地方,肯定受不着苦,快乐着呢。

宋太宗

又过了几天,太宗又问起寇准,身边的人这回明白皇帝是真想召回寇准了。于是就回答说:“陛下思准不少忘,闻准日纵酒,未知亦念陛下乎?”

听说寇准在青州天天以酒浇愁,大概也是想念陛下了吧?

太宗于是很快就把寇准召回了,还让他担任参知政事,坐上了宰相的高位。

【劝君立储、拥立真宗】

宋太宗曾立过两个太子,长子元佐因为太宗滥杀,假装发狂,放火焚烧宫殿,以表示对太宗的不满,被太宗废为庶人;次子元佑后来被封为开封府尹兼侍中,成为皇位的接班人,结果又意外被毒死。

太宗晚年的时候,知道自己该再立太子了,就把寇准叫来询问,寇准大力支持皇三子赵元侃。于是,襄王赵元侃被立为太子,改名为赵恒。

后来,宋太宗又因为太子威望太高,起了疑心,对寇准说:“四海心属太子,欲置我何地?”

这事也不能完全怪宋太宗心胸狭窄,疑神疑鬼,毕竟那时离五代十国没过去多少年,五代更迭,十国纷争,大臣废君王、武将废国主、儿子反老子的事情比比皆是,就算宋太宗本人的皇位,来得也不那么名正言顺,所以他的担心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寇准的一番话打消了宋太宗的疑虑,寇准说:“官家择所以付神器者,顾得社稷之主,乃万世之福也。”

你自己选的接班人,本来就要选众望所归的,难道选个懦弱无能的,谁都看不上的,这样就能保得住江山了吗?大家都认为太子将来必定是有道明君,这是大宋朝千秋万世的福分。

宋太宗

太宗听了寇准的话以后,非常高兴,请他喝酒,寇准喝得大醉而归。

因此,寇准对宋真宗赵恒的登基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真宗也一直很感激和信任寇准,后来寇准又被太宗贬官,真宗登基后大力提拔寇准,寇准才慢慢恢复了往日的地位。

【大闹朝堂,再次被贬】

北宋至道2年(996年),朝廷在南郊举行祭天仪式,皇帝开恩,官员们都得到升迁。

没想到寇准又遇到了看不惯的事,并且再一次把事情闹大了。

原来这次升迁中,寇准喜欢的人大多被安排到一些没有实权的、清闲的职位,而寇准讨厌的人都升迁到了有实权的位置,寇准看到任命的结果以后就心里窝着一股火。

这其中有一个叫彭惟节的,有一个叫冯拯,平常寇准就看好彭惟节,讨厌冯拯,而彭惟节的官位一向居于冯拯之下,虽然寇准时常觉得彭惟节屈才,但是提拔官员需要依照一定的程序,也不能随意按照寇准个人的喜好办事。

这次祭天仪式中,冯拯转任虞部员外郎,彭惟节转任屯田员外郎,两人变成同等级别,都是尚书省工部尚书下属,同为六品官。

这本来没什么事,但是寇准发现,在呈给皇帝的官员职位文书上,彭惟节仍旧排在冯拯后面,就因为这事,寇准发怒了。

然后,寇准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感到难堪的事情,他在公堂上张贴了一份告示,告诫冯拯不要扰乱朝廷制度。

冯拯遇上这事,不可能不感到既尴尬又恼火,于是他就告到皇帝面前,说寇准擅权行事,索性把寇准以往调动任免官员的事情也都列举出来,说那些事也都处理的不公正。

墙倒众人推,广东转运使康戬平时也看不惯寇准,趁机也上奏说,吕端、张洎、李昌龄这些人都是寇准提拔起来的,吕端对寇准有恩,张洎没事老拍寇准的马屁,李昌龄唯唯诺诺,寇准怎么说他就怎么做,所以寇准就提拔这些人,其实完全是凭他个人的喜好。

太宗越听越生气,心想这个寇准也太不让人省心了,于是把他叫来打算斥责他一顿。结果寇准在朝堂上激烈申辩,滔滔不绝。

太宗说:“若廷辩,失执政体。”按照太宗的意思,他当着大家的面,斥责寇准一通,寇准服个软、认个错,这事就算过去了。谁知寇准不依不饶,太宗说你就别在朝廷上没完没了了,实在有失你做宰相的体统。

可是寇准还是争辩个没完,又把中书省的官员名册拿来,一页一页翻给太宗看,逐个比对,说明自己根本没有错。

宋太宗

太宗真是拿他没办法,叹息道:“鼠雀尚知人意,况人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你做个人吧,怎么一点不给我留面子呢?

于是,寇准的相位被罢,又被轰到邓州当知州去了。

【真宗提拔、澶渊之盟、失去信任】

宋真宗继位以后,大力提拔寇准,寇准很快又回到权力中枢。

咸平元年(998年),真宗刚一即位,就把寇准提升为尚书工部侍郎;咸平3年(1000年),升任刑部,代理开封府知府;咸平6年(1003年),升任兵部,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年),寇准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再次恢复了宰相的职位。

景德元年(1004年)9月,辽国大军南下,深入河北定州,朝野震惊。

当时朝臣分为两派,以王钦若和陈尧叟的主和派主张迁都避敌,以寇准为首的主战派主张皇帝御驾亲征,坚决抵抗。

宋真宗

最终寇准为首的主战派占了上风,宋真宗御驾亲征,最后与辽国订立了“澶渊之盟”,换来宋辽间百年和平。

关于这件事,在我的另一篇文章《澶渊之盟,被寇准硬逼出来的宋辽百年和平,是屈辱还是胜利?》中有详细介绍。

辽国入侵的事情平定之后,寇准认为自己的功劳很大,时常有洋洋得意之感。王钦若因为之前劝真宗不要和辽国作战,结果事实证明他是错的,所以他必须要想办法在真宗这里重新得到信任,于是就采取诋毁寇准的做法。

又一次寇准觐见真宗退下后,王钦若趁机对真宗说:“陛下敬寇准,为其有社稷功邪?

真宗说,对呀,没错啊,寇准这样的功劳,难道还不够大吗?

王钦若说,陛下你错了,签订城下之盟,陛下不觉得这是一种耻辱吗?官家是大国天子,和辽国这样的外夷议和,这是很羞耻的事情啊。

王钦若又说,寇准其实就是一个赌徒,他把皇帝作为赌注,孤注一掷,完全没有顾及皇帝的安危。

真宗听了王钦若的话,深以为然,此后就慢慢疏远寇准了。第二年,寇准就被从相位上降下来,担任刑部尚书、陕州知州。

寇准像

后来林特担任三司使,寇准因为对林特的印象不好,就多次在真宗面前诋毁林特,真宗对当时的宰相王旦说:“寇准还是像过去一样,那么刚强急躁。”王旦说:"准好人怀惠,又欲人畏威”,寇准这个人喜欢让别人记住他的恩惠,又想让人敬畏他。王旦又说:“这些都是为人臣子应该注意避免的,而寇准却自以为是,不认为这是缺点,其实这正是他的短处。”

没多久,寇准又被降职,担任武胜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后来又调往永兴军任职。

【真宗念旧情,寇准再任宰相】

真宗疏远寇准以后,与王钦若非常亲近。在王钦若的怂恿下,他打算到泰山封禅,又人为地制造出一些所谓的祥瑞,表示封禅是上天的旨意。

寇准这时被贬,似乎学乖了,他不但配合真宗,主动提出要参加封禅大典,还向真宗汇报,他的管辖地乾佑山也出现了“天书”。

真宗还是顾及寇准当年的旧情,慢慢恢复了对他的信任。

天禧3年(1019年),王钦若罢相,真宗再次任命寇准为宰相,任命丁谓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寇准自树强敌,再被罢相】

丁谓原本是寇准举荐的,他非常感激寇准,平时对寇准毕恭毕敬。

一次宴会时,丁谓看到寇准的胡须上沾了菜汤,赶忙上前去帮寇准擦胡子。

寇准本来看不上丁谓这种低三下四的样子,再加上他从来不注意给人留情面,于是就对丁谓说:“丁大人,身为参知政事这样的重臣,可不是为了给上司擦胡子的。”

丁谓下不来台,从此怀恨在心,处处与寇准作对。

丁谓

寇准与丁谓为正副宰相,本来两人关系很好,可以相互配合,大有所为,可是寇准非要当众挖苦丁谓,使丁谓走到自己的对立面,可谓自树强敌。

天禧4年(1020年),真宗病情恶化,感到自己已经不能再处理国家大事,于是找来心腹太监周怀政商量后事。

周怀政和寇准的关系很好,就把真宗的意思告诉了他,于是寇准秘密与真宗商议,由太子监国,并且罢免丁谓等奸臣,真宗同意了寇准的意见。

可惜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被丁谓得知,于是丁谓就与刘皇后和钱惟演联手,秘密策划对付寇准。

刘皇后身份特殊,经常带着丁谓、曹利用这些人到真宗面前说寇准的坏话,请求罢免寇准。当时真宗已经病入膏肓,脑子也糊涂了,竟然忘记了和寇准商议好的事情,又同意了丁谓等人的要求。

天禧4年7月,寇准被罢免了宰相,但是真宗还是对寇准怀有依恋之情,没有同意把寇准逐出京城。

【被贬雷州,身死他乡】

寇准再次被贬之后,周怀政失去了靠山,他担心自己早晚被刘皇后、丁谓这些人搞死,最终他决定铤而走险,发动一场政变,杀死丁谓,重新让寇准当宰相,扶太子登基,让真宗做太上皇。

周怀政秘密联络杨崇勋、杨怀吉、杨怀玉等人,准备在7月25日这天起事。但是没料到,前一天晚上,杨崇勋、杨怀吉等人突然反悔了,跑到丁谓那里高密。

第二天清晨,丁谓派曹利用入宫抓走了周怀政,政变失败,周怀政被斩。

紧接着,丁谓和刘皇后污蔑寇准是这次政变的幕后指使,还揭发寇准当年伪造“天书”,于是寇准被降职为相州知州,后来又被调到安州任职,贬为道州司马。

乾兴元年,寇准继续被贬,被派到雷州任司户参军。寇准到任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好寄宿在荒郊之中的天宇寺,后来当地的百姓因为仰慕寇准的清廉,帮他盖起了几间房子。

天圣元年,宋仁宗继位后,寇准又被调任为衡州司马,这时寇准已经身患重病,无力赴任,他在雷州的家中穿上朝服,向北跪拜,然后躺在病榻上死去。

寇准墓

【对寇准的评价】

寇准少年考中进士,才华出众,办事能力非常强,在做地方官时爱护百姓、处理政事游刃有余;担任中央要职时,寇准能发现当时制度中的弊端,大胆进行抵制和改革。

寇准前期仕途顺利,深得宋太宗、宋真宗的信任,力抗辽国入侵,签订澶渊之盟是寇准最突出的成就。

然而寇准性格上的缺陷使他一生屡屡被贬,年轻时就不注意君臣之礼,性格急躁;澶渊之盟之后又自恃有功,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不听从别人的意见;对喜欢的人百般提携,对不喜欢的人各种打压;意见稍有不合就恶语相向,从不给人留情面……

有人说,寇准有一个宰相应有的胆识和气魄,却缺少一个宰相应有的气度和雅量,这个评价相当准确,也正是因为如此,寇准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得到了百姓的爱戴,却难得皇帝长久的容忍,难得朝臣同僚的拥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