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荷塘月色》涉黄、《背影》违反交通规则,朱自清也要离开课本

 心灵牧场书馆 2021-09-06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节选《荷塘月色》朱自清朱自清先生,生于1898年11月22日,原名字华,家境富裕自小生活优渥,但在大学时期家中发生变故,导致家道中落。

但其父为了不影响朱自清的学习,便未将家中变故告诉朱自清,直到1917年朱自清20岁学成归来,才发现家中的窘迫,心中不由五味成杂,有感动亦有愧疚。而家中昔日富裕不再,为了提醒自己洁身自好不人云亦云、同流合污,于是便将“自华”改为“自清”,出自于楚辞·卜居之中那句“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

朱自清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不乏经典之作活跃在课本当中,例如耳熟能详的《背影》、《荷塘月色》,这两篇散文都是你我当年需要背诵牢记的文章,若是贪玩不曾记牢免不了要挨先生的竹板子。关于《荷塘月色》,当年语文课初学这篇课文时,有件事我记忆尤深,至今仍然历历在目,上课时,老师读到“就像刚出浴的美人”,之后便问了句:同学们,刚出浴的美人有什么特点啊?于是一向喜欢作死的后排在下面迅速答道:“诱惑销魂”。

然后他从坐着听课,就变成了站在教室最后。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节选《荷塘月色》朱自清就像当年老师的教导,以及教材的解析说的那样,《荷塘月色》是一篇很美的散文,但不仅只有华丽优美的词藻,除此之外还象征着作者心境的变化,如果将《荷塘月色》比做朱自清的诗与远方,这将是一个很美好但遥不可及的幻想,现实中的苟且无法逃避,心中颇为烦闷的作者出门散心,于是这片美好恬静的荷塘,便成了朱自清精神的慰藉之地,在这一方宁静的天地之中,独生一人漫步,没有家庭的琐碎牵绊,没有生活的柴米油盐,成了一个只为自己而活着、放下俗世的超脱之人。

这时候的他,不是父亲、也不是丈夫、儿子、教师,只是朱自清。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明明是一片极其美好恬静的散文,一堆家长却以低俗为理由,联名建议删除这篇文章,之所以被认定为低俗,便是因为那句极其形象动人的比喻——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很多家长提出,自己在辅导孩子功课时,读出这句时非常尴尬。而正处于青春懵懂年纪的中学生,看到这句优美准确的比喻时,免不了浮想联翩想入非非。这段比喻当年入选教材之前,叶圣陶先生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仅论文章水平、比喻之唯美,是绝对没问题的,这样的写法面向学生多少有些香艳,如果必要的话也可以删除,但在经过激烈的讨论后,最终还是决定保持文章原貌。

对此,我认为大可不必如此脆弱紧张,毕竟心中干净的人看事物多半是纯洁的,而只有心中肮脏的人才能随时随地想入非非。《荷塘月色》成文于四一二白色恐怖时期,而朱自清在白天的忙碌中只能担负起责任,一个丈夫、儿子、父亲、革命家的责任,只有独自一人漫步在夜色笼罩的荷塘时,才能逍遥自由地幻想,如同一个真正的隐士。在网络传播如此迅速的年代,孩子们在互联网上所接触的信息实际上尺度是很大的,与其究竟课本上的比喻如何,不如家长起到一个更好的引导,过犹则不及,只有正确的用平常心去对待,给孩子塑造一个健康的观念,才是真正的关心。除此之外,朱自清用极其朴实无华的文字,将父亲的伟大描写的淋漓尽致的《背影》一文,又被专家认定为违背交通规则。1917年,朱自清因祖母去世,于是与两年未曾谋面的父亲朱鸿钧见了面,之后朱鸿钧需要前往南京谋事,朱自清则是要在浦口火车站搭车前往北京。

而临行之前,朱鸿钧那道蹒跚缓慢的背影,让朱自清十分心酸。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节选朱自清《背影》攀爬翻阅月台违反交通规则?在当下确实如此,但任何不结合具体时代分析问题就是在耍流氓,在那个火车速度十分缓慢的年代,攀爬月台实际上很常见,甚至于很多穷困人家,为省下车票钱,通过中途扒火车来蹭车。在那个艰难落后的时代,不能用如今的规矩生搬硬套,而一篇文章之中具备时代烙印更是极其常见的事情。

去年三十,在老家跟着祖父上山扫墓,祖父在前面带路,我在后面紧跟。路上有些杂草,冬日中的山也显得荒凉,祖父头发花白,一路上只是沉默。他要带孩子的孩子,去见自己的父亲,去年我十九,我不知道他心中所思所想,或许感慨时间如白驹过隙,如今已年少不再,或许是一种代代相传的告籍? 我不知道,我看到的只有一个背影。

而这个背影给予我的,只是说不完的遐想,我无法确定任何情绪与想法,也就这这一刻,我忽然明白了《背影》中朱自清的情感,在那些你无法离开的人的背影中,就会告诉你一种名为“岁月”的答案,其实读不懂《背影》蛮好的,读懂了,也就快回不去了。而关于朱鸿钧究竟是否违反交规,按照当年的标准来看,其实是没那么多条条框框与规矩限制的。有人对课本内容产生质疑,其实不是一件坏事,但这些关于删除朱自清文章的理由,就有些矫正过枉了。狭隘的人,看到的是违反交通规则的朱鸿钧;而心中有爱的人,看到的则是一个不善言辞的父亲,对孩子默不作声的关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