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甘 邱某,男,54 岁,2005年10月14日初诊。患者自觉口甜 20余日,伴中上腹隐痛,饥饿时胃脘嘈杂,食后即有便意,大便每日 2次,质软;舌红、苔黄腻,脉细弦。经胃镜检查,确诊为糜烂性胃炎。此口甘属脾胃湿热,治疗当泻脾胃伏火。方用泻黄散原方:防风 12 g,藿香12 g,山栀 15 g,石膏12 g,甘草10 g。7 剂。二诊(10 月 21 日):患者服药 2 剂口甜即消失,胃痛亦减轻。 按 《素问·奇病论》 曰:“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 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 肥者令人内热。”即饮食不节导致脾热, 口中有甜味。泻黄散为《小儿药证直诀》方, 主泻脾中伏热。方中石膏、栀子泻脾中积热为主药; 防风善发散, 疏散脾中伏火, 为辅药; 藿香芳香化湿、悦脾理气, 为佐药; 使以甘草泻热和中。 口酸 杜某,男,30 岁,2007年2月2日就诊。自觉口酸数日,伴口苦、恶心、胃脘不适、便秘,寐差;舌淡红、苔薄,脉细弦。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浅表性胃炎。口酸属于肠胃积滞,治以消积导滞。方用木香槟榔丸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木香 15 g,槟榔 15 g,青皮 12 g,陈皮12 g,枳实12 g,川黄连10 g,生大黄(后下)5 g,党参 15 g,白术12 g,茯苓15 g,半夏 12 g,香附 15 g,砂仁(后下)3 g,连翘 30 g,酸枣仁 15 g,夜交藤 30 g,合欢皮15 g。7 剂。随访(2007 年7月11日):经电话随访,患者药后口酸诸症即除。 按 肠胃积滞可致口酸。本例伴有恶心、胃脘不适、便秘等症, 乃先由脾胃虚弱、运化功能低下, 遂致肠胃积滞。盖胃肠相连, 脾胃虚弱可致肠道积滞, 积滞不下又易致胃气难降,其浊气上冲发于口而为口酸。故在治疗上,一方面以木香槟榔丸行气导滞通腑, 使胃气下降; 另一方面合以香砂六君子汤健脾益胃, 有助消除积滞, 如此则口酸诸症自然而愈。尝谓“口酸乃肝木之味”, 岂可一概而论哉。 口咸 于某,男,34 岁,2007 年5月4日就诊。患者口咸而酸,伴腰膝酸软、背痛,常易感冒,有长期饮酒史,体胖;舌嫩红、苔白腻,脉细弦。口咸属于肾亏而兼有湿滞,治疗当以益气补肾、化湿。处方:黄芪 30 g,黄精30 g,杜仲 15 g,续断12 g,怀牛膝 30 g,威灵仙12 g,苍术 12 g,白术12 g,木瓜 12 g。7 剂。二诊(5 月 11 日):患者药后口咸酸感并腰膝酸软症状消失,因仍有背痛,后改用他药调治,2 周后背痛亦消失。 按 《张氏医通》云: “口咸, 肾液上乘也。”故口咸多责之于肾。本例因肾虚影响水液蒸化, 兼酒湿之体, 致使湿阻于体内, 当以补肾益气化湿为治。方中黄芪、黄精益气补脾; 苍术、白术健脾化湿; 木瓜化湿和胃、舒筋活络; 杜仲、续断、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 配以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 《太平圣惠方》以威灵仙单味治疗腰脚疼痛。诸药性味皆温, 具有益气补肾、健脾化湿之功, 故口咸及其他诸症得除。 本文节选自2008年第 42卷第5期《上海中医药杂志》之《蒋健治疗口味异常验案举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