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新毅:认识是如何可能的——从唯识古学的无相说到有相说(转载)

 timtxu 2021-08-29
傅新毅:认识是如何可能的——从唯识古学的无相说到有相说(转载)X
(本文为南京大学傅新毅教授在某佛学院的讲座,由学生根据录音整理)
我想和大家先探讨一个问题,对佛教来说,特别是对印度的佛教来说,可能有这样一个思路——认识是如何可能的。
如果从西方哲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西方哲学经历过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被称为认识论的转向,基本上是从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论证开始的。也就是康德所提出的“认识是否可能,如果可能它是如何可能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康德写了一本很著名的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认识是否可能”这个问题对当时的西欧来说实际上已经得到解决了,因为自然科学飞速发展,认识是可能的。因此康德要解决的是第二个问题——认识是如何可能的,为什么要有认识。也就是随着自然科学飞速发展,我们为什么可以认识自然,也就是对认识本身做出批判性的反思。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来说,也许这个问题并不新奇,那么在印度的佛教里,我想也潜伏着这样一个思路,就是从经验的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认识是否可能,它是如何可能的。
第一个问题,认识是否可能。在早期佛教,在《阿含经》中,有一个很著名的说法“十四无记”。有人对佛陀提出一个问题,世界是常还是无常的,是有边际还是无边际,对此佛陀都不作回答,即“十四无记”。那么是否有些问题连佛陀都不可能回答的,对“十四无记”如何来理解?这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佛陀是不是全知全能的,比如有人问佛陀会不会用电 脑,我想了一下,这个问题可能要从两个方面来区分:
第一点,全知和全能不是同一个概念。严格说来,佛陀全知应该是不能否认的,他应该知道会有电脑的,但他不是全能的。西方基督教认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创造了世界,特别在后来经过希伯莱传统的改造后,因为在希腊传统中柏拉图说的“创造”,神需要借助一定的材料来创造世界,神就像一个工匠,要借助一些木材创造出桌子。希伯来的传统认为如果上帝制造世界还需要材料的话,说明它是有依赖的,就不是全能的,所以他们认为上帝是从虚无中创造世界,因为不依赖于任何材料所以他是全能的。
那我想佛陀一定不是全能的,因为我们的世界不是佛陀创造的,因为佛陀在经典中明确的说“十二因缘”不是佛造的,也不是其他人所做,所以在原始佛典《阿含经》中,特别讲到“十二因缘”,是有佛无佛,习性常住,法住法界,无论有佛出世还是无佛出世,十二因缘的必然性都是存在的。
原始佛教特别强调两个概念的区分:缘起和缘生法的分别。“缘起”是因和果之间的必然关联,比如有了无明下一个结果就一定是行,而不是思,在因和果之间有必然的关联性,就是“缘起”。这样一种必然关联性,既不是佛陀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而是不管有佛出世无佛出世都是永远存在的。“缘起”是因和果之间的必然性,所以在这样的意义上来说,我们的世界也不是佛陀创造的,因此佛陀不是全能的。但我觉得佛陀至少是全知的,是“正遍知”。按南传佛教的说法,把佛陀“全知”也否定掉,佛陀只是知道如何断除烦恼,但不知道如何了知世界的每一个细节。我觉得这种说法很难在经典当中找到依据。
佛陀和阿罗汉有什么区别呢?佛陀不仅断除了染污无知,而且断除了不染污无知。“染污无知”按照《阿毗达摩》的说法,显然是一些烦恼,在断除烦恼上,佛陀和阿罗汉显然是共同的,但是佛陀超越于阿罗汉的地方在于“不染污无知”。比如说阿罗汉可能对具体某一种盐的性质名称不了解,而一个凡夫却可能是知道的。所以在“不染污无知”上,是没办法区分阿罗汉和凡夫的,而佛陀也断除了“不染污无知”,对世界的一切细节都能够了知。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我支持佛陀是全知但不是全能的。
那佛陀为什么会有“十四无记”,对这十四个问题不作回答。我想在《大智度论》中有所回答,有一个解释比较合理,因为这样的提问方式本身就是不对的,比如“任何世界是有边际还是无边际,是有常还是无常的”,还有“灵魂和身体是统一还是不统一的”,“从一个牛角里能够挤出几升牛乳”,这样的提问方式本身就有问题。比如“灵魂和身体是统一还是不统一”,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承认了“灵魂”的存在。佛陀对一些错误的提问是不作回答的。
这就是我想讨论的第一点,佛陀对一切事情是全知的。
第二点,从部派佛教的发展来看,我们认识世界是如何可能的,是否因为有外部世界存在作为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据。从说一切有部,到经量部,到瑜伽大乘唯识、都涉及到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瑜伽大乘唯识首先否认了外境的存在,但是否认外境存在并不是佛教中一以贯之的做法,至少在部派里,甚至在《中观》里,都没有否认外境。因此在探讨认识世界可能性时,无论说一切有部,到经量部,首先都是从认识的外境作为根据。
按我的理解,向大家介绍一些,说一切有部,到经量部,一直到瑜伽大乘中,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首先说一切有部,严格说来首先认可外境的学说,它提出“识必缘有境”,也就是任何认识的生起必有它的认识对象。在这个意义上提出一个结论“三世实有”,能认识过去,知道未来。过去和未来必然是实有的,否则我们就无法认识。“识必缘有境”成为论证“三世实有”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按照这样的思路有人可能会发问了,我们见到的很多东西并不是实在的,比如我们见到的“龟毛兔角”,这是佛教中经常用到的说法,表示一种虚妄的本质。按照“识必缘有境”的思路,既然你能认识到它,那不就是存在的么?更根本的虚妄来自我们对自我的执着,你认识到那个常住不变的自我,不也是实在的么?但对此,按照说一切有部的说法,我们所认识到的对象是实际的,但实际上你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龟毛和兔角,而是,你在有一个时间看到的是兔子,在另外的时间看到一个角,因为你的认识发生了错误,把不同时间看到的兔子和角加以联合,而得出“兔角”的结论。是错误的连结造成了错误的认识。再比如我们的自我无非是通过五蕴,如果五蕴有错误的理解,就会产生错误的看待。所以有部说,对于这些虚妄的认识,并不是说那个认识对象是实在的,只能说这种认识发生了错误。所以对虚妄世界的认识,并不能否认“识必缘有境”这样一个基本原理。
由此看法,从中就会得到对整个认识过程的解释,按我们今天的说法来看,这个解释是倾向于唯物主义的。它首先认为外境是由实在的极微组成,“极微”是一种不可分割的物质单元,类似我们今天所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