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锤接连不断,这个是你最不该忽视的

 网罗灯下黑 2021-08-31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就是从上周五那天开始,网上实在发生了太多事。

隔壁娱乐圈在闹地震,网信办一项饭圈整治通知,卡住资本造星的咽喉的同时,更画上了一条红线,应声倒下的明星榜单成了这场地震的「祭品」。

昨天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的《未成年人防沉迷通知》,那边还在减负,这边先断了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路,这下培养孩子的重任再次交接给了父母。

「日新月异」这个词放在过去这段时间并不为过,监管绕着互联网这条明线,开始了它的一步一落地的整治。

当然,接连不断的重锤之间,重要程度虽不分高下,但对我们的影响还是有远近之分的,其中有一条网信办的通知,我想我们应该多注意一下。

应该有人猜到了吧,就是那个《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后面接着的 30 条管理规定,如果大家有时间,建议通读一下。

原因说过了,瓜再多那也是网上的事,和咱们的相关度不够,而这个《征求意见稿》真的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算法推荐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好坏皆有,优点自然是能让应用更「懂」我们,收集起信息来也会更加便利。

至于坏处那就有名多了,从看菜下碟的差异性定价算法杀熟,到算法接单的劳动剥削,再到内容分发导致的信息茧房、情绪对立,算法推荐就是其背后的帮凶。

所以无论你是内容创作者,还是来吃瓜的,亦或行业相关人员,咱们读一下《征求意见稿》,看看国家态度如何,知道为谁喜,为谁愁,总是没错的。

今天我们从已经快要被用烂的「信息茧房」这个词入手,去聊聊国家为什么要整治算法推荐。

1

说实话,「信息茧房」这个词虽然诞生的早,但这几年间出现的频率是越来越高。

就算你没吃过「信息茧房」的猪肉,总是见过它导致的后果:

互联网上的各个角落里,二元对立越来越多、情绪戾气越来越重,反而曾经的「正常」变的难得一见。

过去的上网冲浪,不是没有对线,我就在网上和别人因为观点不同而对线过,大家有理有据的对线,目的更多的为了说服对方。

可现在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大家的对线成了小团体的扣帽、站边、对喷。

而围绕的事情也不保熟,我们的想法观点往往会因为事件的反转、洗地、小作文征讨变得愈发善变。

这都怎么了,互联网何时变成了负面情绪的根据地?

如果真要深入讨论这个问题,把责任抛给信息过载的互联网现状固然没错,但底层的帮凶一定是纵容作恶的推荐算法。

我给大家盘一盘这个逻辑。

现在很多平台的推荐算法机制用的是信息流漏斗算法,内容创作者上传内容后,会先投放到一个小小的流量池(几百用户或者更多)里看看效果。

然后再根据我们平常的打开、点赞、评论、转发、完播、停留时长来提高这份内容的权重,进而投放到更大的流量池。

而被贴上标签的用户,会在池子里面对各种各样相近的内容和观点,看似获取的信息更垂直了,但不经意间就搭起了「茧房」的框架。

至于权重如何具体评判各个平台有不同的标准,但算法的目的很明确啊,就是为了让创作者和用户上头。

2

如何让人上头?

充满诱惑的多巴胺、起伏的情绪变化、不同群体的对立都是财富密码,内容创作者为了流量竭尽全力的向着财富密码努力。

要不然当年不会有咪蒙的爆款文章大行其道,微博不会有那么多打着名号卖狗肉的大 V。

反观用户,哪怕你是个游客,只是准备来逛逛没准备下场,可在越来越封闭的网络环境下,被「推荐」的是不断重复的声音,更不要说这个重复的过程中,还存在这主观判断、情绪附加、夸大扭曲。

一旦我们被动接收了这些消息,那就极有可能掉入「信息茧房」的怀抱。

茧房是什么地方,那是顺着你心意搭建起来的避风港,为了所谓的用户黏度,算法会把茧房做到愈发逼仄,容不下别的声音。

可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又是通透的,意见相左的人总会碰面。

不同「茧房」出来的人围绕这一个事件讨论,不理解的情绪被瞬间放大,更不要说还有煽风点火的人作梗,平台的纵容,一场全网大对线就这么发生了。

可真实世界哪里是只容得下一种声音,长久以往下,大家越来越暴躁,越来越累,粪坑可能不负盛名。

3

弄清了这个逻辑,我们再来看推荐算法,用户牺牲隐私的出让,换来自己的避风港,是不是听着还有点等价交换、契约精神的味道。

可要知道,你交易的对象是唯数据论、唯流量论的魔鬼。

我们总说技术无罪,有罪的是技术背后的人,这点我承认。

但不能否认的是,技术在创造之初是内含价值观的,就拿这个推荐算法来说,以流量表现来作为评判是否给予正反馈的依据,以标签化的形式来建立用户画像,以让人上瘾作为最终目的。

你要说这个技术设计之初是出于好意,我是相信的,但我不信它在发展中没有趋向性。

回归今天这个《征求意见稿》,国家这么做,就是从立法的层面给了我们一个可以单方面与魔鬼解约的权力。

可是,到时候又有多少人会主动解除这份不平等的契约呢。

你愿意再回到那个没有算法推荐,只剩下时间线性展示、随机推荐,亦或社交推荐的场景吗?

就像烟盒上的「吸烟有害健康」,怕不又是个磨人的小妖精。

只是啊,哪怕还留着算法推荐,只要你愿意跳出避风港,瞅瞅那真实的世界,我想我们互联网环境也会变得不那么一样。

说到底,能帮自己的,唯有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