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蜈蚣

 植物游记樊蓉 2021-08-30
写在前面

既上次的蟑螂后,

家里蜈蚣也出现了,

和小伙伴说起,

可能动物也有灵,

知道我不怕他们,

他们可能把你那里当避难所了。

长期以来,

我国蜈蚣药材的供应,

基本依赖野生资源。

近年来由于蜈蚣产区,

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

使环境不断恶化,

野生蜈蚣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加上传统的人工捕捉的人力成本也不断上升,

蜈蚣价格也不断上涨。

蜈蚣的分类

蜈蚣属节肢动物门,气管亚门,多足纲,蜈蚣目,大蜈蚣科。

目前,全世界蜈蚣目已经记述了3个科32个属620种动物,

中国有蜈蚣目种类3科5属30种(亚种),其中最常见的为少棘蜈蚣。

蜈蚣的习性

蜈蚣喜群居,胆小易惊,栖息于阴暗潮湿环境,如石块间、墙角或草堆等处。

蜈蚣为变温动物,有冬眠习性,每年立冬前后冬眠,翌年惊蛰后出洞觅食。

蜈蚣属杂食性动物,具有饥饿时相互残食的习性。

畏光怕渍水,昼伏夜出,一般在晴天无风或微风夜晚活动活跃,每天20-23时是蜈蚣活动高峰。

气温在25℃以上比较活跃,20℃左右活动一般,15℃-10℃活动量少,10℃以下活动更少,甚至不活动。

夏季天气闷热气温高是蜈蚣生长活动的高峰期,尤其是雷阵雨后活动更为活跃。

蜈蚣的繁殖

蜈蚣雌雄异体,异体受精、卵生,有孵卵和育子的习性。繁殖过程包括交配、产卵、孵化等过程。

野生状态下雌蜈蚣4龄后性成熟,每年5-7月产卵(地域不同稍有不同),每年产卵一次,每次产卵20-60枚不等。

母蜈蚣产卵后将卵团抱于怀中孵化,孵化过程中受惊扰易吞食所产的卵,一段时间后重新产卵。

蜈蚣卵的孵化期一般在21-24天,幼体孵出后数天后离开母体独立生活。

人工养殖条件下,幼虫至少生长2年才能达到药用标准。

野生状态下正常生长下的少棘蜈蚣,一龄时体长为5cm,二龄7cm,三龄9cm,四龄11cm,五龄12cm,六龄13cm。

蜈蚣的现代研究
01
功效

长期以来,蜈蚣主要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半身不遂,破伤风症,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

也是季德胜蛇药片、散风活络丸、琥珀保婴丹、拔毒膏、黑虎散、痹冲剂等多种中成药的重要原料。

近年研究表明,蜈蚣对治疗食道癌、胃癌、鼻腔癌、脑癌、皮肤疤痕癌具有一定疗效。

蜈蚣虽然药用价值价高,但有毒,有研究表明蜈蚣冻干粉有缩短果蝇寿命的作用。

02
养殖困境

目前蜈蚣养殖很多养殖单位养殖密度过大,蜈蚣残食时有发生,蜈蚣生存环境差,蜈蚣抗病能力下降,易感染传染性疾病。

目前,绿僵菌病、消化道炎症、蜈蚣咽喉部溃疡病、粉螨病以及寄生线虫病等疾病对蜈蚣养殖业已经造成了很大威胁。

如蜈蚣的粉螨病,粉螨寄生后,一方面由于它们吸食蜈蚣体液,消耗蜈蚣大量的营养物质使蜈蚣消瘦、衰竭而死亡。

另一方面,粉螨还产生毒素刺激蜈蚣,使其无法进行正常的摄食饮水等生命活动。

由于粉螨咬破了蜈蚣的皮层,使蜈蚣容易被病原菌感染而继发传染病,尚无很好的药物可以防治,能杀死粉螨的药物,往往对蜈蚣也有害。

古籍中的蜈蚣
01黑头赤足

《证类本草》:

今赤足者,多出京口、长山、高丽山、茅山,

亦甚有於腐烂积草处得之,勿令伤,暴干之。

黄足者甚多而不堪用

人多火炙令赤以当之,非真也”。

《本草求真》载:“(蜈蚣)赤足黑头者佳,火煨用”。

《中国药学大辞典》载:“(蜈蚣)黑头赤足者良”

云南中南部分布一种“黑头赤足”蜈蚣,

并为当地蜈蚣药的地方习用品,

根据该种蜈蚣的分类学特征,

由张崇洲与云南中医学院迟程定名为墨江蜈蚣S. mojiangica ZhangetChi。

02
古籍中的巨大蜈蚣

《南越志》云:“南方晋安有山,出蜈蚣,大者长丈余,能啖牛,俚人然炬遂得,以皮鞔鼓,肉曝为脯,美于牛肉。”

《酉阳杂俎》云:“绥定县蜈蚣,大者能以气吸蛇及蜥蜴,相去三四尺,骨肉自消。”

《遐观赋》云:“南方蜈蚣大者长百步,头如车箱,肉白如瓠,越人争买为羹炙。”

《铁围山丛谈》云:“峤南蜈蚣大者二三尺,螫人至死。”

结尾

文献认为以上记载是对蜈蚣的夸张描述,

可能是民间流传的有关蜈蚣的轶闻趣事。

但我觉得,就算是现在,

也有很多动植物在悄悄的灭绝,

他们曾经存在过,也有可能。

在临沧的时候,有农户给我说,

以前田里面小溪沟有一种蚂蟥,

把他掐成两半,都能存活,

现在打药打的,

连这种生命力很强的动物都没有了。

地球又不单是人类的,

为了自己的利益,

赶尽杀绝,着实可恨。

思考,毒品具有成瘾性,

农药以及超高产量的不能留种的种子,

是否对农民也有诱惑和成瘾性?

蜈蚣的毒可杀人也可救人,

就这样的动物,也有对手粉螨。

一物降一物,我们搞没了这些我们斗得过的,

他们压住的,可能是我们人类斗不过的生物。

超链接:西游记的蜈蚣精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本公众号所有图片,除标注来源图片外,均由作者原创,不得擅自盗取,如有图片需求,可与作者联系购买。

参考文献

[1] 陈金印,李伟平,蒋福升,丁志山.我国蜈蚣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25(01):82-85.

[2] 王克勤,陈厚祥,方红,叶卯祥,朱耀璋,方虹. 药用蜈蚣源流考[J]. 时珍国药研究,1997(05):4-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