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明理学的来龙去脉(6)周敦颐的人生哲学

 零壹贰012 2021-09-02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构建了一套从太极,到阴阳五行的宇宙生成论。这种生成论既不同于《道德经》中的“三生万物”,又不同于《易传》中的“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业”。在这种全新的宇宙论体系下,周敦颐开始架构了一种新的人生哲学。

人是怎么来的?周敦颐一语带过。“二气交感,化生万物”,这里面省略了很多内容。在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五行,阴阳五行生万物这个过程中,“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强调“变化”的这个思想是从《周易》中来的。我们需要注意,《易传》是不讲五行的,但是在《太极图说》和《通书》中五行是很重要的。

宋明理学的来龙去脉(6)周敦颐的人生哲学

老子曾才《道德经》中指出:“域中四大,而人居其一”。周敦颐也特别强调人在万物之中的独特地位,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在杨立华讲授的“北宋三先生”中,胡瑗的《周易口义》曾论述:“天地以生成为心”。天地有造化之功,但是缺乏忧怀之念,而人当中最杰出的圣贤,不仅仅有生成之心,还有用忧万物之意。这个“忧”是人别于万物的特质。

《太极图说》接着讲到:“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有了人,便有了形和神的分化,内在的本质为万物所感,于是形成了善恶的分别,世间万物也由此而生。这里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讲述,儒家认为善恶都是由内而外的,而不是由外在环境所染的。

宋明理学的来龙去脉(6)周敦颐的人生哲学

既然善恶有了区分,那么儒家的社会功能性就显现出来了。如何处置善与恶的问题?周敦颐的回答是“圣人”,人本来是万物的灵秀,圣人更是灵秀中的灵秀。于是治理国家、制定规范、讨论人的社会价值,这些分属政治、伦理、哲学等方面的事情,全部都是由圣人来做的。这与《道德经》中“百姓皆曰我自然”是完全相反的主张。

周敦颐在《通书》中用了三个字来定义圣人,分别是:诚、神、几。“寂然不动,诚也。”这里说的不是形体上的一动不动,而是说圣人没有主动欲求的意思。“感而遂通者,神也”。这里的通,说的是智。有事物处罚我们,就会有所知识,这是神。“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诚无为,几善恶”。诚是没有主动的作为,有所作为而有没有显现,这个时候就到了“几”,就有了善恶之分。

宋明理学的来龙去脉(6)周敦颐的人生哲学

诚所对应的是寂然不动,神所对应的是触而感,几是介乎二者时间,动而未形。同时具备这个条件的人,就是周敦颐所说的圣人了。 圣人不能有本分之外的要求,一旦产生了这个念头,就没办法做到“至公”了。《通书》说:“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一个无私的人,就不会有私欲。之所以对圣人要求这么高,是因为圣人需要承担更重要的历史重任。在儒家的伦理中,要把天下交给圣人来管理。

周敦颐的人生哲学是围绕“圣人”来展开的,圣人追求的是要达到天地生成之心的境界,贤人追求的是要达到圣人的境界,士人追求的是要达到贤人的境界。在他看来,读书人的根本目的是要做圣人,而作圣人的根本目的是要治天下。虽然这是儒家的基本价值观,但周敦颐提出一种“圣人可学而至”的观念。孟子说:“五百年必有圣人出”,这是一种“时势造英雄”的观点,而周敦颐说:学会了一,就可以成为圣人,“一者,无欲也”。我们基本可以看出,程朱理学的很多内容,在周敦颐这里已经在做奠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