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涅槃意趣具足 涅槃意趣表明,佛陀安立圣教是为了引导众生走上涅槃 之路,乃至最终实现无住涅槃。佛陀圣教区分了种种涅槃, 如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无住涅槃等,其中有根本与时位之分,也就是总别涅槃之分。无住涅槃是根本涅槃,是全体佛陀圣教的最终趣 求,而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是时位涅槃,无住涅槃也可是时位涅槃,三者都 是圣教各别乘直接所要达到的涅槃。以总别涅槃为意趣,显示出佛陀圣教的出 世间性。 一、世间的流转性 佛陀圣教的根本趣求是灭除世间性而实现出世间性,即涅槃性。在佛陀圣 教看来,世间性就是流转性,或者说,轮回性。世间性直接与涅槃性相违,但在世间也称自己有捏槃,也就是佛教典籍中所提到的“现世涅槃”论。“现世涅槃”论略可分为两类:一是当生受用说,一是升天受用说。 1、当生受用说 世间一些人主张,没有前生后世,只有当下这一生的存在,如果在这一生里 不去追求来世,不去思慕那些虚无缥渺的东西,只求感官受用的最大化,就是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就是实现了涅槃。这是建立在断灭论上的享乐主义,是当生受用说的第一种形态。 在现代西方出现了另外一类当生受用说,比如马斯洛建立在其需要层次论基础上的自我实现论就是一种代表。“自我实现”是人存在的一种状态,在这种 状态中人的价值似乎能得到全面实现,而且常能伴随着“巅峰体验”或者说“高 峰体验”的出现。这也是一种当生受用说性质的现世涅槃论。 当生受用说建立在世间的受用上,或者是感官受用,或者是精神受用,所以称现世涅槃性。佛教用受用这个词,包括了精神上与感官上的快乐。感官上的 受用是追求感官刺激与享乐,即使在世间的价值系谱中,也属于低层次。而高 层次的受用,就是精神上的快乐,如人生价值上的实现,特别是知识上的快乐, 纯知识的快乐。如西方哲学中的纯思辨,就追求的是一种纯知识之乐,而不追 求外在的庸俗价值,没有稻粱谋的考量,完全是一种纯求知的快乐。这其中的 知识,当然是指世间知识。 不过,不论是在与世间真理或知识相应的认知层面上,以及在人生共许的价值层面上,还是在感官享乐的感受层面上所建立的现世涅槃,不可能是真正 的涅槃,即使有快乐,也只是暂时的,不能永恒停留,最终归结为一种价值上的美化,实际上还属于流转性,本质是世间苦性。这在阿含佛教中就通过对流转 性与苦的分析有过殊胜的阐明,这里不赘述。 2、升天受用说 世间涅槃论的第二种形态是天国受用说。这种学说承许上升天国是人生最高的生存目标,那里是福乐的终极受用处所。在印度外道大多承许多道轮 回,有前生、现世和后世,主张人的价值的最大实现是升天,进人天国。西方的有神宗教比如基督教没有前生、今世、后世之说,但是它也认为人的现世存在并 非最高存在,最高存在是在信奉上帝的前提下在死后通过最后审判复活,上升 天堂。当然如果不信奉上帝者,就会在最后审判的时候被判人地狱,永受苦罚。 天堂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在那里可以获得永恒的福乐,而这个福乐是世间人永 远得不到的。天国和世俗的存在是两个层次,信仰构成了二者间的桥梁。当 然,还有“选民”概念,类似种姓似的选民概念。只有选民才能真正发起信仰,最终必定要上升天国。天国的受用,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就是一种拼着要下地狱 的风险也要去反对的福乐。为什么?因为那是跪着的福乐。即使我们上了天 堂,还是上帝的仆人,所有受乐都为上帝所恩赐。确实,作为创造者、惩罚者与拯救者的上帝本来就只是一个信仰的对象,并非真实的存在,还要让我们以他 的名义跪着生存与受乐,委实难以接受。 升天受用说骨子里是以恒常论为基础的。上帝是常,而天国受用者也是常。只不过后者的这种常比较怪异,因为人是上帝所造,有起始,但到天国还能 获得永恒的常。试想,常的东西还能被创造吗?这在印度似的思维里是不可思 议的。佛教就认为有生一定有灭,不可能有生的还能是常,常必定是恒常,无始 时来都是如此,绝无发生之起始。所以,升天不可能永恒享受福乐,应该如佛教 所说的那样,还会堕落,而受用世间之苦。所谓上帝、天堂实际只是轮回中的天道的存在而已。简而言之,升天受用说不能成立,没有这样的现世涅槃存在。 二、 作为时位涅槃的无余依涅槃 对世间性以及出世间性即涅槃的看法,可略分为两种,即小乘与大乘视角。 本小节谈前者。按照小乘,世间的一切都是负面存在,对其的灭除或者远离就 是出世间性,由此实现的涅槃,称无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是寂静性,即灭,而 灭尽世间的存在。从性质上看,世间是染污性,自染污又染污他。从存在上看, 世间是流转,是苦。从发生上看,是烦恼引起造业为因,而引生世间存在。世间 整体的这种负面性,是本质性的,虽然人们可以用诗意的语言描述它的“美”,用 哲学的语言描述它的“道理性”,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它的“规律性”,但这些都是 惑(烦恼)、业、苦的反映,属于虚假显现。世间本质上的这种苦性可从三个方面 略知。一是苦苦,即世间大多本来就苦,而苦还多相似相续;二是乐苦,即世间 一些东西看起来是乐,但停不住,就转变为了苦,所谓坏苦;三是行苦,即世间的 流转性,所谓无常性,能对人产生逼迫性,才是苦的本质,称行苦。其中行就是 无常即变化的意思。苦苦、乐苦都建立在行苦上。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小乘佛教认为世间的趣求都要灭除,这样实现的圣果 就是无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作为小乘的时位浬槃,是在有余依涅槃的基础上 实现的。众生证得阿罗汉,即获得有余依捏槃。有余依涅槃还有作为微苦所依 的五蘊身存在,将这个五蕴身灭去,所谓灰身灭智,就达到了无余依涅槃,实现 离苦趋寂。无余依涅槃作为流转灭性或者说世间灭性,追求的是寂灭,或者说, 寂静,从显现性看,就永远离开世间,再也不在世间显现。当然,这只是小乘解 脱道本位意趣的诉求,换言之,此时位涅槃还不是最终涅槃。因此,所谓“永远”,只是一个相对长的时间而已,相当于在世间获得了一个“长假”,今后回小 向大,还要来世间度化众生。 三、 作为时位涅槃的无住涅槃 大乘既要实现出世性,又要普度众生,所以它既不会住于世间,也不会住于小乘的无余依涅槃。因此,其所趣求的涅槃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涅槃,而是于生死(世间)、(无余依)浬槃(有时亦称出世间)都无住的涅槃。与这种意趣相 应的涅槃就是无住涅槃。这是大乘的时位涅槃。 在无住涅槃看来,生死和涅槃都是相待的:凡夫执着有生死,才会针对地讲 有无余依涅槃,但如果就此要住于(无余依)涅槃,那就成为了新的执著,也不 行,所以要不住于涅槃而似生死显现,以方便度化众生。而且,就本性而言,世 间与涅槃的显现都是不可得的,所以也是无住的。总之,不仅生死与涅槃由不 可得而不能住,而且由出世性与普度众生性相融贯也不能住。 无住涅槃特别关注两类众生:一是住于生死的凡夫,二是住于(无余依)涅 槃的小圣。其中,小圣就是灭除惑业苦,而远离三界,所谓一走干净。无住涅槃 相应于大悲与大智,而不舍与普度。由大悲心,不会置生死凡夫与涅槃小圣而 不顾,不舍不弃,会回来予以度化;由大智才能够度化他们而不生起执着,不受 世间杂染沾染,这样就既不住于生死,也不住于浬槃,但又似生死显现与似涅槃显现,而以种种方便善巧度化一切众生。佛陀度化众生是一种示现,也就是似世间显现,否则众生不会现见,不会生信。具体是以变化身(化身)度化凡夫,以他受用身度化因位圣者。 不住生死,不住浬槃,也就是不住世间,不住出世间,也叫出世间性。这种 出世间性最为殊胜与究竟,即似在世间又不住于世间,离世间性又似世间显现。 现代新儒家谈内在超越,其实儒家作为世间学,不可能真正有超越,其所谓内在超越,只是一种文字游戏,或者一种境界乌托邦。大乘佛教的无住涅槃是真正 以觉悟实现了内在超越,外在则是超越而示现,因为似住而不住,不住而似住。 无住涅槃性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说明,一般用四德相,即常、乐、我、净显示, 如《大般浬槃经》所说,但还应该加一个觉,而成五德相,即常、乐、我、净、觉。 “常”就是恒常性,灭除世间的无常所显。如从真如实性上说是不变的恒常,从 佛当体上说是无漏的五蕴,相似相续之常。 “乐”就是妙乐,无上的妙法乐,当然 超越世间受用的一切乐,相续而无断绝。 “我”不是凡夫执着的“我”,是指自在性,就是解脱了一切杂染的存在状态,不受世间的杂染关联所缚,所以称大我、真我。 “净”就是清净性,又称无漏性,而凡夫是杂染性,也就是有漏性。灭除凡 夫杂染性而显现圣者的清净性,是果位特征之一。这其中,染净有点像价值判 定,但是可以通过实践修行获得即亲证到,是真实的存在性质,不是世间建立的 主观价值判定,所以称染净观,而不称价值观。 “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佛陀果 位即具此觉性。因为佛陀是众生最终圆满证悟真实法界而成就的。这五相是 本位佛即作为自受用身之佛的本位德相。 按照解脱道,灭除一切惑业苦,就进入无余依涅槃,不论阿罗汉、独觉,还是 佛陀都是如此。但寂灭是否意味一切皆无?在解脱道没有直接回答,而按照 “十四无记”,是悬置起来了。不过从大乘思想看,即使实现无余依涅槃后,也 非什么都不存在。实际上,染污灭尽后,小乘圣者之体应处于自在的状态,只是暂不在三界显现而已;而杂染灭尽后,大乘佛体处于极自在状态,具有常乐我净 觉五德。一般谈佛本位就可用这五德相。 如果没有大悲,佛陀就会住在这样一种本位不出来,就不是无住涅槃,而是 有住涅槃了。但大乘佛果作为自度度他功德所成,必然具有大悲相,而且所有 德性都要与此相相应,这样实现的捏槃必然是无住涅槃。由此,佛陀就具备了 度他德相,首先是大悲相,其次是大智相,相应才会有化身和他受用身的建立。 其中,由大悲,佛陀不可能唯住在本位,必然会度化众生,而由大智,佛陀能够最善巧地度化众生。 总之,佛不仅有本位德相,即常乐我净觉五德相,而且有度他德相,即大智 大悲二德相。由本位德相与度他德相,就可完整显示无住涅槃的基本特质。 四、作为根本涅槃的无住涅槃与一摄多果足性 从总略看,佛陀圣教的根本意趣是实现无住涅槃,即无住涅槃是佛陀圣教 所趣的根本涅槃。从具体看,大小乘的本位都是针对时位善根而安立的,因而 其所实现的涅槃是时位涅槃,即无余依涅槃(摄有余依涅槃)与无住涅槃。在其 中,大乘时位涅槃正好实现了一乘的根本涅槃,也就是无住涅槃,因而大乘涅槃 意趣与一乘涅槃意趣是直接相一致的。 在根本与时位的总别涅槃统一于佛陀圣教的意义上,根本与时位涅槃意趣 构成了佛陀圣教的捏槃意趣结构,显示出其具有“一摄多果足性”。具体而言, 根本涅槃作为圣教趣求的终果是一;时位涅槃作为时位果是多。圣教通过时位 果而最终实现终果,即多果最终要归向一果,以一摄多,所以称一摄多果。由一 摄多果,而具足一切涅槃果,就称一摄多果足性。 |
|
来自: 太阳当空照917 > 《E完整佛教思想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