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熹的历史世界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1-09-04

中国古人对历史的重视程度,远远超出了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

这种重史的传统,由来已久,若推究其产生的原因,无非有二,一是教化的需求,二是借鉴的需求。

关于教化的需求,其要旨用曾子的话讲:“慎终而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第一》)

所谓借鉴的需求,其要旨是以古人的得失经验为镜子,识兴衰,察易变,以有验于今日。

这两种需求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旨,那就是历史记载必须真实。因为假如历史记载不真实,那么臧否人物就会失去标准,历史之镜也会变形为哈哈镜。

至于是教化重要,还是借鉴重要?对于具体的修史者而言,可能他们自己也说不清。但对朱熹这样的理学家而言,却非常明确:历史必须侧重于教化。

朱熹有这种观念,完全可以理解。

中国不是一个宗教社会,主流文化基本上不承认世间有超自然的神,对灵魂不灭论也持怀疑态度;因此,儒家教化世人,格局仅限于现世,从生到死而已,没法用天堂地狱之说追究人的长远责任。这样有限的工具,假如遇到为满足私欲而无所畏惧者,基本归于无效。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儒家圣人将人的生命一分为二,一是血肉的生命,二是声名的生命。

人的血肉生命非常短暂,一般不足百年;但声名的生命相对较长,可能他的血肉之躯化为腐土了,他的声名之生命还鲜活地存在。

例如某人去世,并不代表着他归于虚无。假如他是普通人,其声名之生命一般会通过他的子孙得以延续,即便没有子孙,也会在亲友乡邻之间延续一段时间;而倘若他是重要人物,那么他的声名之生命,不仅能在子孙、友邻之间延续;还能通过史书,延续到千百年后,实现不朽。

圣人为了让人重视声名之生命,特别在意人的葬礼、祭祀等身后事。并且确立了这样一个原则:让生前行善之人,享受哀荣;让生前作恶的人,遗臭万年。

现代诗人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表达的就是这种观念。他的意思是说,有些作恶的人,他虽然活着,但声名之生命已经腐烂变臭;有些为善之人,他虽然死了,但声名之生命则依然健康存在。

这也就可以理解,古代的士大夫为何特别在意谥号、追赠等身后的名誉。

孔子认为史籍是延续人声名之生命的最佳载体。他亲自动手,改造鲁国的史书《春秋》,在不伤害其真实性的基础上,微言大义,褒贬人物,赋予了其浓重的教化功能。所以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孔子之后,专业的史家作史,基本继承了这一传统;但因为他们不是圣人,自然达不到孔子的道德高度;而且对于他们,忠实的记录历史是第一职责,宣传教化是第二职责,所以他们只能喻教化于记言叙事之中;而非反之。

朱熹对后世的史家不突出教化,颇有微词。他说左丘明是个趋利避害之人,好恶不与圣人同,其《左传》所记,多与经书(《春秋》)异。他批评司马迁浅陋而不学,疏略而轻信,“也说仁义,也说诈力,也用权谋,也用功利,然其本意,却只在于权谋功利。孔子说,伯夷求仁得仁,又何怨?他一传中,首尾皆是怨辞,尽说坏了伯夷,”(《语类.卷一百二十二》)

他根据自己对《春秋》的研究,认为修史应遵守如下原则:

第一,辨正统。本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的原则,确认从周朝至五代,只有周、秦、汉、晋、隋、唐六个朝代为正统,其余或为僭,或为篡,或无正统。

第二,明顺逆。确立顺天命与逆天命的标准。

第三,贬奸佞。秉笔无隐,谁做了什么事,就要记录什么事,让乱臣贼子之罪恶大白于天下。他批评当世著史不实,说:“今日作史,左右史有《起居录》,宰执有《时政记》,台官有《日历》,并送史馆著作处,参改入《实录》作史。大抵史皆不实,紧切处不敢上史,亦不关报。”(《语类.卷一百二十八》)

第四,褒扬尊者、贤者与死节者。对历史人物,不仅要根据其品行功德分类,尊归尊,贤归贤,奸归奸,佞归佞;而且在具体记录他们的事迹时,还需详略得当。例如乡里、世系,不能悉计,惟贤者则著其略。诸臣去世,惟宰相悉书。而死节者,不仅要记其经过,还需以专门的文字予以表彰。

第五,记录史实,需要自觉地使用《春秋》笔法。例如,他在《通鉴纲目凡例》中,说“征伐”之用词的具体标准为:

凡正统,自下逆上曰'反’;有谋未发者,曰'谋反’;兵向阙,曰'举兵犯阙’。

凡调兵曰'发’,集兵曰'募’,整兵曰'勒’,行定曰'徇行’,取曰'略’,肆掠曰'侵’,掩其不备曰'袭’。同欲曰'同’,合势曰'连兵’,并进曰'合兵’,在远而附之曰'应’,相接曰'迎’,服属曰“从”,益其势曰'助’,援其急曰'救’,开其围曰'解’,交兵曰'战’,尾其后曰'追’,环其城曰'围’。

凡胜之易者曰'败某师’,平之难者曰'捕斩之’,舍此之彼曰'叛’、曰'降于某’、'附于某’。犯城邑,寇得曰'陷’,居曰'据’。

凡僭名号曰'称’。

人微事小曰'作乱’,人微众少曰'’,众多曰'群’。

犯顺曰'寇’。凡中国有主,则夷狄曰'入寇’,或曰'寇某郡’,事小曰'扰某处’。中国无主,则但云'入边’,或云'入塞’,或云'入某郡杀掠吏民’。

凡正统,天子亲将兵,曰'帝自将’。遣将则曰'遣某官某将兵’。  大将兼统诸军,则曰'率几将军’,或云'督诸军’,或云'护诸将’。 将卑师少,无大胜负,则但云'遣兵’。  不遣兵而州郡自讨,则云'州郡’,或云'州兵’,或云'郡兵’。置守令平贼,曰'以某人为某云云’。

凡正统用兵,于臣子之僭叛者,曰'征’,曰'讨’;于夷狄,若非其臣子者,曰'伐’,曰'攻’,曰'击’。其应兵曰'备’,曰'御’,曰'拒’。

凡人举兵讨篡逆之贼,皆曰'讨’。

凡书敌,于敌国曰'灭之’;于乱贼曰'平之’。敌国乱贼,岁久地广,屡战而后定,则结之曰'某地悉定’,或曰'某地平’。

凡得其罪人者,于臣子曰'诛’,于夷狄若非臣子者,曰'斩’、曰'杀’。

凡执其君长将帅曰'执’,曰'虏’,曰'擒获’,曰'得’。

凡师入曰'还’,全胜而归曰'振旅’。小败曰'不利’,彼为主曰'不克’,大败曰'大败’,或曰'败绩’。将帅死节曰'死之’。

朱熹这种过分突出教化的历史观,虽然强调以史实为基础,却极易走偏,有时难免会“削足适履”。例如,他所主张的辨正统,倘若推到极处,便会伤害历史的客观性,染上以论定史的气味。

章太炎说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体例不纯,“晦庵自视亦不甚重”,(转引自《侯外庐等编《宋明理学史》,上册第420页)大约不是虚语,因为在朱熹那里,史书还有第三项功用——“格物”。

“格”史书,也就是要穷究历代兴衰及人事代谢的轨迹,以寻出人类社会发展的纹理及自然律。如此,则要求史书所记不仅真实,且必须尽量全面;因为假如有虚处,有残缺,则会给格其中之天理,平添不少难度。

因此,他主张读史,先读《左传》、《史记》、《汉书》之类,次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他认为《资治通鉴》是速读用的,内容不如正史完备,说:“通鉴难看,不如看史记、汉书。史记、汉书事多贯穿,纪里也有,传里也有,表里也有,志里也有。通鉴是逐年事,逐年过了,更无讨头处。”

这样一来,朱熹很纠结,历史的教化功用诚然重要,但它的“借鉴功用”及“格物功用”,同样重要,过于执着于一端,便会伤害其他两端。所以,朱熹到底没有十分用心经营他的《资治通鉴纲目》,他对再造一部《春秋》式的史书,多少有些疑虑。这本书朱熹只做了个轮廓,其主体部分后来由他的门人赵师渊完成。

不过,朱熹还是强调读史之前,应该先读经书,说:“凡读书,先读语、孟,然后观史,则如明鉴在此,而妍丑不可逃。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

这等于说,史书修著不必一定要像《春秋》那样,刻意突出道德义理;但读者一定需先有个道德义理的底子,否则没有个指导物,容易在纷杂曲幽的历史人事中迷失。

他另一方面的意思是:历史记述过于庞博浩大,学者如果先从史入,恐怕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反而耽误修身,本末倒置了;而经书的内容相对比较简洁,容易下功夫。

尽管经、史不分家,可经毕竟是经,史毕竟是史。

(原题:历史的三大功用)

图片

简介:

读西方的学术著作,大致总能找到它们的思想线索,甚至能看出一个清晰的思想理论体系;可是读儒家经典,却找不到这种感觉。据此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圣人不善于线性的逻辑化思维,他们受周易的影响过重,只习惯于用“类比”发散的风格说话;所以思想散乱而涩晦,不可从整体框架处理解。  

然而,这种看法是一种偏见。

儒学从一开始发展,就有一定的次序与线索,只是因为它过于精深博大,中途遇到困难,其中一条最重要的线索隐断,没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到宋朝时,儒学发展到了理学阶段,那条中断的线索又被重新寻出,发扬接续,终于在朱熹那里贯通内圣与外王,形成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

本书试图用最简单的文字,以梳理其源流的方式,将理学的思想路径勾勒出来,

 以便读者能比较容易地登堂入室,窥探儒家学说之奥秘。

目录

前言:理学:一门严重被误解了的学问

第一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后遗症

第二章、传统儒学与现代社会的隔膜

第三章、从孔子到曾参

第四章、传说中的思孟学派

第五章、荀况的现实主义

第六章、天人三策与董仲舒

第七章、两栖道士陈抟

第八章、邵雍的先天象数

第九章、张载的浩然之气

第十章、出污泥而不染的周敦颐

第十一章、洛阳二程

第十二章、洛学南去

第十三章、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

1、孔子之后又一万世宗师

 2、关于世界的起源

 3、天理与性命

 4、心统性情

 5、格物与致知

 6、诚意与正心

 7、收心与持敬

 8、历史的三大功用

第十四章、陈、朱义利王霸之辩

第十五章、陆九渊的心学

 1、吾心便是宇宙

 2、从鹅湖之会到白鹿洞讲学

 3、简易工夫的具体内容

 4、门户之争

 第十六章、阳明之学的魅力

1、格心即格物

2、知行合一

3、致良知

4、事上磨练

5、满街都是圣人

结语:理学在现代的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