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扶阳 | 太阳病提纲(2)

 生殖医生崔向荣 2021-09-05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注  释

脉缓:与肾脉相对而言,指脉像松弛,弛缓,柔软,非指平人脉来四至,从容和缓之缓脉。在”太阳病“三字的前提下言”脉缓“,当是脉浮缓

中风:指肌表被风邪所伤的证候。

讲  解

若病位在表部循环系统,无明显里虚寒证,则可断定为太阳病。脉诊对诊断意义较大,若脉浮(若太阳中风,脉虽浮但不可兼弦紧)且中、沉取不虚,也不见明显滑实,则一般可指向太阳病。

发热:应为持续性的体温升高。因有汗出,故高热者较少,中等热度者居多,表现为额头、躯干、后背热明显,触诊腹部发热不甚,久按没有由里向蒸热的感觉;

汗出:非为大汗淋漓,乃是身体有汗而发热仍持续。

恶风:是指患者要求户牖密闭,看见窗户漏风或裤子未盖即自觉症状加重。

脉缓:是脉势松缓的意思,因表部功能障碍,固摄汗液功能失调,汗出而体表无法形成较高的基质张力,脉管紧张度不高,表现为脉缓。

解  读

若漏汗不止、恶风重,则为桂枝加附子汤证;若口干燥,热扰心烦,脉大而空,胸腹热甚,则为白虎加人参汤证

本条的中风,与后世脑血管意外的中风无关,也与内伤杂病的中风不完全一样。脑血管意外的中风,后世叫类中风,本质上与风邪无关,只是因为发病迅速故而用了一个风字,也叫内风。内伤杂病的中风,与外邪有一定关系,也存在表证,但主要内因是脏腹气血空虚,故治疗时要补气血药和祛风解表药并用,如小续命汤

太阳病的中风与伤寒是相对而言的,二者是太阳病的主要型,都是感受风寒之邪,但由于体质的不同,造成无汗发热、恶寒身疼,表部组织液张力增加的叫伤寒;反之,虽有肝出而表邪不解的,就称为中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