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人建议删除《陋室铭》、《荷塘月色》、《背影》,究竟是何居心

 格林书屋 2022-05-15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背影》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塘月色》

《背影》与《荷塘月色》都是我国现代作家朱自清所创的散文,是他早期的代表作。朱自清出生于士大夫家庭,是家里面的长子,其父朱鸿钧思想守旧,科举废除后,朱鸿钧对新学仍存怀疑,因此将朱自清送到了秀才或举人那里学习古文和诗词,朱自清的文人气质也由此培育了出来。

不过长大后的朱自清还是接触到了新学,在北大期间积极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传播新思想,与朱鸿钧的封建思想相冲突,父子俩因此闹了不少矛盾,朱自清后离开了扬州,到外地执教,又因为朱鸿钧不准朱自清一家进家门,朱自清结婚时也没有告诉父亲,父子从此失和。

但血浓于水,父子情不可能完全割裂,朱鸿钧晚年时曾以惦记孙子的名义与朱自清有过书信往来。

《背影》则是创作于1925年,当时朱自清任职了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以散文为主。朱自清想起了与父亲的往来,在1917年,他与父亲回扬州为病逝的母亲奔丧,之后在浦口火车站分别,朱自清返校,朱鸿钧则是去往南京谋职。

分别是伤感的,背景是触动人心的,并且因为时代的不同,所接触到的东西大有不同,朱鸿钧是封建式家长,朱自清是新式学子,父子俩之间自然是有鸿沟的,不过朱鸿钧还是关心朱自清的,在1917年,朱自清可能还不太懂,但时过境迁,朱自清倒也明白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

然而在近些年,朱自清的《背影》和《荷塘月色》都受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建议从课本中删除了,原因是《背影》中写到“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在部分人看来是违反了交通规则,而《荷塘月色》中写到“如刚出浴的美人”等,被认为是思想不良,艳俗的比喻。

至于学子曾经必背的《陋室铭》,因为里面写到“往来无白丁”而被认为是歧视底层,但在大部分人看来,这些理由是牵强的,是“鸡蛋里挑骨头”的行为,因为按照这套理论,现代学子没有必要知道古代的皇帝等事情,毕竟在现如今,我国早已经没了皇帝,倘若文章中出现了“君主”、“皇帝”等,又该如何是好?

当然,教育是重要的,学生通过课本学习到知识,但学生明辨是非,区别过去与现在,绝不是只依赖于课本以及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为什么会出现主张删除《陋室铭》、《背影》、《荷塘月色》的情况?这些建议删除的人居心何在?

究竟是不是这些文章诗词已经不适用现代教育?显然不是,比如新式学子朱自清与封建式家长朱鸿钧,朱鸿钧的那套理论可能不再适用社会的发展,也曾让朱自清产生了诸多的不理解,可朱鸿钧就完全是错的吗?因为朱鸿钧所成长的时代与儿子是有很大不同。

现代人吹毛求疵,建议删除这个删除哪个,给孩子提供完美的知识教育,但却也未必是好的教育,多元化、宽容同样是我们要接触、要接触的东西,而将外国文学编入我国的教材,其实也不难发现文章中有不合理的地方,可为什么没有人去纠正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