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淇道人:“东莞”史考

 致真通玄 2021-09-03

如今,人们一提到“东莞”,首先想到的都是广东的东莞,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山东莒县的东莞。

这也不怪,谁叫此东莞不如彼东莞名气大呢!但溯源历史,山东的东莞要远远早于广东东莞一千年。自幼有历史考据癖的我,决心对此考证一番。

我们先说山东的东莞。

“东莞”作为地名,史料最早见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 卷第二十八 地理志第八上 琅琊郡》的记载,今天的莒县在当时为东莞县与城阳国的疆域,当时东莞县为徐州琅琊郡五十一县其中之一。在春秋时期,此地为鲁国与莒国国界边境,两国长期争战之地。因鲁国有两个郓邑,此地又位于鲁国东部,故时称“东郓”。另一郓邑在今山东省郓城县东,即鲁昭公所居之郓。当代史学家陈槃《不见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稿》对此考证为:“郓本是鲁、莒间附庸小国,鲁、莒所争,鲁得之则附庸于鲁,莒得之则附庸于莒。郓有东西二郓,东郓在今山东沂水县东北四十里;西郓在今郓城县东十六里。东西两郓,相去四百数十里。盖旧居西郓,东郓其迁地。”

在此时期史书对“东郓”的记载充满了战争,譬如孔子《春秋 襄公十二年》记载所云:“莒人伐我东鄙,围台。季孙宿帅师救台,遂入郓。”

后来,“东郓”才演变为“东莞”。据莒史专家张同旭同志考证为“郓”、“莞”两字古音相近转借而得名,又因此地盛产莞草,故名“东莞”。莞草又是什么呢?就是蒲草,一种可以编织草席,现在在莒县田间水塘常见的植物。这种草席在周代贵族中就已流行,比如《诗经·小雅·斯干》有云:“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时至今日莒县农村仍在使用这种蒲草席。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曹操为了巩固政权,分琅琊郡、齐郡而置东莞郡,东莞县属徐州东莞郡,由此又出现了东莞郡。魏晋、刘宋沿之。清代史学家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对此考证更为详细:“东莞郡。《魏志·臧霸传》,尹礼为东莞太守,东莞郡名始见于此,考其时为建安初年,盖魏武置城阳郡时,先后所置。其后,文帝、明帝、少帝时,胡质、张缉先后为太守。又《晋书·宗室传》,司马晃为东莞太守,在魏咸熙元年,则东莞未废可知,而《晋志》云:太康元年分琅邪置。《通鉴》胡《注》云:魏既分而复合琅邪,晋又分置,盖太始以后省,太康元年复置也。”

那么,东莞郡下属几个县呢?据史料记载,东莞郡自建置以来,各个时期有多有少,比如,房玄龄《晋书志第五 地理志下》云:“东莞郡太康中置。统县八,户一万。东莞故鲁郓邑,朱虚营陵尚父吕望所封,安丘故莒渠丘父封邑。”这是八个县的时候;刘宋时期,东莞郡只下辖莒、诸、东莞三县,郡治在莒。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史书比如《南史》、《梁书》中的《刘勰传》开篇第一句话也都是:“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也。”我们由此可以翻译为:

刘勰,字彦和,他是东莞郡莒县人。

山东的东莞又是如何湮灭的呢?随着历史的变迁,南北朝北齐文宣帝时期,废除了东莞郡,东莞县属南青州东安郡。唐朝初年,又废除了东莞县。从此,山东的东莞消失在二十五史之中。

虽然山东的东莞作为郡县名已湮灭,但它的政府所在地——今天的东莞镇,这个古老的名字却在历史的夹缝中幸运地存留了下来。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在山东的东莞地名湮灭的同时,广东的东莞地名正在肇兴。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百越瘴疠之地的岭南宝安县,因地处广州以东及盛产莞草,唐王朝宣布将宝安县正式更名东莞县。

广东的东莞县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现代,县名始终未更改。直至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成为了今天的“广东四小虎”之一。

掩卷喟然太息,山东的东莞从郡到县,再从县到镇,一步步范围缩小到镇;广东的东莞从百越瘴疠之地到县,再从县到市,成为“广东四小虎”之一。同是“东莞”,作为地名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