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围棋的好处和风险(4000多字长文)

 竺言小聚 2021-09-06

围棋乃至其他琴、书、画等等本身都只是一样工具,没好坏之分,但每样工具都有其独特属性,不同人格类型的小朋友碰到围棋会有不同的化学反应,当有些反应发生异常时,需要老师和家长正确的引导。

文章共4000多字,转载请标明出处,严禁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笔者于上海某头部围棋道场任教,证书业余5段,网络平台8段,学围棋从5岁到小学毕业;另本科期间曾以第一作者发表IF=4的SCI论文(医学方向),算半个科研人员,尽量保持文章严谨(这句话讲出来就有点虚)。

一 先谈好处:

忘记从哪本学科书看到的(哪天翻到再加引用:D),大概的意思是,大脑都是越运动,供血越足,越发达,和锻炼肌肉是同个道理;而学习围棋能否帮助到数理化,这个命题本身就不能成立,因为数理化的好坏与太多因素相关,没法做控制变量实验。

这里只从棋类的属性来聊到底培养什么:

(以下为个人经验见解)

1 逻辑性——培养理性思考能力(提高智力)

每一步棋需要考虑大概三个层面(这里水平不够没法严谨,希望AI不仅能告诉我每步棋的评分,未来还能告诉我评分的各项维度和标准)

a. 分析全局——当前形势下双方的占地多少(目),以及未来的行棋方向(势)。

b. 确定目标——当前形势下应该去占领更多的地(大场),还是处理局部紧急状况(急所)。

c. 具体分析——确定好目标后提出几个解决方案,对每个方案进行大量计算,从几个维度来判断方案的优劣。一般计算能力越强,考虑的维度越多,一步棋的精准度也就越高。

业余棋手在这里大言不惭实在有些班门弄斧,因此恳请各位职业大神指教。我的思路是,即使有些内容很难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清楚,也尽量以有逻辑的外行人能明白的形式展现,任何说的似是而非玄而又玄的都是在给自己招黑(参见中医,它明明有东西,但一往玄了讲就尴尬)

而实际上要把围棋的逻辑讲清楚确实又很难,围棋的总算量为10的360次方,不在人脑能掌控的范畴内,所以人类棋手打不过AI。但换个思路想,人生路谁又能算清楚,生活中的那些大佬也都是有极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在种种不确定中尽量寻求最优解。棋如人生不无道理。)

2 竞争性——培养情绪调节能力(健全人格)

不仅是棋局最终的胜负,行棋过程中也会有顺境和逆境。面对优势如何维持稳定不至于功败垂成,面对劣势如何调整心态冷静分析以求绝地反击;胜不骄败不馁,复盘反思进步——情绪调节,或者平时讲的更多的“抗挫”,是围棋教育里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总体而言,围棋是一项游戏,它入门简单,上限极高,逻辑性极强,适合小朋友在学前开始学起,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逻辑思考,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坚韧的内在品质。

二. 再讲风险

这世上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有风险。

这里主要从小朋友的人格特质,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来谈围棋的风险(培训机构方面的雷大家去相关问题下看就行了,大小机构都有自己的问题)。

1. 小朋友的人格特质

学任何东西,我们都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天赋”。

在围棋领域,判断一个小朋友是否有“天赋”,可以从“智力”和“人格”两方面来看。大部分小朋友在智力差异上并不大,职业棋手是否都是高智商是存疑的(某棋道曾写文章说职业棋手的智商并不突出,但依据不足)。

个人经验见解,所谓“天赋”与人格的关联性更高一些。而以笔者从小到大对各类棋手的观察来看(以下结论非常主观),所谓有围棋“天赋”的人,以心理学大五人格的维度,多是神经质偏低,偏内向,经验开放性偏高,宜人性偏低,尽责性偏高的人。

(附大五人格百科连接
https://baike.sogou.com/m/v656119.htm)

这类小朋友天生与围棋的属性较匹配,学起来上手快,阻碍小(还记得前面讲的围棋的属性吗——逻辑性和竞争性)。

他们天生对动脑攻克难题感兴趣,听完课后能自发举一反三;输棋后没有太多的情绪困扰,能自发去反思输棋的原因。

但这样的小朋友,在送来学围棋里面的,10个里一般只占一两个,老师只需讲讲知识点,他们自动能一步步积累提升,带教成绩也都指望他们了(说的更直白一点,就算老师教的一般,这类小朋友也能学的挺好,算天生学霸型的)。

但大部分小朋友还都是会畏难惧输的,这就到了第一个风险——很多教围棋启蒙的老师,本身并不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当小朋友下的太快不思考,畏难畏输灰心时(尤其是神经质偏高,比较敏感的小朋友),除了说教也没其他什么办法。

如果光说教会有用,这世上就没有坏人了。

如果输棋灰心的问题一直拖着没能解决,那就不是在培养小朋友抗挫能力,而是直接挫伤小朋友的自信心

每个小朋友本身都是潜力无限的天才,如果某个小朋友在学习围棋的道路上一直很坎坷,兴趣不高,学到后面都没信心了,很大部分原因都出在启蒙阶段——启蒙老师没有帮小朋友在一开始把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对胜负的正确认知和应对措施树立好。

对于比较畏难畏输的小朋友,从我目前的实践来看,采用行为心理学中重建条件反射,通过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来改善其思维认知的方式是最好的。

翻译成人话,输棋这件事本身对于敏感的小朋友来讲是一件挺难以接受的事情,意味着他失败了,但是如果老师刻意改变了“输棋=失败”这种人类天然的心理反射机制,变成“输棋——立刻反思输棋的原因——说出原因后和赢棋一样加分

把这一项举措一以贯之,我班级里的小朋友对于输棋这件事就不再有什么敏感,去反思输棋的原因获得加分都来不及。

时间久了后,他们慢慢就并不需要“加分”这一刺激条件,每次输棋后自动开始反思原因,这便是良好行为的建立形成。

在脑内建立“练习——反思——改进”的进步机制,会对他未来的人生有无穷的益处,这比什么都重要。

关于“加分”这一点简单说明一下,我自己建立了一套较详细的课堂表现计分机制。当我开启新的启蒙班时,前几节课除了教授简单的围棋知识引小朋友入门,更多在给小朋友们“做规矩”——让他们熟悉一整套课堂规则,通过重建条件反射来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出现良好的行为会获得加分,出现欠妥当的行为会被扣分,一节课结束后统计分数给予奖励。建立这种机制的目的是不断向小朋友强调“进步”的重要性——输棋不要紧,碰到难题也不要害怕,最关键是去努力去突破,只要有进步就能加分获得更大的奖励。

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他们终将脱离“加分奖励”这类刺激因素,将“进步”刻进DNA里。

在我自己的认知中,一旦一个人能真正体会到“进步”这一种更深层更持久的快乐,并能主动学习不断获取和维持这种快乐,那么这个人相当于获得了爽文小说中主角必备的“成长”属性——他必将活成一部爽文

另外提一点,在课堂里推行新的行为反射时,可以先让天生神经质较低,情绪比较稳定的小朋友来做例子,好的行为会加分,不良的行为会扣分——这是为了让一些比较敏感的小朋友明白,这是课堂里所有人都需要遵守的规则,并不是在针对谁。敏感的小朋友通常都拥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如果不事先让他明白这一点,他很容易把事情理解成“别人为什么要故意伤害我,是不是我哪里不好别人不喜欢我,所以要针对我”

根据儿童教育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理论——人对客观事情的看法和观点并不等同于这个事实本身。人类虽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但却在以不同的方式塑造自己。每个人都根据他对事物的看法来调节自己,但他的看法有些是正确的,也有些是错误的。因此,我们要全面观察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障碍,特别是个体在儿童时期形成的认知偏差,因为这种偏颇的认知会影响他后来的人生轨迹。

2. 老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锅其实并不应该由围棋来背,整个社会在学习方法这一块的意识一直比较弱

另外有些悲哀的是,在资本的介入下,以业绩为导向的素质教育,整体质量比我小时候可能更倒退了

当前主要的教育方式可以分成两端——以成绩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和以业绩为主的“糊弄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弊病,它其实更依靠和注重小朋友本身的“天赋”。老师把知识授予学生,天生人格与围棋属性更匹配的一小部分学生,随着练习量的增加,自然而然会达到高水平。

而并不匹配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任由问题累积,会失去兴趣和信心慢慢退出。

这种以成绩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模式多见于正统的围棋道场,而以业绩为导向的“聪明”的机构采取的一般是另一套“糊弄学”。

“——输棋会影响小朋友心情影响续费,那就尽量别下棋了”

“——做题动脑容易让小朋友觉得无聊,那就讲讲段子玩玩游戏看看动画片吧”

有良心有追求又想挣钱的老师会努力在两端中间找一个平衡——上课放慢教学进度,更更注重生动有趣,维持住“落后生”的上课兴趣,保证其续费以达到老板的要求;课后给有“天赋”的小朋友另外加作业,让他们尽快出成绩,学生的成绩即为老师的底气。(怎么讲的越来越阴暗了)

万幸生在这个知识可以轻易获得的时代,每一个人都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我从大学开始兼职教棋,一开始也总是在以上提及的两端里反复摇摆,尤其为了完成上司的要求,不得不说一些违心的话(指面对不同需求的家长说不同立场的话)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与自我怀疑,直到后面看了《刻意练习》,一切才茅塞顿开。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出于自身的成长经历,笔者一直对塑造更完善的人格极其感兴趣,也一直沉迷学习各类经过科学验证的学习方法,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无异于一次“人种进化”。

刻意练习的教学方法内容较多,与文章主题也不是特别相关,在此只贴部分之前看书时做的思维导图笔记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我现在给小朋友上试听课时,并不会挑小朋友的资质,因为任何正常范围内的小朋友,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都能极大的开发其潜力;但是会挑家长——只要家长能认可科学的教育方法并积极配合的,小朋友就一定能往好的方向进步。

但也确实有些家长会认为小朋友只要开心就好,我现在遇到这种情况一般就直说我的上课风格是比较严格的,让家长自己考虑是否换更温和的老师,以免之后出现双方由于教育理念不合而生嫌隙——老师和家长应该始终站在同一战线,一起观察帮助小朋友更好的进步。

事实上,由于我一直采用的刻意练习的教学方法,因此课堂上布置给小朋友的练习都属于稍微偏难,但小朋友们动动脑筋垫垫脚是能够着的,在他们努力克服难关努力进步的时候,一定是以温和的引导和鼓励表扬为主;但另一方面,我确实也如前面所述自己建立了一套详细的课堂计分标准以培养学生的各类良好行为,在这方面是比较严格的。

因为根据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个体的行为是由个体的统一人格诱发和指引的,儿童做的每件事都是他总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表达,造成行为倒退的,是不时产生的大大小小的错误在发挥作用。而这些错误的产生,影响了个体的成长。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学任何东西都有各自的好处和一些潜在的风险,小朋友们究竟能成长到什么地步很大程度取决于老师和家长如何引导。祝所有小朋友都能学有所成,健康成长。

如果您已经看到这里,说明本文对您还算有所益处,那就厚个脸皮求个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