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辽河地区工具类玉器的 使用与史前社会的发展

 RK588 2021-08-29

摘 要:西辽河地区工具类玉器是东北地区玉器主要种类之一,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到早期青铜 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工具类玉器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其社会功用也不断变化—从兴隆洼文化 早期的使用功能发展到红山时期以祭祀、敬神功能为主,再到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以装饰为主要功用,通 过工具类玉器的发展轨迹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西辽河地区;工具类玉器;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596200802A- 0007- 04

西辽河地区史前玉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对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中国礼制系统的形成有着重大意 义,在东北亚地区史前玉器的发展中占有中心位置。本地区 玉器自新时期时代中期至早期青铜时代长达 4000 余年的 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经过长足的发 展,在种类和数量及组合关系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包含着 深层的社会涵义。有学者在综合研究东北地区出土玉器时, 大体将其分成四个不同种类。[1]其中一类为工具类,器体与 遗址中出土的石质类工具近似或相同,从已经公布的考古 发掘玉器资料分析,本文以西辽河地区兴隆洼文化、红山文 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工具类玉器在不同考古学文化发展阶 段中反映出的现象,谈谈工具类玉器的使用与史前社会发 展的轨迹,请同行批评指正。

一 

在距今 82007600 年左右,该地区发掘确认的玉器以 兴隆洼文化为代表。主要出土玉器地点有敖汉兴隆洼、阜新 查海、林西白音长汗、巴林右旗那斯台、锡本包愣等。此时期 出土玉器类型偏少,以工具类和装饰类为主。工具类玉器均 出土于遗址、房址内的堆积层和居住面上,不见墓葬内出 土。器形为斧、锛、凿,其形制与石质类器物相近,通体磨光, 刃部锋利,个别器物侧面或顶部有明显的制作工艺痕迹,如 切割、琢制、磨制痕迹。 

兴隆洼遗址已经发表的工具类玉器有 7 件:玉斧 3 件, 玉锛 3 件,玉凿 1 件。其中一件玉斧(F173②:2),是兴隆洼 遗址也是兴隆洼文化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出土玉器,长 7.26 厘米,宽 5.18 厘米,厚 1.45 厘米。顶端较窄略薄,刃部 较宽,顶端一侧有明显的打击琢制痕迹,玉斧两面中部有一 周纵向切割沟槽。錛 形器,平面呈不规则 梯形,玉质浅绿色或 绿色,弧顶,斜直刃, 两面略弧,磨光,侧或两侧留有纵向 切割痕。兴隆沟遗址 采集玉锛 1 件,平面 呈梯形,两侧斜直, 两面较平,一面靠一 侧有一道纵向切割 痕,顶部略平,单面 平直刃,长 3.3 厘米,上宽 2.4 厘米,刃宽 2.8 厘米。[2] 

阜新查海遗址出土工具类玉器斧、锛,个体均较小,一 般长 3~5 厘米,刃宽 1~2 厘米,器身两侧面常见切割痕,顶 部也多崩疤,刃部锋利,刃尖多残断。玉斧(T0607②:2,图 一),绿色,扁方体,两侧存切割平棱,正锋直刃,顶部崩残, 残长 5.2 厘米,厚 0.8 厘米,刃宽 2.1 厘米。

图片

二 

距今 65005000 年红山文化时期,此时期红山文化玉 器是在承袭兴隆洼文化玉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处于繁 荣鼎盛时期,在自身文化系统中玉礼制初步完善。从墓葬和 遗址中出土的玉器均占一定比例,出土数量大增,造型题材 增加,工具类玉器也有新的类型增加,器体比例接近于石质 同类器。[3]经过调查或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主要地点有 辽宁建平、凌源两县交界的牛河梁、阜新胡头沟、喀左东山 嘴、巴林右旗那斯台等,牛河梁和那斯台是出土玉器数量最多的两个地点。那斯台遗址出土工具类玉器 3 件,其中玉斧 1 件(图二,1),平面呈长方形,两面微鼓,两侧竖直,顶端和 刃端均外弧,长 13.4 厘米,宽 6- 4.8 厘米,厚 1.7 厘米;纺瓜 2 件,呈桂叶形 1 件(图二,2),两面微鼓,中间较粗,两端渐 细,体侧有一周凹槽,长 4.59 厘米,宽 1.6 厘米,厚 1.2 厘米。另一件呈扁椭圆形(图二,3),周边有凹槽,中部有一对钻 孔,长 1.5 厘米,宽 1.1 厘米,厚 0.8 厘米。 

其他遗址出土的工具类玉器多为玉斧、钺、锛、凿等。如 敖汉旗长胜镇北泡子沿遗址出土玉斧 1 (图二,4),平面近 梯形,体略扁,顶端呈圆弧状略窄薄,中部横截面呈椭圆形, 圆弧刃,有明显的使用痕,长 19 厘米,宽 17 厘米;敖汉旗牛 古吐乡千斤营子遗址出土玉斧 1 件(图二,5),通体修长,略 呈梯形,两侧圆滑略外弧,顶端略窄呈圆弧状,扁薄,中部横 截面呈椭圆形,弧刃,长 25 厘米,刃宽 7.1 厘米,柄宽 4 米;克什克腾旗好鲁库遗址出土玉斧 1 件(图二,6),平面近 梯形,两侧斜弧,体略扁,柄端较窄略呈圆弧状,中部横截面 呈椭圆形,斜弧刃,刃部略残,长 7.7 厘米,宽 1.4- 2.8 厘米, 0.8 厘米;阿鲁科尔沁旗巴彦塔拉苏木巴彦诺尔出土玉斧 1 件(图二,8),平面呈梯形,两侧斜弧,两面微鼓,柄端较窄 平直,中部横截面呈梯形刃部略弧,长 8.5 厘米,宽 2.5- 5 米、厚 1.5 厘米;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出土玉斧 1 件(图二, 7),平面呈梯形,两侧斜弧,两面微鼓,顶端圆弧扁薄,中部 横截面呈椭圆形,圆弧刃,长 21 厘米,宽 6- 9 厘米;翁牛特 旗广德公小洼子出土玉斧 1 ,平面近长方形,通体磨光,两 面微鼓,两侧斜弧,其中一侧有一道纵向切割痕,圆弧顶,中 部横截面呈椭圆形,圆弧刃,长 13.6 厘米,宽 3.7- 5.2 厘米, 2 厘米;林西县大营子乡土庙子村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玉 1 件(图二:9)平面呈长方形,两侧平直,其中一侧留有纵 向切割痕,两面较平,顶部略呈圆弧状,单面平直刃,长 6.8 厘米,宽 2.4- 3.9 厘米,厚 1 厘米。[4] 

三 

在距今 45004000 年左右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是继红 山文化、小河沿文化之后活跃在辽西地区、燕山地区的一支 充满活力的主导性文化,由此一支繁荣强盛的文化把本地 区带入了早期青铜时代。有关夏家店下层文化出土玉器资 料大多见于墓葬,以大甸子墓地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土玉 94 件,分布在 49 座墓葬内。典型工具类玉器出土 18 件, 玉斧 7 件,(图三,1- 4)通体修长,整体扁薄,制作精细,平面 呈长方形或近似梯形,平直刃或外凸弧刃,多数器体上有一 个或两个钻孔,与兴隆洼文化玉斧的造型区别明显。兴隆洼 文化玉器中的锛、凿,在大甸子玉器中未见。大甸子遗址出 土钺 1 件,平面呈梯形,刃端较宽,两侧斜直,顶端和刃端均 呈外凸弧形,器体中部偏上有一较大的圆形钻孔;直条形器 6 件(图三,5- 7),器体扁平,呈长条形,近一端有一钻孔;圆 柱形器 3 件,(图三 8- 10),呈长柱状,横截面近似圆形,端面 光平或尖圆形;钩形器 1 件(图三,11),柄、身分界处有两道 凸棱,柄部略窄,近长方形,靠近顶端渐薄,有一圆形钻孔, 身部呈弯钩状,两侧边缘磨薄,中部琢磨出相应走向的浅凹 槽纹络。以上工具类玉器分别出在 18 座墓葬内,即为一墓 随葬 1 件,且没有两件工具类玉器组合的现象。[5] 

语 

1. 玉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是随着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而 发展的,玉器所承载的考古信息间接地透出一支考古学文 化发展轨迹。兴隆洼文化出土的玉器代表着玉器起源和发 展的初创阶段。兴隆洼文化出土的工具类玉器,均系在遗址 中的房址堆积层和居住面上,出土数量较少,其个体小于同 类石质器,与装饰类玉器在个体上分别不大。这些现象的存 在与其社会组织结构和经济形态有着紧密的关系。狩 ——采集是兴隆洼文化的主导经济,由此制约着其他产 业的发展,以目前所见兴隆洼文化工具类玉器都有人工使 用的痕迹,工具类玉器的出土信息反映,兴隆洼文化先民在 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期望能有向玉一样坚硬锋利的工 具,使其在狩猎、采集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生活资料。 

2. 以红山文化为代表,辽西地区开始进入铜石并用时 代,红山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直接继承和发展了本地兴 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诸多因素,同时受周边文化的强烈影 响,接受先进的农耕文化,开始了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新型 社会,社会内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围绕农业生产和自身 繁衍生息,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玉器的出现使祭祀 更加神秘。红山文化出土的工具类玉器以斧、锛、凿为主,在 个体上与同类石质实用器相同或相近,据单一个体上留下 的使用痕观察并不能确定为实用器;在选材加工上与同类 石质实用器相比是要耗费一定的精力才能完成的,由此也 不是简单的对石器工具的模仿,有着更深的社会含义,红山 文化玉器更多是用于祭祀敬神的器物,而不是实用工具。

3.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辽西地区早期青铜时代文化的代 表,摈弃了本地区考古学文化流行几千年的筒形罐,吸纳了 本地区发达的文化精华。从大甸子墓地出土的玉器看,在个 别玉器造型上是完全传承了红山文化的精髓,如箍形器、勾 云形器、曲面牌饰等。在雕琢和使用玉器上已经超过了红山 文化,随葬遗物组合已呈现出严重的等级分化。斧、钺类工 具在随葬时为一墓一件,斧或钺再与其他遗物组合,并且均 出在男性墓里,斧、钺等少数器物仍作为礼器使用,但玉礼 制系统消失,此时的工具类玉器主要功能是装饰性。由于社 会生产发展的进步,随葬品出现了陶质鬶爵以及绘有兽面、 徽帜等彩色图案的陶礼器组合为主的礼器群,玉器随葬同 红山文化时期相比明显减少,同时在少数的墓葬中,开始随 葬金、青铜、铅等装饰品,不见容器,表明社会生产力的进一 步发展和礼仪制度及社会的进步。

注 释:1〕刘国祥. 东北文物考古论集. 科学出版社,2004. 2〕杨虎,刘国祥. 兴隆洼文化玉器的发展及其意义. 中国文物 报,1995. 3〕席永杰,张国强.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艺术分析. 于明. 玉人生. 科学出版社,2006. 4〕于建设. 红山玉器. 远方出版社,2004. 5〕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 科学出版 社,1996.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章来源:赤 峰 学 院 学 报29 卷 第 2 2008 3

作者:张国强

本文编辑:藏世界小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