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础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

 云哥7tz6c7y122 2021-08-28

事物是发展的,人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因为课堂涵盖了师生大部分的教育行为活动,只有课堂先发生转变,才能辐射到课堂外的领域,改革也才能真正而有效的落实,才能顺利的完成这一特定的任务。

教育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首先是“双基时代”,强调的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围绕这个总的思路在教学上更多的突出基础性,这一总观念的确立作用在教师身上就是要抓牢学生的基础强调学生的识记计算,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老师为主,学生为辅,是以老师的意志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把老师放大了,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个阶段,教学目标比较单一,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也比较简单,教育的大环境相对朴实,但学生在写和算以及基本技能上要优于现在。

其次是“三维目标时代”,虽然我们的基础做得好,但在创新、合作上与外面的教育相差甚远,特别是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原来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于是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老师开始转变观念,在课堂上开始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老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开始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领课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合作交流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了加强,总体的发展是向好的方向迈进的。

但在具体实施中,也会出现两种极端:1、对于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转变观念的老师来说,可能在今后的教育中就会逐渐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老师的课堂已经无法适应现在学生的发展需求,导致“师生关系”出现“裂缝”,没有了原来的“亲其师信其道”取而代之的是“互相埋怨”。老师说现在的学生太难教了,又不听话等,而学生却说这个老师上课太无聊了,一点趣味都没有……2、对于盲目的追求“三维目标”来说,又会走入另一种误区,课堂上学生是“活”起来了,各方面能力也得到锻炼,但是对于基础的东西却没有了,字不会写、题不会算,该有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也没有了。

所以促使教育进入第三个阶段,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以人的终生发展为核心。既要发展学生,也要成就老师。

1、强化师生核心意识教师一定要树立核心意识,用“核心素养”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备课、上课、班级管理和促进学生成长。而对于学生更多的是需要接地气的教育。人的发展会千差万别,人的个性也因人而异,所以教育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要让每一个孩子在学校都能有所成长,能发现成长的乐趣和找到成长的自信,为不可预见的将来打下基础。也许孩子看不到现在所做的这些意味着什么,但老师一定要善加引导并且持之以恒,因为在不可预见的未来,你的某项举措就决定了一个孩子的命运。

2、提高师生课堂实效。课堂是师生成长的阵地,只有把每一堂课落到实处,师生才能长久而有活力地成长起来。当老师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课堂就成了成长的生命线。一堂课到底成功与否,还得看师生在这堂课中都收获了什么,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一个人观察到的切入点不一样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但“成长”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是比较好判断的,只是需要时间,因此教育应该有一定的缓冲期,应该经得起一定的等待,至于时间长短这就和师生素质有一定的联系了。

3、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有这样一句话“名校造就名师,名师成就名校”。现在的农村学校,有这样一种怪现象,刚工作热情满满,随后逐渐冷淡,到最后泯然众人矣。为什么会这样?答案肯定多种多样,但教师感觉自我没有成长所以逐渐消极肯定是其中原因之一,并且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试想一下,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路,你让一个人得需要多大的努力坚持啊?我可以一直前行,但至少道路两旁要有风景,要有指路牌,要有同伴啊。一个人在怎么理想远大,在怎么坚定容忍,也经不起这一路茫茫。所以一定要让教师成长起来,甚至比让学生成长更加重要,教师成长了,有了更多的选择,有了更大的自信,有了更多的收获,这样的老师一定会让他的学生也跟着进步,因为这是互相促成的。

每一个当初投身教育的人,都会有一个原始的驱动力,不管是养家糊口,亦或是传道受业或者是热爱教育都值得让人尊敬。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各色各样的人。这就需要做教育的人不断学习、不断经历、不断创造、不断总结,也许当我们走过春夏秋冬后,蓦然回首,其实哪一季都很漂亮,不是吗?

美与不美?全由你心,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品尝到教育的乐趣,教育即生活,生活就是平凡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