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苍耳子杂文系列:《沙燕儿》

 紫雨轩书院2017 2021-09-06



曾經滄海的蒼耳子

 (漂亮的沙燕儿风筝)

蒼耳子杂文系列

《  沙燕儿  》 

苍耳子



     记得上小学时,经老师推荐去京师东城車輦店少年之家学习美术,其中除了学习绘畫以外,还教多种与美朮相关的民间工艺技巧,如制作黄瓜,柿子椒啥的石蜡摆件,捏泥塑面人儿啥的很好玩儿。印象最深的就是做風箏,輔导老師为此还专门请來北京最有名的藝術家讲授制作風箏和绘制的方法,学做的第一个风筝就是沙燕儿!让我一下就爱上了风筝。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家里的竹簾子,趁家长不在,偷偷地拆开竹簾两边包着的布边,抽出好几根竹条,连朋友的用料都有了,大事就算告成啦!

⋯⋯

    聽說曹雪芹当初曾为周济落破的朋友,特做風箏送之变卖以救燃眉之急,后闻其技奏效,即撰写《廢藝齋集稿》以扶蔽助贫脫困之朮为以谋生,书中第二篇即有如何制作風箏的內容。


     說起我做風箏,纯属就是喜歡看风箏的样子和色彩!不知为什麼特別是沙燕儿风箏,喜歡看那沙燕儿图案里奇怪的設計,包括里面还画有若干不同形态的蝙蝠,寿桃,佛手,牡丹啥的图案,先生的示范除了制作风筝框架的技巧外,就是其绘制融入了更多的中国画的韵染技法,尤其沙燕儿头部的设计,不难管窥戏剧脸谱的痕迹,另外就是不同风格的民间审美设色,与传统绘画的勾勒施色的搭配,真的是完美至极!总是令我不尽糊乱想象着好久好久以前的古时候,山乡百姓美满幸福的生活景象!后来直到联想到各种想吃的好吃的,当然少不了燉肉,烧鸡,烤鸭,涮羊肉啥的!对了!还有干烧大虾!⋯反正顺着风筝这条线想吃啥就想啥!怎么想都撑不着!简直就是刹不住了!⋯⋯


     最早的风箏相传是墨子用薄木片制木鸢(yuan)亦称木鹞,《康熙字典》中釋義的木鳶發明者也是墨翟,足见风筝出现之久远,距今应有二千四百多年。很有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至东汉有纸以后方称"纸鸢",一说南北朝时风筝开始也用于传递信息,不知怎么传!隋唐始民间则大量出現用纸裱糊风筝,有宋人于《武林旧事  》中曰:“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景象⋯⋯再后來放飞的风箏还加上用竹做成哨子系在風箏上,声如箏鸣,从此得名"风箏" 不过这个解释好像差点意思!⋯


     京城有几位很有名的老先生做风筝,好像有在地安门一带的风筝刘,琉璃厂一带的风筝哈(读"卡"),后门桥一带的风筝金,听说是旗人,还有就是一位以画马著名的画家马晋先生,他是北京画院的知名艺术家,他家离我家不远,記得好像是在南锣鼓巷的豆角胡同,从我家走路也不过十几分钟,小時候我还曾随父母去过马先生家作客,见面方知当初在少年之家教我做风筝的原来就是这位马晋先生!吓了我一跳!现在只记得他家的院子很大,院子里还有大水缸啥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参加过一次潍坊风筝节,领略到西方人以结构主义理念设计制作风筝的新概念!放飞气势恢弘!为之一振!一反我对风筝概念的所有认知!后来还真的设计过两天半很现代的唯风力动力结构主义的风筝造型!(只是图纸而已)斗转星移,随着时间的沉淀,不知怎的!我反倒是越加喜欢最最传统的老沙燕儿了!


     曹雪芹著述的巜南鹞北鸢考工志》有几十种扎制方法,我曾扎过十几个风筝,当属曹氏风格,都是沙燕儿!硬膀但都不大,最大的也只有约八十公分,最小的四十公分,但都沒放飞过!估计没准上天就得折跟头!但我就是爱看,各异的沙燕儿以及不同的色彩和风格,掛在墙上好看!太好看了!


     沙燕儿风筝的造型有胖瘦之分,我都喜欢,扎制骨架讲究弧线与直线的对比之美,往往在其尾部采用直线设计,体现着飞翔的速度感和力度,更多的则是在两翼和剪尾部扎接上蝙蝠,寿桃或是牡丹花什么的,也为其增添了多种放飞的寓意和设计颜色佈局上的出彩儿!

    其实后期绘制最有意思,也更随意,沙燕儿的头部多是采用正平面,夸张的眼睛不知为什麼也多是瞳距很近,好像是对眼儿!视线的聚焦好像是正对在牵引的繩线上!除此之外还加上眼影和眉毛,想必是为了画面整体变化的丰富而定,两翼的面积最大,后来的人们更愿意在上面加上象征富贵平安,吉祥如意的内容,都是市井百姓一生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总让我不太喜欢的其实就是沙燕儿的两个爪子,有点像做熟的凤爪!不好看!我画的时候改来改去,后来干脆在两只爪子中间加上个大蟠桃或是花什么的色彩更艳丽!跟你说吧,我曾设计过在沙燕儿兩个爪子中间贴上了一个真封信,我真的写了封信放在信封里!用尽善美之词!那可是我的少年時代写给上苍的情书!⋯⋯

     ⋯⋯

     保密!打死也不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