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我们一般人的印象就是唐僧是个有道高僧,因为他不但从小吃斋念佛,而且是十世修行的好人,性格温和,总是对于任何人都有不忍,而孙悟空是个大魔头,因为它不但出身本来就是妖怪,而且顽劣成性,一言不合就大开杀戒。那么,唐三藏应该比孙悟空悟性高很多了?其实,事实未必如我们所想。很多人之所以会这么认为,还是受86版《西游记》影响太深了。 87版《西游记》中的唐僧 一、唐僧容易受女色诱惑。要论取经之心,唐僧也未比孙悟空坚定多少。美色当前,他也未能全然不动。且看他和蝎子精在琵琶洞中干的好事:
要不是孙悟空及时阻止,恐怕唐三藏早已忍不住破了真阳。即便与妖怪周旋,也不应当散言碎语斗到半夜,与一个女妖怪,有必要聊那么久吗?不怕聊着聊着上当么?怪不得孙悟空都看不下去了。 唐三藏与蝎子精 如果说这些不算什么明证的话,那下面的例子一定可以证明。 二、唐僧取经之心不坚定,遇事就畏葸不前。西游记里第八十一回,唐僧到了镇海禅林寺之后病了,觉得自己不久于人世了。于是写了一封信给唐王:
看见没有,唐三藏一开始就是因为轻慢佛法被贬下界来的。而且虽然经历了十世修行,但是仍然取经之心不坚定,略略有点儿小病,就想着撂挑子。而且因为取经时间太久,他常常心念长安,动不动愁眉泪眼,哭哭啼啼,我想他若早知道取经路上这么多艰险,取经时间旷日持久,该是后悔当初的一时冲动了吧? 唐三藏 三、在取经途中,孙悟空经常为唐僧说法。你以为师父是得道高僧,学识渊博,会在取经途中为这些凶顽之徒讲经说法?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西游记》里第八十五回,当唐僧师徒四人一行行经一处高山时,唐僧看到“山峰挺立,暴云飞出”,疑心山上有些凶气,便“渐觉惊惶,满身麻木,深思不安”。这个时候,孙悟空提醒他:“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唐僧说没忘,悟空就告诫他,还有四句颂语呢,叫做“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唐僧说:“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悟空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那唐僧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 其实这段话也说出了修行的本质,那就是修心。儒道佛三家都强调“修心”,虽然最终指向不同——儒家强调成圣,道家想要成仙,佛家则欲成佛,但毋庸置疑,他们都认为“心”是一切的根本。 每个人的心头都住着一个魔,如唐僧在看到山势险峻时,便会不自觉地惶恐不安起来。说到底,魔在何处?为什么他在听到悟空的劝诫之后,就能够“心神顿爽,万率皆休”? 这几句话真的那么神奇吗?其实不是。神奇的不是这几句话,是悟了的人。 《西游记》里面,唐僧是有悟性的人,悟空也是有悟性的人。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在听到这几句话后,瞬间明白了其中的真义。 唐僧明白,那魔不是别的,是自己的心。 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四、孙悟空早已参透了佛祖的计划,而唐僧从始至终不知。故而,当师徒四人即将到达灵山的时候,寇员外因为赠送唐僧金银等物而漏财被强盗打死,寇妻恼恨因送唐僧惹出这场灾祸,便陷害唐僧师徒,向铜台府刺史诬告他们是强盗。师徒四人因此被下狱。孙悟空明知道唐僧会受苦,可是对他来说轻而易举就能将师傅救出来的事情,他当时却不肯去做。因为他知道唐僧灾厄未满。直到第二天早上,他才施展法术让寇员外还魂,同时也还了师徒四人一个公道。 寇员外 当接引佛祖扮作船夫来接引他们渡过凌云仙渡的时候,唐僧还在怪怨孙悟空把他推到了水里。
真是愚痴到家了,可以说是徒弟几个一路上推着师傅走到了灵山。 孙悟空为什么会有悟性,或者为什么悟性比唐僧高呢?其实,在菩提祖师那里学道的时候,孙悟空的悟性就有了苗头。 孙悟空与菩提祖师 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
这才引来菩提祖师对他的好奇,而他又顺利参透了菩提盘中之谜,从而学得一身本事。 如此,相比一开始就身为佛祖弟子而因怠慢佛法被贬下界的唐三藏,孙悟空不是高了好几个level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