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朝和清朝是什么关系?清朝把金朝视为自己的前身

 观风、听雨 2021-09-06

图片

关于清朝对金朝的尊崇和借鉴,以往也有文章涉及。如王钟翰先生的《关于满族形成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在满族史如果把肃慎以下迄明代女真人的世代相承的隶属关系与满族割裂开来,也是不能正确反映满族悠久的历史渊源的”①,认为满洲人同女真人有直接的族源关系。又如孙静在《满族形成的再思考——清中期满洲认同意识研究》一文中认为:“随着女真语诸部与外界接触的增加,关于金、元女真的历史可能作为一种外部的知识为晚明时代的女真人所知。”②提到明末女真人对金朝历史的了解和接受。此外,一些关于清代满洲人汉化的论文,也提到清朝以辽金等朝被汉化的历史来警示族人,但专门从清朝尊崇和借鉴金朝的角度来论述的文章并未见到。

一、满洲民族的形成及清帝对金朝的认同

女真人及其祖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称谓,南宋时史书记载:“金国者,在辽之东北,盖古肃慎氏之地。其国在汉称伊抡,南北之间称和奇,隋唐称默尔赫,至五代始称女真。”③其中所述的伊抡即是后世史书所载的挹娄,和奇为勿吉,默尔赫为靺鞨。女真又被写为女直,源于辽代时“避契丹主宗真讳,更为女直,俗讹为女质”④,女真人“世居长白山之东,南邻高丽,北接室韦,西界渤海,东滨海”⑤,崛起于辽末,建立了金朝。乾隆帝认为“本朝肇兴东土,山川钟毓,与大金正同。”⑥并认为满洲旧称为满珠,所属被称为珠申,汉字音译不准,翻译成了满洲,强调满洲“其实即古肃慎,为珠申之转音”⑦。在天聪九年(1635)十月之前,女真诸部落尚未将“满洲”作为统一的族名,鉴于族名不一,天聪九年(1635)十月,皇太极下谕“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⑧。自此,满洲正式成为全体女真人的称呼。

在推动满洲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建州女真是中坚力量。建州女真最初居住在长白山之北“俄朶里城”周边,到努尔哈赤时迁居赫图阿拉及其周边,其地“在俄朶里城西一千五百余里地”⑨。万历四十四年(1616)时,“大清朝建元天命,指中国为南朝,黄衣称朕,是为太祖,然是时犹称后金,后改大清”⑩。努尔哈赤定国号为“金”,也被蒙古诸部称呼为“爱新国”,而明人则称之为“后金”,即意味与金朝有某种渊源的新的金国。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率军攻灭蒙古察哈尔部,获得元朝“传国玉玺”。天聪十年(1636)四月,“群臣以功德隆盛,恭上尊号曰宽温仁圣皇帝,改元崇德,国号大清”⑪。

无论是金朝的完颜氏,还是清代的爱新觉罗氏,都是女真人兴起的中坚力量,在统一女真、统一边疆、南下中原、治理中原的过程中发挥了无可取替的作用,而清朝帝王也十分认同金朝。乾隆帝曾作《谒金太祖睿陵诗》:“开国金源肇自东,一时攀附会云风。丕承肆伐追辽帝,善任知人类沛公。史策鸿猷传赫奕,睿陵佳气閟茏葱。建康前岁犹亲奠,况复龙兴渤海同。”⑫其在诗中对金太祖十分认可,对两朝都发源于东北而感到自豪。此外,乾隆帝在阅览《大金德运图说》之后,认为前人把五德作为金朝国运好坏的依据是荒谬的,他认为“夫一代之兴,皆由积德累仁,岂在五行之生克。”⑬乾隆帝以金朝为例,强调国家的兴起在于行德政、施德行,国家的灭亡在于暴政和失德,也体现了他对金朝的偏护和认可。

同时,乾隆帝命大学士阿桂等人考证满洲人的族源,并定书名为《满洲源流考》。编撰此书,是清朝将满洲人同唐代渤海人至金代女真人进行历史联系的一次系统性举措。《金史》中提到:“唐时靺鞨有渤海王。传十余世有文字礼乐。”⑭于是乾隆帝认为在金代之前,女真人就已经有了文字,并认为满文虽是源于努尔哈赤时期,但同金代文字也应该有联系,认为“或金初之字,其后因式微散佚,遂尔失传。至我朝复为创造,未可知也。”⑮此外,在清帝是否认可金朝方面,也有一段皇太极的话值得重视。其曾致书明朝称:“后我兵至北京,谆谆致书,欲图和好。尔国君臣惟以宋朝故事为鉴,亦无一言复我。尔明主非宋之苗裔,朕亦非金之子孙。彼一时也此一时也。”⑯皇太极试图撇清自己同金朝的关系,表面上看是在否认这种联系,但也反映了当时明人认为他们同金朝是有继承关系的。而且皇太极的这些话很可能是形势所需的外交辞令,之后皇太极的一些言行证明了他对金朝是十分认同的。

二、清朝尊崇金朝以彰显其统治的正统性

清帝在情感上对金朝十分认可,对金朝帝陵的维护及祭祀格外重视。明人也把金朝视为后金(清)的前身,后金对明作战取得胜利,明朝便试图通过毁坏金陵来遏制后金(清)国运,“前我师克取辽东,故明惑于形家之说,疑与清朝王气相关。天启元年罢金陵祭祀,二年拆毁山陵劚断地脉,三年又建关庙于其地,为厌胜之术”⑰。明朝不仅终止了对金陵的祭祀,反而对其大加破坏。之后,“天聪三年十二月,太宗文皇帝征明,至燕京,遣贝勒阿巴泰、萨哈亷往祭金太祖世宗陵”⑱。天聪三年(1629),房山县有几名生员想投靠后金,皇太极对他们说“闻尔房山县人曾奉祀金朝皇帝,是亦守礼之民也”⑲。并说今后如定鼎中原,他们也将成为后金的臣民。

定鼎中原之后,清朝对金陵维修和拜谒礼仪作了很多安排。顺治帝曾让官员查看金陵情况,要求“如切近处所,果有毁坏,即酌量修整。仍撰文一道叙述缘由,祭告立碑,以志不朽”⑳。后来,顺治帝通过立碑,向金朝皇帝汇报了清朝开国情况,强调自己重视历朝陵寝保护,谴责明朝毁坏金陵的行为,“夫不达天命之有归,而谬委灵于风水,移灾于林木,何其诞也。金代垂祚百有余年,英王哲辟,实光史册”㉑。通过这些言行,可以看出顺治帝对金朝的历史是十分认可和感到自豪的。乾隆十七年(1752),乾隆帝遣人查看金陵以定如何扩建,官员实地查看后认为金太祖陵前较为开阔,建议增加享殿,并修围墙、建正门;至于金世宗的陵寝,则认为“应增修享殿一,并祭台围墙甬路等项,不能立正门,今就碑亭接建栅栏,立两角门”㉒,并建议将所经山路一并修整。

在金陵的祭祀礼仪上,清帝也给予了重视。将金太祖、金世宗列入了帝王庙祭祀,并命房山县知县“祭金太祖、世宗陵,于常用祭口外,加太牢一”㉓。顺治十四年(1657)八月,顺治帝“以修葺金太祖、世宗陵工竣,遣官致祭”㉔。康熙三十七年(1698),清圣祖“命皇长子允禔、大学士伊桑阿,至金太祖、世宗陵奠酒”㉕。乾隆十八年(1753),乾隆帝“恭谒泰陵礼毕,回銮道经房山,亲诣金陵致祭”㉖。此次祭拜,金朝皇族完颜氏和部分官员扈从,穿咸蟒袍补服陪祀,不陪祀的官员跪候迎送。乾隆帝穿龙袍衮服,乘辇至内垣门外下车,从大门的中门进入,在祭殿行二跪六拜礼,“上香、奠帛、献爵、读祝、致祭,仪均与祭少昊金天氏陵同”㉗。乾隆四十九年(1784),朝臣提议将金哀宗等人列入历代帝王庙,认为“哀宗图存于亡,从容殉国,较之明愍帝,更为有光”㉘。乾隆帝对金哀宗的殉国行为十分认可,同意朝臣所议。此外,乾隆时编撰《八旗氏族通谱》,金朝的完颜氏原本是放在谱志的第二十八卷,而编撰者“奉高宗特旨,用虞宾义,列为第一。凡属金裔,无不感激泣下”㉙。乾隆帝将完颜氏放在爱新觉罗氏的前面,充分体现了他对金朝的尊重和认可。清帝通过对金朝的尊崇,也彰显了清朝作为一个同金朝有历史渊源的朝代的正统性。

三、清朝将金朝盛衰作为其统治的借鉴

清帝重视金朝往事对现实的借鉴意义,从金朝起兵东北、攻灭辽宋等历史事件中汲取动力,同时也把金太祖等金朝皇帝作为学习的榜样。早在天命元年(1616),时蒙古贝勒恩格德尔、萨哈尔察国长萨哈连等率军随从努尔哈赤进攻明军,“上告以金朝往事”㉚,努尔哈赤以金朝的兴起为例,强调自己起兵是由于明军屡次欺压本族。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在勉励诸位贝勒时强调,小国顺从天意,上天不会放弃它,以“金太祖,服事辽主,几被诛,卒能奋志修身,收服属国,灭辽称帝”㉛为例,勉励贝勒们和他一起坚定心志、接受挑战。

天聪元年(1627)四月,皇太极以“如大辽天祚无故欲害金太祖而兵起”㉜为例来类比后金起兵抗明。之后,皇太极十分注重对史书的学习,“曾命儒臣翻译三国志及辽、金、元史,性理诸书,以教国人”㉝,清帝希望通过学习历史来增进族人对女真先辈的认识,并从中得到动力。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召集诸亲王、郡王、贝勒、固山额真、都察院官,命弘文院大臣读金世宗本纪,“上谕众曰:尔等审听之,世宗者,蒙古、汉人诸国,声名显著之贤君也。故当时、后世咸称为小尧舜。朕披览此书,悉其梗概,殊觉心往神驰,耳目倍加明快,不胜叹赏”㉞。皇太极认为金世宗是贤君,是自己的榜样,也希望通过宣传世宗的事迹,来激发诸王、大臣的荣耀感和进取心。皇太极还曾梦见自己跟随努尔哈赤赴明宫,遇见了明神宗万历皇帝,神宗欲将一物授予皇太极,“出书一册,授上曰,是汝先朝金国史书。上受视之,乃前代之书,文字不尽可辨,欲与文臣共相商榷,执之行,忽寤”㉟。第二天,皇太极将此事告知了诸王贝勒,他们认为此梦是吉兆,“盖将代明兴起,故以历数授我皇上也”㊱。皇太极在称帝和改易国号之后,参照汉制发布一些新制度,以定尊卑、正伦理,但一些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贵族没有使用新名号。因此,皇太极告诫诸贵族“昔金太祖、太宗,兄弟同心,克成大统。今朕当创业之时,尔等何故皆不同心体国,恪守典常耶”㊲。皇太极以金朝开国时族人的团结来勉励贵族遵守规制、约束自我。

清帝对北方民族南下中原之后,先是征服者、后是被同化者、最终成为亡国者的历史十分熟悉和感触,担心满洲人进入汉地后被同化。早在崇德二年(1637),皇太极便告诫诸王和贝勒,“昔金熙宗及金主亮废其祖宗时冠服,改服汉人衣冠,迨至世宗,始复旧制”㊳。强调骑射是满洲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如果顺从汉人习俗,不熟悉“国语骑射”,那么国家将处于危亡境地,强调“射猎者,演武之法;服制者,立国之经。朕欲尔等时时不忘骑射勤练,士卒凡出师、田猎,许服便服,其余俱令遵照国初之制,仍服朝衣”㊴。

到乾隆时,满洲人已进入中原一百多年,满汉交流日益增多,满洲人被汉化的程度更深,面临被汉化的压力更大。乾隆三十七年(1772),乾隆帝在阅读“三通馆”进呈的《嘉礼考》之后,觉得书中对辽、金、元三朝的冠服之制叙述不够详细,他以金朝为例,强调“即如金代朝祭之服,其先虽加文饰,未至尽弃其旧,至章宗乃概为更制,是应详考,以征蔑弃旧典之由”㊵。乾隆帝认为金朝放弃女真人衣冠,丧失了民族特性。乾隆帝强调冠服、骑射等满洲人的习俗“亦深维乎根本至计,未可轻革旧俗”㊶,要求后世子孙明白保持民族习俗的重要性,强调“永恪遵朕训,庶几不为获罪祖宗之人,方为能享上帝之主,于以永绵国家亿万年无疆之景祚,深有厚望焉”㊷,并要求把修改后的《嘉礼考》悬挂在上书房。此外,乾隆帝曾在《通鉴辑览》中说,金章宗顺应汉法,将围猎之地给民耕种,虽博得了好名声,“而于诘戎肄武之道,弃之如遗,遂尽变金源旧风,国势日就孱弱”㊸。强调章宗虽有善政,但其造成的消极影响也是十分严重的,并认为“此可为守成之主垂戒矣”㊹。虽然清帝以金亡为教训,力图保持满洲人的习俗,但满洲人的语言和习俗依然逐渐丧失。清末民初人刘体智认为“茫茫禹域,真亡国灭种之利器矣”㊺。其著作曾记载:“清末满大臣带领引见,太后前则易,皇帝前则难,以太后不通国语也。宣统三年(1911),伊克坦入直,主重国书,未可谓为识时务者,盖已晚矣。”㊻可见到清末时,连最高统治集团的一些满洲人都不能精通满语,乾隆帝的担忧成为了现实。

四、校核涉及金朝的史书和文学作品

乾隆帝在阅读辽史、金史和元史时,认为部分女真语的翻译与原有发音差别较大,且存在歧视。因此要求进行校对和修改,特别是对金朝相关史书的校对,乾隆帝倾注了更多精力。在修编《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时,乾隆帝说“完颜为金国族,至今隶我旗籍,而今之富察氏,即金蒲察转音,此其明证也。”㊼强调当年的金语和现在的“国语”有很多吻合的地方,认为金朝的猛安跟满语的明安是一个意思,即千夫长;谋克跟满语穆昆同义,即百夫长,并“命廷臣悉按国语改正,其旧名仍注于下,以资参考,使读史者心目豁然,不为前人谬妄所惑”㊽。乾隆帝在阅读《金史》时,认为里面的女真名和满语发音存在差别,是由于金朝统治区域辽阔、各地语言不同,且“于汉文音义,未尝校正画一,至元臣纂修,又不过沿袭纪载旧文,无暇一一校正,讹以传讹”㊾。乾隆三十六年(1771),《金史》中女真人名、地名的对照满语已确定,乾隆帝要求“即将金史原本先行校勘,除史中事实,久布方策,毋庸复有增损外,其人地职官氏族等,俱依新定字音,确核改正。”㊿此外,乾隆帝认为元修《金史》还有以下问题:一是人名和地名错误很多,有的错误十分低级,“因命儒臣,按同文韵统例,概行更录,盖正其字,弗易其文”51。要求在更正文字的同时不改变意思。二是文义上存在问题,文中称呼蒙古军为大兵、大军,且在其后“或接称上,或称朝廷,则又皆叙金朝事,略无界限分别,使浅学者观之,几不能辨其为何代语,是乃文义不佳之故”52。乾隆帝认为用词不统一,容易让人误解。三是认为元修金史时故意贬低金朝。《金史》里有文记载,认为因为金朝俘虏了徽、钦二帝,百年之后才会有金朝将领崔立为害金朝社稷。乾隆帝看到这些叙述十分生气,“直是痛加诋斥,实为非体。夫一代之史,期于传信,若逞弄笔锋,轻贬胜国,则千秋万世之史,皆不足信”53,要求诸臣以这些问题为借鉴,“以揭重刊金史之首,抑亦有慨于前,而所以深诫于后也”54。

清中前期文网管控较严,宋金往事也纳入了禁忌范围。乾隆四十六年(1781),两淮盐政图明阿抽查了284种戏剧,建议整改涉及明末清初、宋金关系等方面“情节失实”的戏剧,乾隆帝认为“此亦正人心之一端,但不可过于滋扰耳”55。之后,乾隆帝“谕军机大臣,前因世俗流传曲本内,有南宋与金朝关涉,或本朝新事,新编词曲,扮演过当,以致失实”56。认为必要时可对其进行删改。但乾隆帝又担心涉及面太广,便要求在整治时“不动声色,妥协办理,不得过当,致滋烦扰”57。由于清帝忌讳文史作品贬低金朝,因此大臣在编撰《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对部分南宋抗金将领作品中的文字作了修改。如在《宗泽集》内“将夷字改写彝字,狄字改写敌字”58。乾隆帝对此并不满意,一是认为“如论语夷狄之有君,孟子东夷西夷,又岂能改易,亦何必改易”59。觉得这些字太多,无法一一改正,所以没有必要;二是认为即便是已经修改了的部分,也没做到前后一致,“并谕该馆臣,嗣后务悉心详校,毋再轻率干咎”60。

结语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清帝努力保护金朝遗迹、借鉴金朝往事、抬高金朝地位,体现了其对金朝的认同和尊崇,同时也可概括出清朝尊崇和重视金朝的几点原因:

一是作为女真人的后代,清代皇帝对同是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有天然的亲切感,认为先祖的事迹能够激发自己的荣耀感和进取心,同时希望通过尊崇金朝,唤起族人的历史使命感,激发他们的斗志。二是希望从金朝的衰亡中总结经验和教训,认为金朝丧失民族习俗导致了灭亡,希望通过强调金朝的历史,警示满洲人保持“国语骑射”,以确保清朝国祚永久。三是强调清朝统治的正统性。清朝取代明朝,获得政治上的大一统,但依然有汉人认为满洲人是夷狄,认为清朝入主中原是“华夏沦丧”。因此,清朝皇帝通过对金朝的尊崇,强调女真人入主中原古已有之,且已获得认可。明太祖曾说“自古帝王肇造之初,所用人材,率资于前代,如汉唐宋元皆用隋五代宋金旧人,朕始定中原,卿等多前代良材,悉归于朕。”61这里明太祖把宋金并列,表明他从某种程度上是认可金朝的,并未视其为伪朝,且天启元年(1621)之前,明朝对金陵的祭祀还在进行。因此,清朝希望通过对金朝的尊崇和认同,来证明清朝入主中原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并通过对金史的校正、对涉金文学作品的管控,来控制“异端”思想,避免金人或满洲人被“丑化”。

[注释]

①王钟翰:《关于满族形成中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1期,第130页。

②孙静:《满族形成的再思考——清中期满洲认同意识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25页。

③(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页。

④⑤(清)阿桂:《满洲源流考》,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80页,第184页。

⑥⑦⑨㊿(清)庆桂:《国朝宫史续编》,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890页,第890页,第810页,第903页。

⑧⑲㉜㉞㉟㊱㊲㊳㊴(清)官修:《清太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天聪九年九月庚寅条,天聪三年十二月辛亥朔条,天聪元年四月甲辰条,崇德元年十一月癸丑条,崇德二年六月甲寅条,崇德二年六月甲寅条,崇德三年秋七月壬戌朔条,崇德二年二月丁酉条,崇德二年二月丁酉条。。

⑩(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卷一,大清朝建元。

⑪(清)魏源:《圣武记》,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第32页。

⑫⑰(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123页,第2122页。

⑬(清)官修:《清朝通志》,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6985页。

⑭⑮㉒㉘㊾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清高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乾隆四十二年八月壬子条,乾隆四十二年八月壬子条,乾隆十七年二月辛酉条,乾隆四十九年七月辛已条,乾隆十二年七月丙午条,乾隆四十年七月癸酉条,乾隆四十年七月癸酉条,乾隆四十年七月癸酉条,乾隆四十年七月癸酉条,乾隆四十六年三月是月条,乾隆四十六年五月辛丑条,乾隆四十六年五月辛丑条,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丙子条,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丙子条,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丙子条。

⑯(清)王先谦:《东华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天聪六年。

⑱㊵㊶㊷《清朝通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年,卷四十九·礼·吉九,卷八十四·礼典志七,卷八十四·礼典志七,卷八十四·礼典志七。

⑳㉑㉓㉔《清世祖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顺治十四年正月戊午条,顺治十四年六月己丑条,顺治二年正月丙午条,顺治十四年八月乙卯条。

㉕《清圣祖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康熙三十七年正月甲辰条。

㉖㉗《大清会典则例(乾隆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82,礼部,中祀二,乾隆十八年。

㉙(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四笔》,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99页。

㉚㉛《清太祖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天命元年四月癸卯条,天命十一年正月己酉条。

㉝(清)昭梿:《啸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页。

㊸㊹《钦定续文献通考》,北京:现代出版社,1986年,卷九十一,王礼考,田猎。

㊺㊻刘体智:《异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32页。

㊼㊽(清)赵翼:《二十二史劄记》,上海:世界书局,1962年,补遗篇。

61《明太祖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1967年,洪武元年八月戊寅条。

作者邓涛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原文载《东北史地》 2015年第5期P74-78页

满族文化网编辑出品,转载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