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与笔记

 饮罢风轻扬 2021-09-01

『写在前面的话』

当我们阅读一本书时(前提是我们真的去阅读,无论纸质的,还是电子书),我们在做什么?

消遣,获知,还是试图去影响我们本身。不同的阅读目的,会有不同的阅读方式。但无论是哪种,我们都发生了变化,我们因为读完一本书发生了改变,这个改变或大或小,或立刻呈现或留给未来。

当我们阅读小说时,我们不仅仅感叹作者的文笔或是叙事方式,我们有时也会设身处地去想一想,到底发生了什么,和现实的我们有关联吗?

当我们阅读知识类或是技术类的书籍时,我们也未尝不想既掌握,又用上,何乐而不为。

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完就是看完了。即使再好看的一本书,也很难再有兴致去看第二遍。

如果把任何一本书都当成武功秘籍,那么武功便没有了高下之分,难的是下苦功夫,练真功夫。

我们也喜欢做笔记(这里说的不是工作日志),那些书中的金句、精华都渴望尽可能的记下来,这样的笔记本群不就构成了一个宝库。

先不说我们以后会不会经常翻阅我们做过的笔记,当然有可能在短期内翻过一次,接着,在某一年某一天,整理时发现尘封的笔记,再读一遍,感叹一遍;更不用说我们能不能坚持把笔记记下去。于是,大多数笔记和我们当年背过的单词表一样,把ABC开头的背完一遍,也就没有了D,那些笔记本也是前面松松垮垮,后面的大半本,每一页仍亲密无间,密不透风。

该怎么阅读,要不要笔记?

『正文』

活在当下是一切症结的妙方。

而我们更纠结于纠结于孩子的明天。

比如,孩子现在玩得这么欢,上了幼儿园还适应吗?现在不爱做作业,那么上了小学是不是也会这样?现在还不学识字,不加数学思维的猛料,将来会不会跟不上课啊?

我们把孩子现在的某个行为和将来的某个阶段挂上了钩,让彼此之间有了因果关系。接着,我们根据孩子目前的行为,推理出将来的糟糕后果。我们再从将来的糟糕后果中,进一步体味着何为压力,何为焦虑,何为担忧。

一切都看似合理,环环相扣,步步惊心。可这是真的吗?

我们假设了孩子消极的未来,来使其与孩子现在的行为保持一致,进而符合我们的心理预期。这是我们对孩子的想象,还是我们通过这样的假象,来呼应我们现在的某种心态。

直接说,我们是否把某种内心的诉求投射到了孩子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

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我们到底想要弥补什么?

其实,我们可以正向推导。我们现在做的,到底差不差?

直到今天,我们为了孩子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我们照顾他们,教育他们,我们四处咨询,无论朋友还是专家,我们加了许许多多的公众号,逐篇阅读,我们也看了书,甚至上了课,如果我们自己还有做不到的地方,我们还有大量的绘本帮助我们和孩子沟通,各种玩具供他们选择。

再也没有比当代的父母更执着、更认真、更愿意付出、学习、改变的了。不仅仅上面所说的一切,我们更愿意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更愿意蹲下来,听听他们的声音,更愿意尊重他们的意愿,他们的选择。

我们可能是更像父母的一代父母,可为什么我们的焦虑却有增无减呢?

我们也看到了曾经许许多多的担忧都没有出现,曾经我们以为是问题的问题却在一段时间后而悄悄不见,我们也看到了惊喜远远大于糟糕,这些未尝不是一种借鉴。

未来会来,但我们和孩子一样,在成长,去面对。将来一定会有新的情况,但我们也会实时调整,迎难而上。

因此,相对于未来,现在更重要。而陪伴便是现在最重要的事情。

那么阅读和笔记呢?

如果我们不能达到《如何阅读一本书》那样的程度,至少我们还拥有此时此刻。

我们阅读时,也便是思考时。无论哪一类书,我们都可以读到会意,也可以读一读,停一停。读完不是目的,读的过程中,把自己放进去会更有意义。

那笔记呢?笔记的绝妙之处就在于记笔记的那一刻。边记边想,知道自己记完便可能很少有机会再看,那便会尤为珍惜记录的时刻。

『写在后面的话』

阅读、笔记、育儿,都是天赐的福祉。这福祉的要义就是陪伴。

『题外话』

上周,棉棉在家里完成了一个巨幅。

她在一面墙的黑板上画了一个整幅的《深海》。由于是在走廊,我很难拍下全部,只好后期拼接了。

下面是一些局部。

一条鱼。

一条条条鱼。

龙虾。

海草。

潜水艇。

海面上的船。

还有许多其他的情节和细节。。。

— END —

*** 第一百四十三篇原创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