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爸”与“娘妳”——莆仙方言中父母叫法初探

 旷达致远 2021-08-30

□陈锦

传统上,莆仙人不以“爸”“爹”称呼父亲,而且口语中也没有子女呼父通用的能体现父子(女)关系的名号。子女们呼父都是仿用家庭中其他年长成员对其父亲的称呼。如果父亲是长子,年纪大一些的子女通常随姑、叔呼父“阿大”或“阿兄”等,而年纪较小子女又有可能随堂兄、姐呼父为“阿伯”;如果是仲子或季子的子女,则习惯随堂兄、堂姐的叫法,呼父为“阿叔”“大叔”或“阿排”(老二)、“尾叔”等;而简单的家庭,子女们则可能随母亲平日的叫法,直呼父名……

莆仙方言对“父亲”的表达也是纷繁多样,如“伊老子”“阿老子”“拥老子”及“伊鲁”等。其中,“伊老子”应属本源。“伊”就是“他”,“伊老子”就是“他的老子”,但在实际运用中,并不体现“伊”的定语作用,同“老子”;“阿老子”是“伊老子”的稍许演变,通常在同一地区运用;“拥老子”的运用见于下路的园庄和枫亭,其与“伊老子”只是“拥”“伊”之别。“拥”为表音字,为第三人称复数(他们),但也不体现定语作用;“伊鲁”运用于仙游的兴泰及莆田的部分地区,其原词也是“伊老子”,“鲁”是“老子”的合音字。

莆仙方言也不以“娘”和“妈”呼母,但有专门的呼母名号,只是纷繁复杂,各行其道。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类:其一是演变于基本叫法“阿母”。主要体现为“u”韵母和鼻音韵母,实际叫法如“a(阴平)wu(阴平)”(读如汉语“啊呜”)和“a(阴平)yim(阴平)”等;其二是体现呼母的口语音“ē”。主要演变出“ā ē”、“ē阿”(“阿”为单字名称后缀)和“āo ā(阴平)”(读如汉语“奥啊”)等;其三是与婴幼儿吃奶有关的亲昵语。如“阿奶”“奶奶”“阿滴”等……

方言表达“母亲”的叫法特征是体现子女呼母之“ē”音,较通用的有“伊ē”和“阿ē”两种叫法。

其实,莆仙方言有关于父母的通用规范叫法,并且古已有之。这就是——“老爸”和“娘妳”。

方言“老爸”的含义与现代称谓“老爸”完全相同。但前者是运用历史悠久的方言称谓,后者则是在以“爸”呼父的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昵称,它们只是方言与汉语在现代的偶然趋同;前者是连读变音词组,“爸”读作入二声(音同方言“冒”),连读变音后常方言“楼下”混读;后者不连读,“爸”读作“bā”(阴平声)……

唐顾况有《哀囝诗》《囝別郎罢》等与“囝”和“郎罢”有关的诗作。其“郎罢”即闽语谓“父”,实即闽语“老爸”的表音;其“囝”即闽语谓“子”(含子女),实即闽语“子”的表音。莆仙方言即属古闽语,因而上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仿佛认为“郎罢”和“囝”就是针对莆仙方言的表音,于是顾况诗作的诙谐与风趣便跃然纸上。

“娘妳”是与“老爸”相对应的母亲称谓,也是连读变音词组,“娘”作平读,音同汉语“牛”;“妳”在古文作“嬭”,《博雅》释义:“母也。楚人呼母曰'嬭’”。方言读作“nie(上)”(对应《广韵》“奴礼切”),变音后词组读如方言“娘底”之连读。

尽管“老爸”与“娘妳”是渊源古老的方言词汇,但在实际应用中,这两个词汇大多数用于呼唤已亡故的父母(如哭丧、祭祀等),而作为普通的父母称谓则常涉咒詈之嫌……因而为日常口语所慎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