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老黄为您讲述精彩的《汉书》故事。 志·艺文志(二)礼记与乐记
以上关于《礼》的学说共十三家,共计五百五十五篇,收入《司马法》一家,共一百五十五篇。 《易经》中说:“有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之序,礼义都有规定。”但是因为帝王的质朴与文采不同,各个世代都有所损益,到周朝就规定得更加详细,每件事都有具备制度,所以才说:“礼经三百,威仪三千。”周朝衰落后,诸侯们都纷纷逾越法度,担心其伤害到自己,就消灭掉典籍记载,孔子时代已经很不完备了,到了秦朝则彻底崩坏。 汉朝建立后,鲁国人高堂生传授《士礼》十七篇。到了汉宣帝时期,后仓的研究最为精确。戴德、戴圣、庆普都是后仓的弟子,三家都立于学官。《礼古经》出自于鲁国的淹中和孔氏家中,与高堂生的十七篇文相似,只不过多出来三十九篇。至于《明堂阴阳》《王史氏记》所见到的,大多是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制度,虽然不很完备,却仍然比后仓等人推论的《士礼》向天子陈述的要多。
以上关于《乐》的学说共六家,共计一百六十五篇,出自于淮南人刘向等人的《琴颂》七篇。 《易经》中说:“先王制作音乐崇尚大德,殷商用于祭祀上天,配享于本朝的祖考。”所以从黄帝直到以下三代,音乐各自有名。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两者相与并行。周朝衰落后,音乐尤其衰败,虽然仍然以雅音音律作为节奏,却又被郑、卫的民间音乐扰乱,所以没有留下法度。汉朝建立后,制氏认为雅乐声律,他们家世代都在乐宫,所以能记录其中的铿锵鼓舞,却不能说明其大义。六国的君主中,魏文侯最喜欢好古,汉文帝时期得到乐人窦公,他献上收藏的音乐书籍,这就是《周官·大宗伯》中的《大司乐》乐章。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喜欢儒学,和毛生等人共同采集《周官》以及诸子百家中关于乐事的,写成《乐记》,献上八佾之舞,和制氏的差不多。内史丞王定把其传授给常山人王禹。王禹在汉成帝时期担任谒者,多次论述其大义,献上二十四卷记载。刘向在校对书籍时,得到《乐记》二十三篇,和王禹的不同,这方面的学问越来越衰弱了。
以上关于《春秋》的共计二十三家,共计九百四十八篇,删减去《太史公》四篇。 古代帝王都设有史官,帝王的一举一动必须要写入书中,这是用来提醒其慎言慎行,其行为要作为后世法则。帝王身边有左史记录其说话,右史记录其行动,其行动记录下来就是《春秋》,其言语记录下来就是《尚书》,帝王没有不遵守这个规矩的。周王室衰落后,所记载的书籍相应残缺。孔子思存前代圣人事业时说道:“夏朝的礼仪我能讲述,杞国的事就无法论证;殷商的礼仪我也能讲述,但宋国的事就无法论证。这是因为其文献不足的缘故,只要文献充足就能论证。” 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国,所以礼仪齐备,史官记载有法可依,所以左丘明在观看了其历史记载,根据其行事过程,依据人道,用成绩来建立功绩,用失败确定处罚,用日月来确定历数,用朝聘来订正礼乐。其中有褒扬隐讳贬损的,有些不能直接书写,就口授给自己的弟子,弟子退出后的说法就各不相同了。左丘明担心弟子们按照自己的领会去传播,会失掉事情的本真,所以就论述其本事而作传,这说明孔子是不会用空言来解说经书的。《春秋》中有贬损当政君臣的,他们都很有威权势力,这些人的事情就形成于解释的传记中。之所以要隐藏其书后秘而不宣,是为了避免写书者遭遇伤害。等到未世人们口头流传起来,就有了《公羊》《谷梁》《邹》《夹》四家解释的《传》。这四家之中,《公羊》《谷梁》都立于学官,邹氏没有记载其老师,夹氏没有传世的书籍。
以上关于《论语》的学说共十二家,共计二百二十九篇。 《论语》是记载孔子回答其弟子及当时人的提问,以及其门徒相互问答的一部书。当时弟子对于孔子的言行各自有所记录。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门人相互收集并记录下来,所以称为《论语》。汉朝建立后,有齐、鲁两家论语。传授《齐论语》的,有昌邑人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亘鱼、尚书令五鹿人充宗、胶东庸生等人,只有王堡是其中的名家。传授《鲁论语》的,有宝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国人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都是当时的名家。最后张禹的解释流传于后世。 论语 黄其军 作于2021年8月13日(古历辛丑年七月初六) |
|
来自: 新用户6688532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