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儒敏谈读书》读书笔记(一)

 钦奉徐来 2021-09-06

《温儒敏谈读书》读书笔记(一)

@钦钦

一 、作家名片:

温儒敏,1946年生,广东紫金人。现任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和语文教育的研究和教学。主要著作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文学史的视野》《温儒敏论语文教育》等。

二、“西西弗钦钦”摘录:

1、 应把阅读放在首位,阅读应该是快乐至上。

2、 关于儿童及小学低段的阅读:要减负,要注意适量,不要太多功利性阅读。

3、 阅读,兴趣的培养是前提。阅读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还有更重要的目的,是培养高尚的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

4、 电视、游戏在制约和削减学生的阅读兴趣,大量侵占读书时间。还有个相当普遍的原因,就是家长老师不让孩子看“闲书”。所谓“闲书”大都是课外书,是学生自己选择的书。事实上,不让读“闲书”就意味着扼杀读书兴趣。还有一个阅读兴趣的“拦路虎”就是教辅类书。

5、 儿童阅读要有更细致的指导,注意分级阅读。如分:摇篮童话、民间故事、寓言、童话、故事、传记、文学、思索阶段等。

6、 阅读教学,应更新阅读教学理念,强调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孩子的天性,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想象力、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

7、 阅读应该是学生个性行为,要珍视和鼓励孩子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欣赏和评价。

8、 为何阅读兴趣和习惯培养不起来?负担、心理因素。

9、 为什么要读经典?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积淀下来的精华部分,读经典可以接触体验人类文化智慧。

10、 所谓素质培养,最重要的是用人类最精华的智慧成果去熏陶、感化,让人格思想得以健全发展。学生读经典不宜强迫,宁可先说明:不喜欢是正常的,但读了会大有好处。

11、 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12、 国情决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必须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共存”,不可能独善其身。但“共存”不等于完全被裹挟,不等于随波逐流,关键要有清醒的平衡意识。

13、 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最管用的是读书,是培养读书兴趣,这是关键,是“牛鼻子”。

14、 读书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

15、 语文课最基本的内容目标,是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16、 课标有段话很精辟: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17、 古人学语文从蒙学开始,就是以读书为主,先生很少讲的。从《千字文》《增广贤文》《大学》《中庸》《左传》等,一路读下来,似懂不懂地读下来,慢慢就读得熟了,由不懂到懂,文字过关了,写作也过关了,这是浸润式学习,整个身心沉浸在阅读之中,文化的感觉也有了,语言的感觉也有了。

18、 精读课以老师讲为主,略读课就让学生自主阅读。

19、 “1+X”,即每讲一课(主要是精读课),就附加若干篇同类或者相关的作品,也可以安排在课后,不只是读散篇的作品,也要有整本书。

20、 授之以渔,要教读书方法。默读、浏览、快读、跳读、猜读、互文阅读、读一整本书、检索阅读等等。

21、 课标提到:从小学高年级段开始,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2、 如浏览,尽量要在“一瞥”之间掌握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段落,眼睛最好看文章的中轴线,不要逗留。训练之法:五个手指并拢,顺着书的字行往下移动,速度要比眼睛的感觉稍快,而且越来越快。

23、 阅读一整本书的训练之法:拿起一本书,先看书名、扉页、提要简介、前言;再翻一翻目录,或挑选一两个与主旨联系密切的章节重点来看,跳着读,读几段,或者几页,最后要比较认真看看书的结尾部分,往往是提要性的总结,或者还可以看看后记,很快就可以大致了解这本书的大致内容,甚至能判断写得怎么样,决定是否值得再细读精读,这叫“检视阅读”,或“检索阅读”,是迅速读一本书的办法。

24、 比较重要的基本的书,三遍读书法:第一遍,粗读,大致了解其轮廓主旨,有关基本印象;第二遍细读,对各章节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第三遍,带着问题包括疑问去读,选择重点章节读。

25、 小说、诗歌、散文,应当着重鼓励想象与体验,要设身处地,要非常重视第一印象。比如读一首诗,头一遍很重要,要重视直观感受,最好是快读,朗读,一口气读完,获取带有鲜活的个人感觉的第一印象。

26、 提倡“海量阅读”,鼓励“连滚带爬”地读。并不是一味“不动笔墨不读书”,不能一味“好读书不求甚解”。

27、 山东潍坊韩兴娥老师:大道至简,读书为要,“读”占“鳌头”。

28、 “连滚带爬”地读:不要一本书都那么抠字眼、精读,要浏览、快读、猜读、跳读,无师自通。

29、 把课外阅读纳入计划。把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找书来读。

30、 课标对九年的课外阅读量专门做了规定: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背诵的优秀诗文要以古代的为主。

31、 容许学生读“闲书”,尊重他们的语文生活。凡是课外阅读量大、知识面广、读过很多“闲书”的学生,思想一般比较活跃、整体素质也高,在考试中名列前茅。

32、 语文生活,就是学生逐渐形成的语文“圈子”和表达形式,包括他们的课外“闲书”的阅读交流、上网、微博、微信,等等。

33、 读书状况要纳入评价。课标建议:应根据课程标准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活动,考察其阅读量、阅读面以及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34、 读书除了文学,哲学、历史、科技、社会、经济、时政等,范围要大大拓展。近几年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给一组材料,观点不连贯,甚至彼此相左,让考生去辨识、归纳和发挥,看重的是思辨能力。

35、 语文老师要做“读书种子”。我们多数老师是“职业性阅读”“碎片化阅读”,手机媒体捆绑式阅读。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我们语文老师不读书,少读书,“腹中”装的大都是“戏说”“文化快餐”“二手货”“鸡汤”,或者塞满许多“爆料”“段子”“揭秘”之类,那个“气”怎么可能“华”。

36、 语文教师的阅读,有发言权,成就感,让自己保持思想活力,还能帮助抵制职业性疲倦。在烦躁的“大气候”中,尽量让座自己能心静,就是用更多的时间沉下来用传统的方式读书,重新捡起纸质的书来读。读书可以让你适当超越过量的浮躁的杂乱的信息环境,有定力、有眼光。

37、 读书可以养性,可以练脑,这不仅是能力,也是涵养,是素质,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

38、 教师读书要有计划和一份书单。可以包括三部分,这是可以套在一起又彼此交错的三个圆圈:最外围“圈”是通识的部分,应当是最基本的,最主要是中外文化经典。第二个“圈”是与自己专业或职业相关部分,如科技史、科技哲学、教育类领域。第三个“圈”是核心部分,是围绕自己的专业,或兴趣,希望有所研究、有发言权的那些专业,应当有比较明确的指向。此外可以有一些消遣性、娱乐性的书。

2020.03.0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