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永武:在融会贯通中又通又专

 新用户5331MFnj 2021-08-30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人才开发,为此,就必须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注重在多种学科的交叉渗透中实现视域融合与思域融通,在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方面达到通才与专才的和谐统一。

一、视域融合与思域融通

就老师而言,应该树立新的大教育观和大人才观;就学生而言,应该树立全新的大学习观和大人才观。大学习观要求学生要尽可能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大人才观为每个人的成才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大教育观则要求教师注重教育的通识性,以促进学生文化结构的协调发展。

对此,有的教师可能感到不理解,总认为自己是讲授某某课程的,怎么可能产生通识效果?其实,这种观点仍然是陈旧的思维模式在作怪。讲授文学课的教师,在讲授中就可以从文学内容向外辐射,沟通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如文学和哲学、文学和宗教、文学和政治、文学和心理、文学和教育、文学和社会、文学和语言,甚至文学和逻辑,等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教师如果在讲授中能把文学和这些相关学科的联系沟通起来,那么,就会引导学生形成触类旁通的思维结构,收到举一反三的理想效果。

在学科分类中,许多传统学科之间经过沟通,就会形成崭新的交叉学科。还有大量的综合性学科,则更需要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只有在多种学科的交叉渗透中实现视域融合与思域融通,才能更好地促进通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也才有助于形成纵深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我们还应该看到,在素质教育中,学生必须具备多种学科相互融合的文化结构,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素质教育的第一个层次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做人;而为了学会做人,就必须彻底克服重理轻文的思想,要学习文科的内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爱情观,个人要有丰富的人文素养才行。至于生涯设计、立志成才,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包括宪法、刑法等),这都属于文科的内容,却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了解和熟悉的,因此亚里士多德把政治学术看作“是一切学术中最重要的学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48页。)

素质教育的第二个层次是培养各种基本能力。这一层次需要学生把文科和理科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因为各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两大主题中,人们需要一切知识,也需要各种各样的技能。

素质教育的第三个层次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现代社会,由于很多生产劳动已经由过去的劳力密集型逐步转化为新的知识密集型生产,所以,更需要综合性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在创新中最有后劲的是在综合中求创新。日本战后的发展成功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其与综合中求创新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为了培养创新能力,我们更需要进一步促进文理之间的协调与平衡,以保障学生构造和谐的文化结构。

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教师决不能拘泥于自己所教的课程,而是要有开放的视野,尽量鼓励和引导学生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努力优化学生的文化结构,以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教育的主体,但同时还是学生的认识对象、模仿对象和审美对象。多少年来,教师长期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承担着“蜡烛”的神圣使命,敬业精神足以令人肃然起敬。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教师们主观上希望能够用“蜡烛”照亮学生前进的航程,客观上却因为“蜡烛”的光亮有限,难以照亮众多学生成长的复杂纷纭之路。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中,要想培养复合型人才,要想培养学生在综合中求创新的能力,就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否则,素质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

教师无疑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重要的榜样,是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而事实上,“任何一个人,如果他不喜欢他的教师的话,就不可能从他受到真正的教育”。(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5页)可见,如果教师的素质高,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好影响,在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中陶冶了灵魂和情操;如果教师的素质不高,学生也会从中受到消极的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在综合中求创新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的协调发展,教师应该带头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具备如下知识和能力结构:

第一,熟悉人才开发的基本规律,掌握人才开发的原则和常用技法,进而在实际的人才开发中掌握人才开发的特殊规律。

第二,教师本身应该是复合型人才,在具有通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基础上,具有比较高深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因此“知其所以然者能教授他人,不知其所以然者不能执教”(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页)。

第三,教师应该具备非常突出的人际交往能力,善于与学生进行课堂内外的积极互动,促进教学相长,能够与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知识、思想和情感的沟通。

第四,教师应该具备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设计的能力,有因材施教的本领。在这方面,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一生的重要引路人,为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专业发展等进行具体和科学的策划和引导。

第五,教师应该具有宽广的胸怀和较高的情商,不仅能够容纳学生不同的意见,而且还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要悦纳所有的学生,即使心境不佳时,也应该以高度的理性和责任感,能够善于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第六,教师应该自觉使用普通话,具有比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目前,我国在海内外已经建设了近百所孔子学院,大约有3000万外国人在学汉语。我们的教师如果不能使用普通话教学,这不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而且还与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交流合作不相适应。即使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普通话也要比使用方言效果好得多。

第七,教师应该具备奉献精神和为国育才的使命感。教师职业是一项非常特殊而又重要的职业,担负着人才开发的伟大重任,其工作量的大小也是无法简单按照机械劳动来进行计算的,正是如此,人们才常说教师的工作是个良心活;也正是如此,教师才特别应该具有奉献精神,应该具有为国育才的使命感。

第八,教师应该拥有良好的美学素养,在提高教学质量和闲暇生活质量的同时,更好地与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欲没有止境,除了教育,别无节制的方法。”(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70页。)由此可见,教师作为施教者,应该体现出自身的崇高性和神圣性,才能够更好地教书育人。从全社会而言,要从人才开发的战略角度出发,充分理解提高教师施教能力的重要性。实践已经表明,只有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高雪

好 书 推 荐

简  介

       薛永武《中西文论与美学研究》一书凝聚了作者二十多年的心血与智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

       作者以视域融合与思域融通的方法,对中国文论、西方文论和美学进行了融通性的研究。第一部分包括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影响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主体性原因,比较全面系统研究了先秦音乐理论对《乐记》的影响、《庄子》《乐论》《吕氏春秋》与《乐记》的比较、《乐记》天人相谐的和合精神、《乐记》对乐的生命本体论阐释。第二部分研究了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郎吉弩斯、狄德罗、康德和黑格尔的文艺思想。第三部分研究审美价值与主体性等重要的美学理论,对人才美学、审美与人才开发、审美经济和海洋美学等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