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刚到陕北苏区时经济情况一直很困难

 兰州家长 2021-09-03
李德晚年在《李德回忆录》中描述了刚到陕北苏区时经济情况一直很困难,虽然独立部队偶尓袭击一下与苏区交界的国民党统治区,但收获甚微。



年底还在延安以外、在相当有限的范围内进行贸易,但困难的情况几乎没有多大改变。


苏区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一直是强制性的征收(一种实物税收),大多是向富农、中农以及投机商和反革命分子征收,当是对这些概念的解释是很宽泛的。


随着与统一战线政策相关联的对内政治化路线的变化,自力更生原则越来越得到贯彻,而到1938年初,抗日战争开始后才得到充分发展。


经济困难带来的问题:怎么办?


一方面军是重新出征,去建立新苏区呢?还是扩大现存的根据地呢?在什么地方?去什么方向呢?基本上还是在川康边界没能得到解决的哪些问题。


这时,要从苏联求得物资和技术援助的思想又提上议事日程。


在一次政治局会议和军事委员会会议上,洛甫建议:经宁夏过内蒙向蒙古人民共和国推进。


他认为,这是与苏联取得联系的可行之路,这条路虽然在北部要经过草原和沙漠,但路程比较短,而且在那边只会遇到地方军,主要是马鸿宾的部队。

这个建议既末被采纳也末被否决,一些出席会议的人,虽然也主张向宁夏进军,但他们的目的只限于在宁夏、甘肃方向扩大陕北苏区,以便建立一个资源比较丰富的大根据地。


据我回忆,博古、周恩来、王稼祥和彭德怀都表示同意这个意见,我也表示赞成。


会上还附带谈到了新疆,但大致意思是,四方面军如有可能也可以向那里进军。


令人意外的是,毛主席没有表示什么意见,他只表示,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向富有的省份山西推进,然后从那里经过绥远与蒙古人民共和国取得联系。


他认为,这样一下子就可以解决两大任务:保证根据地物资供应和进行反对日本侵略者及其中国走狗的运动战,这一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点燃全面人民战争的火焰。


会议就此结束,没有作出任何决议。


有一天,我从博古那里得知,洛甫和毛主席曾认真考虑过,让一方面军向蒙古人民共和国进军。


毛主席却准备让红军作为抗日先锋队大张旗鼓地进行东征,因此,他没有派专人去莫斯科接洽。


直至后来,在东征以后,他才派邓发去了,但不是为了从莫斯科得到情报和指示(这些情报和指示他在此期间都已得到),而是为了商谈关于提供武器和其他物资的援助问题。


这是李德在1973年,他73岁时出版的《中国纪事(1932-1939)》(后改名《李德回忆录》)中,对上述事件的回顾,仅仅他个人回忆实录,不代表笔者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