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南旧事》:愿你历经世事,不失童心

 古典书城 2021-08-28

时隔多年,又拿起了《城南旧事》,年少时,读来只觉兴致缺缺,而如今再读,却深为所动。

余华曾说:“只有干净的眼睛才能看见灵魂。”相较于大人的黑白分明,7岁的英子,澄澈的双眼,分不清天空与大海,辨不出好与坏,却总能留住生活的温热,唤醒潜藏心底的温柔。 纯真、善良、正直、明亮,曾经的那份纯粹,才最是珍贵。 

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

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金红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照到海面照到船头。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 每个小孩,都是世界的新客。带着最初的纯真与热情,不知道什么是好,也难辨认什么是坏,常常去体验,却不轻易去定义。 就像英子,每当妈妈说别人是疯子,她总会想起《我们看海去》。她分不清什么是疯,什么是傻,就像分不清天空与大海的界限。 记得有一年,英子在草丛中发现一堆东西,后来又多了一个男人。满心好奇,带着微微恐惧,英子竟与他交谈了起来。

慢慢的,两个人熟了,虽只遇见过几次,却也谈起了心。英子得知,男人偷了东西,然而原因却是供弟弟上学。没有父亲,失明的母亲,弟弟成了他唯一的支柱。

男人说得很真诚,英子听得也很认真,她们相约去看海,然而最终他还是被抓了。

妈妈说,这个人是贼,但英子所想,却只有“我们看海去”。偷窃可耻吗?答案是肯定的。然而,和善淳朴,深爱弟弟,他同样也是英子的好朋友,弟弟眼中的好哥哥。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开始急着去定义。评论里的争吵,街坊嘴里的八卦,仅凭一面之词,就足以掩盖一个复杂且丰厚的灵魂。 所以,当年鲁迅在写《孔乙己》时,选择的是孩子的视角。还记得孔乙己每次踏进咸亨酒店,总会遭到所有喝酒客人的笑。有调侃的,有嘲笑的,还有故意说他偷书,惹他生气的。 

在鲁镇人眼中,衣衫褴褛的孔乙己,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不知从何时起,孔乙己渐渐不来了,人们也渐渐忘了他。只除了被欠钱的掌柜,和讲述故事的小伙计。 

人们只见他脏破的长衫,却不见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只调笑他窃书的窘迫,却不见他对孩子的耐心。孔乙己无疑是不上进的,然而鲁镇人的冷漠,也足以带来孔乙己的绝望。 

年少时,总以为英雄永远伟岸,恶人总该遭到唾弃。然而直到如今,才恍然发现,生活不是非黑即白,世界从来色彩斑斓。 这不由让人想起,当年火遍全网的《我不是药神》。当时,程勇是个穷困的印度神油店主。直到有一天,一个白血病人登门,希望他从印度走私一种治白血病的药。

或许,起初的他尚有牟利之意,然而,当走私渠道不断被查封,当越来越多的病人上门求救,看着他们迫切而无助的眼神,他终究选择了放弃安逸的生活。

后来,印度的供应商倒闭,他就只能用更高的价格购买,面对吃不起药的病人,他就用自己的钱补上。

程勇的原型,正是陆勇。然而,走私是犯罪,陆勇也因此被检察院提起公诉。

若仅从结果来看,犯罪当然是恶的,然而,他却用自己的恶,换回了几千名病人的生命。

就像《杀死一只知更鸟》里说的:“你永远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换位思考,有所保留是对开口评判的最大尊重。 

面对困惑,王小波说,“我时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很多烦恼的问题就变得易解。”童心之可贵,正在于其纯净,少有饱经沧桑后的偏见,少有利益权衡的虚假。

而人生,最难能可贵的,则在于看遍世间丑陋之后,依旧能够留存心底的善良和纯真。用一颗童心观世界,少一点主观揣测,慢一点作出评判。只因出于道德至高点的评判最易,而设身处地的理解却很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