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升降散 汇总篇】

 昊晟堂 2021-09-02

升降散是清·杨所著《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中之名方,由白僵蚕、蝉蜕、广姜黄、川大黄四味药物组成。


方中僵蚕胜风除湿,清热解郁,散逆浊结滞之痰邪,杨氏认为本药“能辟一切怫郁之邪气”,故以为君;蝉蜕祛风胜湿、涤热解毒而为臣药;


姜黄祛邪伐恶、行气散郁,是为佐药;大黄苦寒通下,推陈逐腐,祛瘀泻热,用以为使;并取黄酒为引,蜂蜜为导,全方合力,共奏清热解毒,行气散郁,升清降浊之功。


设制本方,是为治疗温疫而设。杨氏指出,治疗温病“若用辛温解表,是为抱薪投火,轻者必重,重者必死,惟用辛凉苦寒,如升降、双解之剂,以开导其里热,里热除而表证自解。”


本方清解郁热,升清降浊,燮理气机,临床用治急性热病屡奏奇功,且在本方基础上灵活化裁,共成治温15方,对临床治疗热病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故被后世所推崇。


近年来临床报道,目前使用本方治疗发热、精神分裂症、哮喘、喉痹、风疹等均取得满意疗效。正如杨氏所云,本方可“救大证、怪证、坏证、危证。”



01
图片

 治疗外感高热

(田淑霄、李士懋医案)



马X,男,3岁。因玩耍汗出受风寒,当夜恶寒发热头痛,曾服清热解毒液、板蓝根冲剂、肌注青霉素等。至5天后仍高热达40.3℃,阵汗出,脉沉而躁数,舌红,此乃外邪入里化热,热郁于里不外达,法当清透郁热。


处方:僵蚕8克,蝉蜕3克,姜黄4克,川军2克,豆豉9克,焦山栀6克,连翘15克,薄荷5克


2剂,6小时服一煎。共服3次,即遍身持续微微汗出,翌晨热清病除。


【按语】


本患得病之初,因感受风寒而发,故有恶塞、发热、头痛等症,此属太阳伤寒表实之证,当以麻黄汤、桂枝汤等方辛温解表,方中肯綮,前医反以清热解毒液、板蓝根冲剂等清热解毒之品治之,病在表而治其里,非但表寒不解,反致邪陷于里,郁而化热。


里热内郁,不得宣透,故见壮热不退、汗出不畅(阵汗出)、脉沉躁数、舌红。因本病关键在于热郁于里,不得外达,治宜清热宣透,乃以升降散合栀子豉汤,连翘轻清宣透、解郁清热,故药后遍身汗出,热清病除。



02
图片

治疗失眠

(田淑霄、李士懋医案)



孙X,女,58岁。心烦甚,恶与人言,每晚服4片安定,只能睡2~4小时,头痛,健忘,已半载有余。脉沉而躁数、寸脉盛,舌红,唇黯红。


此郁热扰心,心神不宁,法当宣泄心经郁热。


处方:僵蚕9克,蝉蜕4克,姜黄5克,川军3克,豆豉10克,焦山栀8克,连翘10克,生甘草6克


6剂后已可不服安定睡5~6小时,心烦大减。上方去川军,加柏子仁15克,麦冬9克,丹参15克。8剂,症除,脉已不躁数,嘱服天王补心丹善后。随访一载余,睡眠正常。


【按语】


孙某失眠而兼心烦,恶与人语、舌红、脉沉躁数,当属心火内盛,热扰心神,又兼头痛,是为心火上扰清空所致;年届耄耋,阴血本亏,是以健忘。


证属心火内郁,“火郁发之”,治应清心泻火,宣透郁热,乃以升降散合栀子豉汤、连翘治之,俾心火祛、郁热透,而心神自安。


然患者终究年届六旬,心血已亏,故在心火祛后,复用天王补心丹养心安神,培养元神。



03
图片

治疗精神分裂症

(李鸿琦医案)



刘XX,男,18岁,学生, 1988年6月3日初诊。


患者性格内向,平素少言。1年前因父母经常吵架,致心情不悦,常有发呆不语,睡惊少寐,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其父母未解其意,反而严加责训,更使其情郁不乐,睡眠更差,每晚只睡二三小时,烦躁异常。


近3月来渐发言多语乱,举止慌张,自命不凡,目空一切。更发狂言,语无伦次,随即又战栗鼓颌,怕闻人声。频呼口渴,数饮不解。


经院神经内科诊为“精神分裂症-妄想型”。


诊见蓬头垢面,衣着不整,口出秽浊之气,腹硬满,按之呼痛;双腿挛曲,不能曲伸,小便黄赤,大便数日不解。舌质红绛,苔黄褐燥,脉未详(患者不配合)。


证为郁火内发,痰火扰心。治宜升泄郁火,涤痰开窍,佐以凉血。


方用杨氏升降散合三黄石膏汤,重其制:僵蚕15克,蝉蜕12克,片姜黄3克,大黄35克,生石膏100克,芒硝20克(烊化),薄荷18克,盐黄柏15克,黄连10克,生栀子12克,生地30克,桃仁20克,磁石30克


水煎2次,共取500毫升,分2次服,每6小时1次,日2剂。次日大便六七次,先硬后溏,奇臭,狂言战栗稍止,双腿屈伸自如。第3天晚睡8小时许。


6月7日复诊:语言多,但可制止。幻听仍明显,心悸心慌时发,喜歌喜呼,舌质红绛,苔黄燥较前薄,脉弦数有力。


仍遵上法,改鲜生地100克,水煎日1剂。


6月23日四诊:先后共服上方18剂,谵语、幻听、幻觉再未发,少有心烦,睡不实。继与僵蚕150克,蝉蜕120克,片姜黄35克,大黄200克,桃仁120克,胆星100克,共硏极细末,每服6克,日2次,调治2月痊愈。


【按语】


本案患者妄言乱语、烦扰不宁,当属中医狂证。就其病机而言,《证治要诀·癫狂》云“癫狂由七情所郁,遂生痰涎,迷塞心窍”。


本患由于七情失遂,郁而化火,炼液为痰,痰火相合,蒙蔽心窍,故成斯证。


治宜解郁泻火,涤痰开窍,方以升降散升达郁火,清泻里热为主,复配三黄石膏汤、芒硝、磁石、桃仁以增泻火清熱之力,镇心安神之功,俾郁热宣泄、痰蠲火清,狂乱自安。



04
图片

治疗三叉神经痛

(田淑霄、李士懋医案)



史X,女,65岁。


右侧头及面颊灼痛难忍三载,西医诊为三叉神经痛,予普鲁卡因封闭,开始封闭1次,尚能缓解半月,以后缓解时间逐渐缩短,直至每次封闭只能缓解二、三小时,脉沉数。


此乃肝经郁火上灼,宜清泄肝经郁火。


处方:僵蚕10克,蝉蜕5克,姜黄7克,川军3克,龙胆草6克,山栀9克,桑叶9克,丹皮10克,茺蔚子9克。共服6剂而痛止,随访3年未发。


【按语】


三叉神经痛以半侧面部反复发作、阵发性剧痛为特征的一种病症,它既是常见病之又为难治疾病,从病机而言,历来多以风、火、痰、瘀、虚论治,就其病位而言,多责阳明、厥阴二经。


本案医者从肝经郁火论治,投升降散合胆草、栀子、桑叶、丹皮、茺蔚子透达郁热,泻肝活血,俾令热透血活,气机调畅而疼痛乃止。



05
图片

治疗顽固性风疹

(朱鸿全医案)



赵XX,男,28岁。


患风疹数月,瘙痒难忍,大便两日未行,舌苔薄黄,脉象浮数有力。


拟“升降散”加味治之:蝉蜕10克,炙僵蚕10克,片姜黄6克,熟大黄5克,山楂肉10克,茯苓皮10克,炒白芍10克,连翘10克,银花藤10克,绿豆衣10克


服3剂后,风疹渐消,瘙痒大减,大便已通,续服前方3剂而诸症悉平。


【按语】


风疹之为病,初病在表,故多以汗法治之,然病逾数月,乃入于里,每多兼挟。


本案患者除见风疹瘙痒之外,又添大便秘结,舌苔薄黄,脉象浮数有力等症,显系风热外羁,实热内结,故以升降散加味,外散在表之风热,内泻结实之热毒,使外邪得散,内热得清,则风疹渐消而诸症悉平。



06
图片

治疗痫证

(刘必成医案)



张XX,12岁,1981年4月12日诊。


患儿5年前曾患昏迷、抽搐等症,经治疗而愈,但以后每年一月左右则复发,发作时骤然昏倒,神志不清,抽搐吐涎,甚则二便失禁,少顷复醍如常人,查舌红苔白腻,脉弦滑。


证属木郁化火,肝风挟痰,风痰郁火上逆而蒙扰心神,治当涤痰熄风,开窍定痫,调其升降之机。


拟升降散加味:蝉蜕15克,僵蚕15克,姜黄6克,生大黄30克,煅青礞石20克,姜制半夏15克,生菖蒲15克,生熟丑牛各20克,共研细末。


面粉1市斤,与前药末和匀,每天清晨取25克烤焦饼,空腹服下,3剂为1疗程。


服1疗程后,发作间隔时间延长,诸证悉减,嘱其再将此方服2个疗程,证情基本得到控制,后再以参苓白术散调理,随访2年未再复发。


【按语】


本案患儿证属痰火内郁,上蒙心窍而致,治宜清热涤痰,熄风开窍,故以升降散加味治之。


方中姜蚕、蝉衣熄风止痉;大黄泻火清热,礞石、姜半夏、石菖蒲、生熟丑牛涤琰开窍,共奏清热逐痰、开窍定痫之功。痫证止后,缘其羁病日久,正气必伤,故以参苓白术散健脾除湿,以绝生痰之源,乃使痫证遂告痊愈。


附1:

赵绍琴教授善用此方,通过多年临床验证,本方对人体具有多方面的双向调节作用。



1
图片

升压与降压



高血压与低血压是西医两种相反的病理状态,但赵老诊治时,不为其病名束缚,而是辨证求因,凡因肝经郁热、气机阻滞所致之血压偏高或偏低,皆可用升降散加减治疗。


 案一 


李某,男,36岁,1992年5月7日初诊。


自述血压偏低已近2年,现头目眩晕,神疲乏力,心烦急躁,夜寐梦多,心慌气短,饮食无味,大便偏干,舌红苔厚且干,脉沉细滑数,BP:75/52mmHg(10/7kPa)。


证属湿热郁滞,气机不畅。治以芳香宣化,疏调气机。


方药:蝉衣、片姜黄、川楝子各6克,僵蚕、藿香、佩兰、大腹皮、槟榔、焦三仙、水红花子各10克,大黄1克


嘱其停服一切营养补品,饮食清淡,每天散步2小时,服药7剂后,诸症减而大便偏稀,BP:97/67mmHg( 13/9kPa),原方加荆芥炭10克,防风6克,灶心土(先煎)30克。


以此方加减服用20余剂后,精神爽,纳食香,血压维持在97~120/67~75mmHg(13~16/9~10)kPa,而告病愈。


 案二 


韩某,男,39岁,1992年8月14日初诊。


患高血压病已半年,一直服用复方降压片、心痛定等,血压仍180~195/112~127mmHg(24~26/15~17kPa)。证见头痛目眩,心烦急躁,失眠梦多,大便干结,舌红苔白,脉弦滑且数。


证属肝经郁热,气机阻滞。治以清泻肝经郁热,调畅气机。


方药:蝉衣、片姜黄、白芷、防风各6克,僵蚕、苦丁茶、晚蚕砂、炒槐花各10克,大黄2克


服药7剂后,BP:135/97mmHg(18/13kPa),余症减轻,停用西药,原方加川楝子6克,服药7剂,血压正常。


又以前方加减每周3剂,连服3周以巩固疗效。于1993年2月12日复诊,血压稳定在120/82mmHg(16/11kPa),未再升高。



2
图片

止泻与通便



泻泄与便秘为相反的两种临床表现。


赵老认为,其表现相反,然其脾胃升降失司则一,临证皆可用升降散加减治之。泻泄者去大黄加灶心土、陈皮、白芍等,便秘者加瓜蒌、枳壳、大腹皮、莱菔子等。


 案三 


牛某,女,50岁,1992年6月26日初诊。


患者晨起即泻已年余,曾用四神丸、黄连素、参苓白术散等药治疗均无效。并伴有中脘堵闷,两胁胀痛,心烦急躁,夜寐梦多,舌红苔白厚膩,脉弦滑且数。


证属肝经郁热,木郁克土。治以疏调木土,以泻肝热。


方药:蝉衣、片姜黄、防风、白蔻仁各6克,僵蚕、荆芥炭、陈皮、白芍、猪苓各10克,冬瓜皮、灶心土(先煎)各30克


服药7剂后晨泻止,大便成形,中脘堵闷见舒,仍心烦梦多,再以上方去冬瓜皮、猪苓加川楝子6克,调服1周,以巩固疗效。


 案四 


陆某,女,26岁,1992年6月30日初诊。


患者自1992年元月初产后,大便一直3~7日一行,经常服用麻仁丸、润肠丸等。


就诊时,体形肥胖,头目眩晕,心烦急躁,脘腹胀满,纳食不佳,下肢轻度浮肿,大便近2周未行,舌红苔白腻,脉濡滑且数。


证属湿热积滞于胃肠,升降失常。治以疏调气机升降,除湿清热通便。


方药:蝉衣、片姜黄、枳壳、防风各6克,僵蚕、大腹皮、槟榔、焦三仙各10克,瓜蒌30克,大黄2克


嘱其忌食肥甘厚腻。服药7剂后,大便日行2次偏稀,余症皆减。原方改大黄1克,去瓜蒌加莱菔子10克,隔日1剂,连服3周,诸症皆愈,体重减轻。



3
图片

醒神与安眠



赵老通过多年临床探索,认为嗜睡与失眠虽症状截然相反,且病因亦各异,但究其病机,多与气机不畅有关,因而临证以调畅气机之升降散加减治之,常可获桴鼓之效。


若嗜睡者加藿香、佩兰、苏叶等芳香宣郁化湿之品,不寐者加竹茹、柴胡、川楝子泻肝清热安眠之属。


 案五 


吕某,男,45岁,1992年7月13日初诊。


自述春节期间酒后嗜睡,现每日昏昏欲睡,时有低热,反应迟钝,面色暗浊,大便不畅,舌红苔白,脉濡数。


证属湿阻热郁,气机不畅。治以芳香宣化,宣展气机。


方药:蝉衣、片姜黄、炒山栀、前胡、苏叶各6克,僵蚕、淡豆豉、藿香、佩兰、大腹皮、槟榔各10克,大黄1克


服药7剂后,嗜睡减轻,发热未作,再以上方去藿香、前胡加防风6克、白蔻仁4克,服药20余剂,嗜睡愈,精神爽,饮食二便如常。


 案六 


佟某,男,46岁,1992年7月6日初诊。


患失眠症20余年,每晚需服安眠药方能入睡。现面色发青,头晕目眩,心烦急躁,夜寐梦多,纳食不香,舌红苔白且干,脉弦滑且数。


证属肝胆郁热,气机阻滞,热扰心神。治以泄肝热,调气机以求寐安。


方药:蝉衣、片姜黄、柴胡、黄芩、川楝子、枳壳、竹茹各6克,僵蚕、焦三仙、水红花子各10克,大黄1克


服药3剂失眠好转,服10剂后,不服安眠药亦能入睡。又以原方加减调治30余剂,睡眠基本正常。



4
图片

兴阳与抑阳



一般认为阳痿为肾阳虚衰,阳强为阴虚阳亢。


而赵老则认为因肝经郁热而致阳强者并不少见,因湿热郁滞而致阳痿者更为多见。二者均以郁为主,因此均可以升降散加减治之。


阳痿偏湿郁较重者可加荆芥、防风等,偏热郁重者可加柴胡、黄芩、生地榆等清热之品;阳强属肝经郁热者可加炒山栀、龙胆草、川楝子等泻肝清热之属。


 案七 


李某,男,42岁,1992年4月2日初诊。


患前列腺炎已10余年,近半年来阳事不举,尿中白浊。现体质肥胖,大便不畅,心烦失眠,夜寐梦多,舌红苔白厚腻,脉弦滑数。


证属湿热蕴郁,气机阻滞,升降失常。治以清化湿热,疏调气机,升清降浊。


方药:蝉衣、片姜黄、柴胡、黄芩、川楝子、荆芥、防风各6克,僵蚕、大腹皮、槟榔各10克,大黄1克


嘱其忌烟酒辛辣,肥甘厚腻,加强体育锻炼。服药7剂后,阳痿好转,仍心烦梦多。原方去荆芥加钩藤、川萆薢各10克,枳壳、竹茹各6克,服药2周,阳事复常,余症皆除。


 案八 


赵某,男,39岁,1992年元月9日初诊。


患者于4个月前因阳痿服用阳起石、巴戟天、附子等补肾强阳方药后,致阳强不倒,已服中药近百剂均无效。


现面红目赤,心烦急躁,整夜不能入眠,头晕乏力,会阴及睾丸作痛,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起刺,苔白且干,脉弦滑且数,皆为肝经郁热之象


治以清泻肝经郁热。


方药:蝉衣、片姜黄、柴胡、黄芩、川楝子、炒山栀各6克,僵蚕、茅根、芦根、青皮、陈皮、炒槐花各10克,龙胆草2克,大黄1克


服药3剂,阳强好转,能入睡,10剂后症状基本消失。


以上列举了4组互为对立的病证,均以升降散为基本方加减治疗。


究其机理,其症状表现虽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但析其病机则一,即以肝经郁滞、气机失调为主,故治以疏调气机法,以升降散加减而获效甚佳。


这充分体现了中医临床异病同治的特色,也说明了升降散具有多方面的双向调节作用。

附2:

升降散主表里三焦大热

升降散

《伤寒温疫条辨》


   【原 文】


图片 

温病亦杂气中之一也,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不可名状者,此方(升降散)主之。


白僵蚕(酒炒)二钱   全蝉蜕(去土)一钱   广姜黄(去皮)三分   川大黄(生)四钱


上为细末,合研匀。病轻者,分四次服,每服重一钱八分二厘五毫,用黄酒一盅,蜂蜜五钱,调匀冷服,中病即止;病重者,分三次服,每服重二钱四分三厘三毫,黄酒盅半,蜜七钱五分,调匀冷服;最重者,分二次服,每服重三钱六分五厘,黄酒二盅,蜜一两,调匀冷服。胎产亦不忌。炼蜜丸,名太极丸,服法同前,轻重分服,用蜜、酒调匀送下。


《伤寒温疫条辨·卷四·医方辨》

图片


【解 说】


本方为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而设,可见憎寒壮热,头痛目肿,咽喉肿痛,头目眩晕,胸膈胀满,心腹疼痛,呕哕吐食等症。


本方乃根据中医药学“升降浮沉”理论制方,构思巧妙,法度谨严。


方用僵蚕辛咸性平,轻浮而升,以清热解郁,息风止痉,化痰散结。用蝉衣味甘性寒,清肃透发,以清热发表,透达肺窍,驱毒外散。二者相伍,可升阳中之清阳,令邪气从外而发。


姜黄辛苦性温,其气散通,功专行气解郁,活血通络,祛邪避疫。大黄味苦大寒,性善通泄,功专攻积导滞,泻火解毒,活血化瘀。二者相配,可降阴中之浊阴,令邪气从下而泄。诸药相合,寒温同施,升降并用,升清降浊,畅达气机,以透泄三焦之郁滞、火热也。


本方临床运用十分广泛,诸凡温病、内外妇儿科疑难杂证属气机升降紊乱,邪气壅滞三焦者,皆可化裁使用。


【病例概况】

热毒发斑(系统性红斑狼疮) | 乔模医案


田某某,女,35岁,太原市住宅开发公司职工,1987年9月3日初诊。


患者1月前外出参加集体劳动,经烈日曝晒,归来后突然高热,四肢关节疼痛,面部起红斑,疲倦乏力,不思饮食。经化验检查:血沉50mm/小时,谷丙转氨酶150单位,尿中可见蛋白、管型,血中红斑狼疮细胞阳性。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曾服用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症状无明显好转。


就诊时患者身热未退(体温38.5℃),两颊有蝶形红斑,四肢关节疼痛,口干欲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


证属阳明郁热,内迫营血,治宜透热泻火,凉血止血。治用升降散加味。


白僵蚕10克,蝉蜕8克,银花10克,薄荷8克,姜黄8克,生大黄8克(后下),栀子10克,赤芍10克,生地炭15克,白茅根20克


3剂,水煎服。9月6日复诊,身热渐降,大便已行,余症仍在,乃以前方减大黄为5克,与它药同煎,继服1月。


10月8日3诊,体温已趋正常,舌红苔白,脉象细数。经化验检查肝功能恢复正常,血沉12m/小时,尿常规正常,强的松已减至每日10毫克,遂以前方去薄荷,加麦冬,配成丸药,连续服用。2年后恢复工作,病已痊愈。(中国医药学报1992;(2):41)


【按 语】


本例病由盛夏冒日劳作而起。夏日曝晒,毒热内侵,郁于阳明,则见身热便秘、口干欲饮、舌红苔黄;热毒壅滞,阻塞经络,又见四肢关节疼痛;阳明热盛,内迫营血,上溢于面,故尔患者两颊面现红斑。正如陆九芝所云:“斑为阳明热毒”,故治从阳明。


方选升降散加味。方中僵蚕、蝉蜕、银花、薄荷清热宣透;大黄、栀子泻热降火,直折火势;更佐生地炭、白茅根、赤芍养阴凉血,散瘀止血;复配姜黄理气解郁,调畅气机。诸药合方,辛凉苦寒并用,宣透清泻兼施,故使疾病渐愈,病情平稳。然此缠绵,难以速愈,故改服丸剂,久服数载,缓治其本,终获痊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