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顿三大人性定律

 饮罢风轻扬 2021-09-01

【写在前面的话】

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正文】

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

先举个栗子。每天早上,我都去楼下取鲜奶。有一天早上,我想顺便倒下垃圾,就带着一袋垃圾下楼了。出了楼门,我直接走到路对面的垃圾桶那,将垃圾袋扔进去。接着,我回到楼道了,还和清扫卫生的物业人员打了招呼。回到家,我脱了鞋,坐到椅子上,突然发现什么地方不对劲。是的,我忘了取鲜奶了。而且,这件事情已经发生好几次了。

我们都有美好的愿望,可是走着走着,便忘了初衷,迷失了方向,甚至到了最后,我们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这是第一定律对我们的提醒,要时时关注自己的状态,警惕那些可以左右我们行为的外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对于孩子,他们在出生后,便有自己的运动状态。这是他们自有的力量。

而我们却不太信任这种力量,或是希望助力一把。于是,便有了一个方向上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快,甚至失速;也有的力,觉得是动力,其实是阻力,于是越来越慢,甚至停下来,倒退。

没有外力是不现实的。对于外力而言,先观察其自身的运作状态,再施加合适的力,既不是压力,也不是阻力,是成长的助力。

牛顿第一定律还说了什么了吗?对,状态的改变!这是自身与外力的角逐。有时,我们以为的影响却不一定真正影响到孩子;有时,孩子需要我们在给力的时候推他们一把。

。。。

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孩子的成长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力。除了自身的初始状态,家庭是最初给他们力的人,其次是学校、社会。父母的力如果足够大,孩子便会在一条路上妥妥地走下去;即使再遇到其他的力,最终也会被抵消。

但也许突然某一天,有一个很大的力,会改变这个方向,走向不同的境遇。这个通常是发生了对于孩子来说影响巨大的事件,或是某一个人对他们说了一句特别的话,让他们记忆深刻,并洗心革面,这通常是榜样的力量。

那质量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呢。质量通常不会轻易、立即发生改变,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是一种根植于孩子内心的信念。如果他们的信念不发生改变,甚至强化,便会弱化外力的影响。

再讲个栗子。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我想对于三到七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有深远的影响,甚至可能是一生的。

孩子们在可能长达几个月,也许没有这么久,都只能待在家中。出门要带口罩,远离人群,不能和小朋友们玩,不能去幼儿园,不能去游乐场,不能和父母旅行,不能去亲戚家。家长还要和他们解释发生了什么;即使这样,因为长期和家长在家中,孩子总会经常听到各种信息,又增加了多少人,又死了多少了,附近有没有疫情,发生了很多让人失望和无奈的事情。孩子们甚至可以观察到大人们的各种情绪状态,很多并不太好。

孩子们是天真的,也是敏感的。他们会把他们无法理解的焦虑深深埋藏起来,直到有一天,被触发。他们可能会成长为忧虑的一代,对于他们来说,对于未来来说,可能有帮助,也可能有无限的可能。

质量不是一成不变的,信念也是如此。加速度可以好,可以不好,改变信念,改变可能。

。。。

我们一直在独行,直到遇到一个人。恩恩怨怨,难舍难分。我们越用力,便越感到受伤,对方何尝不是。

我们从来不以为我们的力有问题,我们也一直被这股力量指引,前进。直到有一天,我们被同样的力道挡了回去。可我们仍不自知,持续加力,持续受伤。人生仿佛停滞不前,所有的努力都被吸引,被消耗。

如果我们自己有觉察,便会主动卸下我们的力,那么与对方的僵持也会同时消失。

放下了,也就放松了。

。。。

牛津三大定律是揭开许多传统物理现象的钥匙;放在社会人类上,同样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朴素的启示。

【写在后面的话】

至少找了一个借口,却发现已经半个多月没有连续更了。

如果把写作看出是一个匀速的运动,一个无关的外力便可以中止。这是借口的力量,也是重新审视习惯究竟是什么,是否可以坚持的一个窗口。

有时,只有真正的根植于我们内心的兴趣才可以抵消外力,真正让我们坚持下去。习惯只不过是一个状态而已。

【题外话】

分享棉棉在不到巴掌大的纸片上画的一幅画。

“这是两棵桔子树,有树干、树枝和果实,一棵远,一棵近。桔子树上方是太阳,下边是池塘。旁边有三座小山,山边是飞鸟。左边两个小点一个是绿色按钮,一个是红色按钮。右边灰色的是云,红色的是桃心。一个对勾,一个错叉。”

信息量好大啊。

两棵桔子树

一END一

一第一百零四篇原创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