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国卿谈谭鑫培的唱腔特点

 cxag 2021-08-29

图片

图片



《京剧生行名家谈戏实录》一书中有 25 位京剧名家的口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京剧生行艺术的特点、内涵与本质,无论是流派的传承、表演的创新,还是对细节的琢磨,都会令人为这门内涵丰富的艺术惊叹,都会对京剧大师们的敬业与专注肃然起敬。这里,我们将选取与谭派、余派、杨派有关的章节陆续奉献给大家。

这本书很快将在各大书店及网络上销售,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近期的发售信息。

本书编著刘连伦先生,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京剧编、导、演、史论研究者。1958 年开始从事京剧事业。近 30 年来在中央电视台戏曲栏目担任策划、撰稿、编导。参与策划的专题片《戏班》《跟侯宝林听戏》《人民艺术家赵丽蓉》《老外学京剧》《少儿学京剧》等获得多种奖项。独立编、导电视专题片上百部,代表作品有系列片《名人之后梅兰芳的子孙们》《名人之后程砚秋的子孙们》《盛世梨园谈往录》等;专题片有《北京曲剧大师魏喜奎》《菊坛耆宿新艳秋》《海峡两岸梨园情》等。撰写的传记文学有《张建国出道》《粉墨丹青梨园客》《王月楼传奇》《女猴王俞鉴》等多篇出版有《玉音响四方李鸣盛》《百岁奇人宋宝罗》《菊苑双葩  慧丽同芳  李慧芳李丽芳》(与王军合作)、《菊圃钩沉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谈往录》与张彩虹合作)等著述。


陈国卿先生,中国戏曲学院京剧表演及戏曲理论教授。1939年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工京剧文武老生。师从安舒元、雷喜福、贯大元、刘仲秋等。历任中国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中国京剧院演员,中国戏曲学院研究室主任,中国戏曲学院附中表演科主任、研究室主任、校长。中国京剧史研究会会员,《中国京剧百科全书》表演分支副主编,《京剧选编》主编等。主演剧目有《文昭关》《四郎探母》《r打棍出箱》《金水桥》等。



图片

谭鑫培先生

一、无腔不学谭

一百多年前,京剧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尤其在声腔方面,西皮、二黄的板式日渐丰富,各个流派的演唱也是风格迥异。就拿老生来说,尽管当年程长庚、余三胜以及张二奎都已经标新立派,但后来还是出现了汪桂芬、孙菊仙等新的流派。而自从后三鼎甲之一的谭鑫培成名之后,京剧老生在唱腔方面很快就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

陈国卿:谭鑫培先生对京剧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是划时代的,是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的。谭鑫培先生原来学武生,后来入了三庆班又改学老生。他拜程长庚和余三胜两位老师,学习演唱,学习他们演出的一些剧目。他开始演的是武生戏,所以《同光十三绝》画像里谭鑫培扮演的是黄天霸,但这并不能代表他从艺生涯中最高的成就。谭鑫培先生的嗓子比较高亢有点儿沙亮,这是他的一个特色。在演唱中避免了原来老三鼎甲的直腔平调,他在他们高昂洪亮的演唱中加进了一些柔顺的、和谐的声音,还加了一些花腔、巧腔,观众听起来比原来更悦耳,更亲切,更能听懂,更加符合所饰演人物的性格、内心的思想感情。

自从谭鑫培岀道之后,京剧老生的唱法也大有改观。谭鑫培擅于从昆曲、梆子和曲艺等其他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并将它们融入到自己的声腔之中,且在向前人学习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凭借他那云遮月般的嗓音以悠扬婉转、长于抒情的演唱风格而受到内、外行的欢迎。

陈国卿:谭鑫培先生会演的戏很多,文戏他会演《四郎探母》《问樵闹府》《打棍出箱》《四进士》,等等。他的声腔让观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那时候传说无腔不谭,满城争说“叫天儿”。因为他刚开始演出的时候叫“小叫天儿”,他的父亲谭志道叫“叫天儿”,他叫“小叫天儿”。谭鑫培先生的丰功伟绩是很难用几句话讲清楚的。谭先生演戏出出精彩,处处有戏。

图片

《定军山》 谭鑫培饰黄忠

1. 谭鑫培确立唱念声韵的规则


陈国卿:谭先生有一个最大的贡献,就是他给京剧的四声、唱念的声韵确立了一个行之有效、必须依法效之的法则。原来徽班也好,汉班也好,京班也好或者还有梆子班,加入到京剧后,京剧里难免掺杂乡音、土话,这就导致京剧的唱念在字音上是不统一的、不标准的。谭先生经过自己的揣摩和总结提出:我们的唱念要以湖广音加京音和中州韵及尖团字作为标准。这个标准一出来,在京剧界,字音就比较统一、比较准确了。

经过我自己的总结和与其他同事、同行们商讨以后,我觉得京剧字的发音可以理解为“阴平不动”,遇到阴平第一声的时候不能动,不能用别的声去把它给念倒了;“阳平可调”,因为原来余派的人都觉得余派是阳平高唱,但是仔细一听余派的唱片和宗余这些人的唱腔和念白,发现阳平不都是高唱,也有低唱低念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旋律的需要、旋律的安排来调整的。因为程砚秋的程派是阳平低唱,程先生的唱腔凡遇到阳平字,必是低唱。比如《锁麟囊》的“春秋亭外……”,春秋两个字都是阴平不能动,亭字是阳平字,程先生怎么唱呢?“亭外……”,亭字用去声唱,低唱了,所以我觉得阳平比较灵活;第三是“逢上必滑”,遇到上声字滑着唱更好。当然滑也分若干种,比方说长滑、短滑、急滑、慢滑,也要根据剧情、人物有所区别。因为“逢上必滑”对思想感情的表达以及对情绪的展现和对悦耳有一定帮助。比如《文昭关》里的“恨平王无道乱楚官,父纳子妻理难容,我的父谏奏反把命送,满门家眷血染红”的“染”就是上声字,第三声,这时候滑着唱非常好,“满门家眷血染红”、“染”字有气势、也好听。如果你不滑着唱,说我嗓子棒,“血染红”听着也挺有劲儿的,但是就觉得气势不够;第四是“去声低唱”,去声,即第四声、要低着念、低着唱。这是我总结的,不一定正确,供大家参考,方家可以指正,但是我觉得基本上是这样的。

我觉得自谭先生提出了这个法则之后,再经过富连成科班以及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包括解放以后我们各个戏校,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证明,谭鑫培先生总结的这几句艺术标准是正确的,是符合实践的,符合我们实际演出的需要,我觉得这也是谭先生的一大贡献。

图片

《南天门》

谭鑫培饰曹福 王瑶卿饰曹玉莲

2. 谭鑫培的演唱准确表达戏理、戏情

谭鑫培在京剧声腔方面不仅大胆创新,而且在演唱方面特别讲究明戏理、唱戏情。常言道,言为心声,声腔就是一种艺术的语言表达形式,唱戏唱的就是人物的情感和人物的内心活动。所以谭鑫培无论唱什么戏,都尽量去读书、请教,弄清戏中要表达的故事以及每句唱词、唱腔的含义,然后在舞台上以动人悦耳的声腔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的情感。

陈国卿:有一次,谭鑫培先生演《击鼓骂曹》,其中有一段唱,“你二不必呵呵笑,有辈古人听根苗,昔日太公曾垂钓,张良进履在圯桥”。当时他怎么唱的呢?“昔日太公曾垂钓,张良进履在圯(ji)桥。”台下“哗”给一个倒好,谭先生心里“咯噔”了一下。当时谭先生是大老板啊,谭大老板,伶界大王啊。他之前到上海去演出,演了几个戏后,一下子就红了,这时候他在北京演出,“谁给我叫一倒好?”他下来以后就问管事的:“刚才谁给我叫一倒好?”他不是斥责,是感到有点儿惊奇。

管事的告诉他说:“坐在头一排边上有一个老头儿给您叫了一倒好。”“你跟他说,请他别走,我待会儿要见他。”管事的就下去找那人去了,跟他说:“谭大老板要见您,有事相商。”老头儿说:“好,我不走,我在这儿等着。”谭先生赶紧卸妆,脱完服装之后,管事的领着他去见这位老者。谭先生很恭恭敬敬地问:“您好,请问刚才我演的时候,您怎么给我叫一倒好?我错在何处?”老者说:“你刚才唱的张良进履在什么?”谭先生说:“在圯(ji)桥。”“错!”老头儿一捋胡子,四周一看:“这个地方不好说,非三言两语能讲清楚,咱们必须择地而谈。”实际上就是我不能随便就告诉你了,你得请吃饭,这是咱们开玩笑,人家当时可没直接说。谭先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哦,好好好,咱们约定个时间,我恭请您光临,向您请教。”老先生说:“到时我一定到场,带着有关字典,进步说明论证。”

到了约定的时间和地点,谭先生去了,一看老者正在那饭馆门口等着。“您先到了,请上楼。”到了包间以后请喝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谭先生心里有事,着急问呢。“请问老先生,我那天怎么错了?”老者说:“你再给我唱一遍'你二人不必呵呵笑’。”谭先生毕恭毕敬地原原本本地唱了“你二人不必呵呵笑,有辈古人听根苗,昔日太公曾垂钓,张良进履在圯桥。”“什么桥?”这一问,谭先生也有点儿含糊了,“在圯(ji)桥。”“错在此字也,此字怎么写?”谭先生有文化呀,他说:“我记得好像是一个土字旁,右边是一个自己的己。”“错!你写的这个字念圮(pi),就是破了的意思,断垣残壁为。这个字应该是圯(yi)桥,土字旁一个辰龙巳蛇的巳。自己的己是大敞口;已经的已是半开口;辰龙蛇的是全封口。第一这个字你念错了,这个字念圯(yi),圯乃桥也。第二你的四声错了你唱的是去声,在圯(ji)桥,应该与之切,阳平也。念圯(yi),圯桥。此桥在今江苏省下邳南,有这个地方而且有这个故事。传说,秦朝末年,黄太公在桥上坐着,张良从这儿路过,一看地上有只鞋。他一想这鞋应该是老头儿的,张良就把鞋捡起来递给老头儿,给他穿上。老头儿一点头,张良转身走了。刚走没几步,老头儿一甩,鞋又甩掉了。张良不知道怎么回事,又过去把鞋捡起来交给老头儿,蹲在地上给老头儿把鞋穿好。头儿拍了他的肩膀一下,意思就是谢谢你。张良又转身走了,快走到桥下老头儿又一踢这鞋,张良一看怎么回事,又去把鞋捡起来,跪在那儿粑鞋给老头儿穿好。老头儿说:'好,你停下,你是一个好孩子。’老头儿从包袱里拿出来几本书,写的是兵法。'今天把兵法的书送给你。你是一个虔诚的人,是一个好人,拿着我的这些书,扶保刘邦争夺天下去吧!’这是传说中的一个故事。老头儿给谭先生讲完这个故事之后,打开包袱,拿出《康熙字典》中夹好的纸条给他看,说道:“此字读yi,与之切,圯桥,圯乃桥也。我怕今后非一字之错,因为学你者众,恐谬种流传,所以我是必须给你指出。”谭先生一听,再一看有证据在这儿,《康熙字典》没错呀,躬身下拜,“俗话云,一字为师也,今天您真乃一字为师者也,谢谢!”为这个我还写了一篇短文章,我觉得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到一代大艺术家、伶界大王谭鑫培先生躬身学习、静心学习的虔诚态度,他的艺业能不大进吗?当然这是一个小事情,事情虽小,足见谭鑫培先生胸怀之广大。我感到现在有些年轻人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够,通过这个例子我们要向谭先生学习。

二、谭鑫培之后新流派分支

谭鑫培创立谭派以后,京剧老生行中效仿谭腔谭韵已经蔚然成风。在学谭的内、外行里,可以看到两类不同的群体,一类是举手投足、亦步亦趋、照本宣科,虽有某些取舍,但基本上还是还原了谭鑫培的风貌,世称“旧谭派”。谭鑫培的儿子谭小培基本上就是继承了其父亲的衣钵。另外一类人,他们学谭但是反对固步自封、一成不变,世称这些人为“新谭派”,而新谭派的代表人物就是余叔岩。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