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正蝲蛄科Cambaridae也叫螯虾科,该科大多数物种原生自美国大分水岭东部以及墨西哥,少数发现于加拿大与若干中美洲国家,是正螯虾总科最大一科!目前确认有14属453种。其辨认特征包括:雄性具周期二态性征,第二~四胸足有1或多个座钩,第一腹足远端特化成复杂的输精沟;雌性带储精囊。 17、正蝲蛄科鉴定要素,图自编 正蝲蛄这个大家庭中,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无疑是最靓的崽,几乎各大洲都有它的踪迹——可能是机缘巧合,它成了最常见的甲壳类食物,也可能是命中注定,毕竟生命力超强!这样说吧,如果罗列一份世界入侵螯虾排行榜,它排第二的话,没虾敢排第一。 在中国,克氏原螯虾一般就叫小龙虾,英文俗称则有red swamp crayfish、Louisiana crawfish、mudbug等。 18、克氏原螯虾的推测传播轨迹、时间线,图改自WILEY 克氏原螯虾强大生命力体现在哪里?
数据参考总结自CABI、WoRMS、WiKi等 19、探索克氏原螯虾强大生命力,图自编
20、永远张螯舞爪的克氏小龙虾,图汇编 和东北各种螯虾对比的话,克氏体色通常比较红,不过,水族市场也有其它颜色的变种,未成熟的克氏还以青褐色为主,所以,不能单一的——以色取虾;更有意义的是观察它螯足、头胸甲密布的鲜红瘤突,以及明显的腕钩,胸距几乎不存在。 至于生殖肢、侧鳃等,虽然也很重要,但很难观察,这里不赘述。areola我译作胸距或鳃甲间,国内有论文根据branchio-cardiac groove译为鳃心沟,这个距离也就叫“两条鳃心沟之间”。 21、克氏原螯虾鉴定特征,图自编 除了克氏、信号,美国中西部近来还有一种乡间光螯虾Faxonius rusticus,俗称锈斑小龙虾(rusty crayfish)人气急升——与克氏同属强势入侵物种!它最主要的特征是:胸甲两侧各具一锈色斑块,橙色螯指尖下有一黑环,螯指通常呈S形,与掌尖夹闭时,空隙近似椭圆;另外,额剑两侧额角比克氏明显。 乡间光螯虾是我根据学名Faxonius rusticus翻译自《拉丁汉文辞典》,因为目前未见正式中文学名,台湾省“全球入侵种资料库”则根据旧学名译作“罗洛斯锈斑螯虾”。 22、乡间光螯虾鉴定,图自编 一般来说,源自美国的三种螯虾:克氏、信号、锈斑,全球基本视之为入侵物种,但正如同人不同命,同虾也有不同运!克氏在中国受到爆发性“欢迎”,来不及入侵就已经入锅;信号在日本名义上是入侵物种,实际却供不应求,日本人觉得它的味道好极了,与河蟹不相上下;至于锈斑,目前已入侵日本,或许我们也该防范。 23、源自美国的三大入侵螯虾,图自编 3、拟蝲蛄科Cambaroididae的分类定位一直以来都有争议,有视其为正蝲蛄科下的属,也有认为是正螯虾科下的亚科!2017年,WoRMS根据遗传分子差异将其提升为科,目前确认有一属共6种,其中3种可见于中国东北(但并非东北特有),分别是:东北黑螯虾(又名东北蝲蛄)、史氏黑螯虾(又名许郎蝲蛄)、朝鲜黑螯虾(又名朝鲜蝲蛄),共同特征是:雄性第二、三胸足座节带钩,雌性不具储精囊,尾节侧缘有单或双刺[7]。 24、东亚四种有名螯虾,图改编自[7] 另外3种是日本黑螯虾C. japonicus、诸民黑螯虾C.koshewnikowi、海参崴螯虾C.wladiwostokiensis;后两种也有学者视之为东北蝲蛄亚种。
25、日本黑螯虾与常见小龙虾对比,图自编 东北蝲蛄Cambaroides dauric,种小名dauricus原意并非东北,而是达斡尔族(Daurs)的意思,这一族世代居住于达乌利亚(Dauria)[7]——古代归大清尼布楚管辖,如今为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蜿蜒其间的石勒喀河(Shilka river)便是黑龙江源头,因此在黑龙江流域不难发现东北蝲蛄。东北蝲蛄是远东6种螯虾中最大一种,成熟体长10-13cm,体色多样,但以黄褐为主,胸部末节具侧鳃(肋鳃),额角近似三角形,额剑中脊清晰,并延申至额角尖,尾节侧缘有一刺。 26、东北蝲蛄鉴定特征,图自编 许郎蝲蛄Cambaroides schrenckii,是已故刘瑞玉院士所定名,根据拉丁学名不难推测,许郎是为纪念俄国动物学家Peter Leopold von Schrenck,这位动物学家曾为黑龙江流域以至库页岛的生物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不过,schrenckii一般译作史氏。额剑边缘无刺,因此额角看起来很像柳叶刀,螯钳散布一丛丛刚毛,尾节侧缘为单刺。 网上以及国外部分文献还流传一个异名——南京黑螯虾,但其拉丁学名与许郎一样,应是以讹传讹。 ![]() 27、许郎蝲蛄鉴定特征,图自编 朝鲜蝲蛄Cambaroides similis,similis在拉丁文里是相似的意思,但在学名里到底是指什么,不得而知;根据文献[8],朝鲜蝲蛄模式种发现地为韩国京畿道。该蝲蛄外形与东北蝲蛄相似,不过较小,成年体长仅4-6cm,额剑中脊或清晰或模糊,但都能观察到延申至额角尖。常见于朝鲜半岛,少数见于辽东半岛。 ![]() 28,朝鲜蝲蛄鉴定特征,图自编 关于拟蝲蛄科的分类,尽管目前有分子排序,但实际并非定论,例如,从地理分布上来说,拟蝲蛄与正螯虾同属旧北区,不少特征也相似,难免会让人感到疑惑!再者,这些种类毕竟也是国产,但我们对它们的了解远远不如外人,连清晰照片都没有(有也多是生安白造),实属遗憾。 ![]() 29,朝鲜蝲蛄鉴定特征,图自编 4、拟螯虾总科只有拟螯虾Parastacidae一科,虽只一家,成员却不少,目前计有16属200种,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世界上最大和最小的淡水螯虾都发现于此),少数可见于马达加斯加岛、新西兰、阿根廷等。除了缺失第一对腹足,该科胸板普遍较窄、龙骨突出,雌性亦没有储精囊。 ![]() 31、拟螯虾鉴定特征,图自编
![]() 32、三种常见观赏螯虾,图改编自西澳博物馆 四脊滑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澳洲俗称Redclaw,故又名红螯螯虾,国内市场一般称之为澳洲淡水龙虾。体长约15cm,最大纪录35cm[1]!养殖重35-130g,野生可达600g。虽名红螯,该虾体色却相当丰富,或青或蓝或黑,不一而足。螯钳外侧有一块未钙化的红膜,是成熟雄性独一无二特征,学名里的四脊指的是头甲4条明显纵脊,两条从额剑侧角向后延申,两条从眶刺向后延申,四条几乎平行,另外,胸距长度≦3倍宽度。 ![]() 33、四脊滑螯虾鉴定特征,图自编 古氏巨螯虾Astacopsis gouldi,澳洲俗称Tasmanian Giant freshwater Lobster(塔斯马尼亚巨型淡水龙虾)。生活于于澳洲塔斯马尼亚海岛北部山林溪流,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龙虾!曾有重达6kg、长超80cm的纪录,然上世纪由于人为偷捕滥捉,以至愈来愈少,尽管1999年后开始立法保护,但如今2~3kg都已很少见[2]。它的寿命在螯虾里也是最长的——可活60年。 ![]() 34、四脊滑螯虾鉴定特征,图自编 包括维基,网上一般称A. gouldi为“塔斯马尼亚巨型螯虾”,但这个名字明显是翻译自俗称。未升级为属前,巨螯虾只有一种:A.franklinii——种小名为纪念探险家John Franklin,属名则沿用欧洲的正螯虾属;1936年,巨螯虾被修订为属,属名改为Astacopsis,下有3种,其中之一的gouldi则为纪念业余博物学家Charles Gould。 值得一提的是,红鳌螯虾虽然也被列为入侵物种,但它的经济价值可能并不亚于克氏原螯虾!在水产方面,它有这些优点:易繁殖(可容忍高密度)、生长快(9个月便可上市)、个头大(出肉多,肉也美味),同类不相残,它也不喜欢挖洞,而且不挑食,适应性很强。国内已有养殖。 ![]() 35、补充一些资料,图自编 关于小龙虾的一些事 首先,市场上的小龙虾基本是人工养殖,产地主要有江苏与湖北。湖北以稻田养殖为主,4~7月上市,江苏则流行池塘养殖,上市季节为7~9月。 ![]() 36、国内小龙虾主要生产地 其次,时至今日,小龙虾已是大宗商品,不仅中国,每个国家都有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也有可行的检验方法,进入市场的小龙虾,存在重金属、带肺吸虫、大肠菌群等也是有限的!而且,就算买到野生小龙虾或养殖不善的,只要充分蒸煮,不吃或少吃虾的鳃、肠、胃等部位,没理由会“中奖”! 实际上,我们吃的小龙虾和任何海鲜都没什么两样,它们也会吃各种各样的食物,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 ![]() 37、北京水产2001年1月一篇文章 所以,那些固执偏信的人……我不得不说,吃饭也会吃死人,真的。 还有—— 小龙虾除了能吃,现在在水族市场也越来越受欢迎! ![]() 38 不少国家还流行将小龙虾作为垂钓鱼饵,额剑穿绳,从而制造一种鲜活诱饵,不过,这种行为极有可能产生生态问题,造成本地物种无法预料后果。包括饲养观赏的,一旦它们逃脱,很大概率会成为入侵物种。 ![]() 39、欧洲常见的螯虾入侵物种 科学家甚至会通过监测小龙虾生存状态从而判断该地污染水平,例如欧洲螯虾便被使用作西班牙埃布罗河的重金属污染源生物指示剂。 小龙虾更是实验解剖的绝佳生物体,又多又便宜,大小也合适。 ![]() 40、Tagged crayfish
![]() 42 参考文献:
et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