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戏内外

 杨春6fmm8arzl2 2021-09-06
心彩超室,我刚做完检查,正在整理衣服,看到一个眼神迟滞,精神恍惚的孩子站在那里。在他姐姐的引导下躺到病床上。大夫看了一下就告知站在一旁姐姐:“这个孩子必须得住院了,他的心脏已经衰竭到无法支撑他的身体了,怎么成了这个样子的?”姐姐看上去对这个检查结果仍然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克制着眼泪低声说了句:“打游戏。”与姐姐紧张和悲伤的神情不同,这位中学生依然面不改色,看上去好像没有听到大夫与姐姐的对话,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有过几次在医院陪护家人的经历,我更加在乎自己的健康。岳母用生命的代价告诉我们身心健康的重要。所以,我会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谨慎地对待对健康有害的娱乐、饮食、作息和消费。看到眼前这个如行尸走肉般的少年,一种莫名的恐惧袭上心头:是怎样的魔力让一个人失去了对生命的怜惜和敬畏?


壹 耽于声色

麦当劳和肯德基这样的餐厅永远会把红色和黄色作为自己的主色调,它可以让人感觉到饥饿并且吃得更加快速。暖色,如在色相环上相邻的红色、橙色和黄色可以让人感到快乐、乐观和充满能量。暖色可能是诱惑,也可能暗藏危险,令人愉悦的声音和色彩对于人类的生存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它成熟水果的颜色,可以快速激活人交感神经进而分泌消化液。得到它可以产生适宜感觉,人必须对暖色有足够的敏感度,这样在觅食过程中才不会错过成熟的水果。另一方面,它也是某些有毒物质和危险动物的色彩,警示人躲避。视、听、触、味和嗅觉所带来的快乐体验激励着人去追求过量的刺激
在现实环境中,悦目的色彩处在一个复杂的背景中,寻找并得到它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而在游戏中,鲜亮色彩可以在任何时候出现的。电子设备的色彩与自然色彩不同,它是一种叠加模型,颜色在显示器里是由不同的单色光源混合而成。而自然世界中的色彩是衰减模型,太阳光经过物体表面的吸收,剩下的光线反射到眼睛,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颜色。加上周围环境的光线的干扰,光能量被大幅度地衰减了。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色彩,在印刷物中总是不如电子设备里的鲜亮。黄色和橙色本身对眼睛会造成轻微损伤,红色可以刺激人的欲望,电子设备里的色彩模型又加强了它们的纯度和强度,使眼睛始终处于强光环境中,吸引并消耗着人的注意力。从游戏的世界中走出来后,现实的视觉环境一片灰暗。

暖色和强烈的刺激可以刺激人的快感和注意力,不过,时间久了这种快感就会消退。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对一个不吃辣的人来说,饭菜里小剂量辣椒就能感觉到辣了。可是吃得辣椒多了,就需要更多的辣椒才能引起辣的感觉。感觉心理学中有一个韦伯比(ΔI/I=k),意思是基础的刺激强度越大或者越强,达到最小可觉差需要的刺激增量就越大。韦伯比是感觉系统的普遍规律,强烈的刺激会减弱感觉系统的敏感度。例如,有些人喝水总是希望水更热一些,对一般人已经很热的水对他来讲却感觉不到同等的高温。反复训练后,能把刚刚烧开的水能一点点地喝下去。其实热水早已烧死了食道黏膜上的热感细胞,食道对给人体造成伤害的温度已经失去了感知能力。食道癌这种病往往是由人不当的饮食习惯所造成,但是患者对食道受损却毫无痛感。

玩超级玛丽,得到第一个金币,“叮铃”声响会令人愉悦,可是第二次这个声音就不会引起同等程度的愉悦。所以,游戏设计必须在后面设置越来越多的金币,这样才能让我们保持在同等程度的兴奋。这似乎暗示着某种人生之常。在月工资是5000元的时候,增加500块钱的收入我们就能获得满足感。当月工资是50000元的时候,500元的增长就无法创造相同的快感。我们总是用增长部分和原有的基础的比值来定义获得感,而不是500块钱到底能买多少东西。人的贪欲,本质上并不是所谓视听感觉或者吃更多的东西,而是让大脑始终保持一种兴奋度,只不过游戏带来的快感更直接、快速而已。

当代生物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电极放在三只老鼠的下脑丘,老鼠面前放置三个杠杆,压第一个杠杆释放食物,压第二个释放饮料,压第三个释放迅速而短暂的快感,老鼠很快分辨出三个杠杆并频繁触发第三个杠杆,最后的结果是老鼠饿死了。快乐的感觉如果依赖于外部刺激不是通过访问、重组大脑内部记忆而获得,最终的结果就是耗尽身体存储的能量。

抗拒之痛

一个从游戏中走出来的学生告诉我:千万不要禁止孩子玩游戏。如果,我自己用意志力克服声色诱惑又会怎样呢?

一个人在玩游戏的时候,会带来某些生理上的反应,比如分泌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机体试图重建体内的动态平衡以补偿生理亏空,这是机体对游戏无条件的抗拒反应。换言之,玩游戏的次数多了,就会形成自然地条件反射——一旦游戏的场景出现,原先只有在玩游戏过程中才出现的快感及生理反应就会发生,生理亏空随即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补偿反应也变成了条件反射,此时机体必须得到一定量的快感以克服补偿反应,这样才会出现正效应。这样,游戏的所产生的快感就必须先补偿克制冲动所损失的心理能量,然后才能带来大脑兴奋。

一个人如果特别想玩游戏,如果克制玩了的冲动,其所消耗的心理能量要比一个对游戏没有兴趣的人要多很多,必须用其它途径产生相同的快感才能让机体重建平衡。那些强迫自己坐在教室里上自习的学生要比自然状态的同学更加劳累。他的一部分能量用于抗拒诱惑,剩下的部分才能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克制的时间越长,次数越多,心理负债就会越多,一旦防线崩溃,就会变本加厉地偿还。对一个体验不到游戏快感的人来说,打游戏是一种非常劳累的工作。反过来说,对一个体验不到学习快乐的人来说,学习绝对是一件苦差事。所以,看上去很自律的人,其实是在用被人认可的方式产生快感而已,这时“废寝忘食”往往被理解成一种优秀的品德了,其实他只是沉浸于另外一种游戏不能自拔了,其本人是体验不到自律的所谓坚持,就是在为放弃做着准备。

我有一个学生,他在学校里经常玩游戏,学业成绩很不好。假期里,我把他送到一家加工厂实习。回校后有人反馈他是个好学生,因为他把工厂里的机械手臂玩得特别熟,全厂只有两个人能搞懂那个玩意儿。他并不是出于多大的责任心和工作奖励去研究机械手臂,只是因为它很好玩而已。

叁 补足现实

我在工厂实习的时候,很多产业工人非常辛苦。他们早晨八点上班,中午吃一口饭,下午继续工作,晚上经常加班到很晚。尤其是那些做计件的工人,为了能多挣钱,手脚麻利,一点时间也不愿意耽误。按说累了一天就赶紧回去休息睡觉了吧,但是我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年轻的操作工回去疯狂地玩游戏。稍微想一下就明白其中缘由了:流水线上,面对着不会说话的机器和零部件,一天下来也说不了几句话。公司的管理制度约束着日常行为,任何越轨的行为都会被摄像头记录在案。背负着养家糊口的压力,除了挣钱之外,似乎再找不到任何努力工作的理由。只有下班之后,自己才能体验到对生活的意义。在游戏里,可以获得很多掌控事物的感觉。无论是吹捧还是贬损,至少有了人际之间的互动,在一些合作游戏中还能体验到团体凝聚的力量。可以说,在游戏里活得才像个人了。

在现实生活中被剥夺或者丢失的人性,例如爱、关怀、尊严、认可,在游戏当中可以得到适当的补充。包括一些积聚的愤怒,也可以通过游戏得到释放。我们很少见到现实中过的春风得意的人沉迷于游戏。

肆  我有玩游戏的自由吗?

当我让女儿放下游戏机的时候,女儿用这句话反驳我:“这是我的自由,你管好你自己的事情就行了。”先前我都可以用讲道理的方式把她逼向沉默的墙角,然而,理性和逻辑的训练不仅没有让女儿领悟道理,反而让她掌握了对付浅显道理武器。特别是这一句:“这是我的自由”让我语塞了。你不是说健康很重要吗?孩子曾经问过我,吸烟有害健康,为什么姥爷还要吸烟,为什么你还给姥爷买烟?

       如果我有玩游戏的自由,前提是我的身体属于我自己,我有权利使用我的身体去做我想做的事情。那么,我的身体归我所有吗?这显然是存疑的。一个人的身体起源于一个精子和卵子的结合,通过母亲子宫辛勤地孕育,最后艰难地生产。在孩子产生自主意识之前,那时她对自己的生命是没有决策权的,身体显然完全不属于她。那么,有了自主意识之后,她就拥有了自己了吗?有人说仍然没有,因为没有父母供给,你依然无法独立生存。可这不是一种交易吗?我供给你,所以拥有你。如果你自己自足的话,你就拥有你自己了。从功利的角度论证自由,这太令人伤心了。

你是否自由可以用两个问题问清楚:一,你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吗?二,你觉得自由吗?前者是通向自由的手段,后者是评估是否得到自由的标准。康德说,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摆脱欲望的诱惑,做到自律,才是自由。所谓自律,就是按照绝对义务去做事。什么是绝对义务,说得浅显一些,就是你觉得正确的规范。这仍然不好理解,那我们用排除法,自律的反面是他律。也就是,按照非本人认同的规则去做事。这里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他律很好理解,那就是迫于外部压力,强迫自己去做某事,我们用“必须”、“不得不”这样的字眼形容我的不自由。倘若,我真的让你自己做主,你会体验到自由吗?

       第二种他律,是本能驱使。我们常会说,我无法抗拒美食的诱惑。在“不应该多吃”和“想吃”的斗争中,我屈服于“想吃”的欲望了。屈服,能说是自由吗?不难解释,现代人获得了足够的自由去选择,然而却有更多的人感到不自由。实质上,人无法彻底掌控自己。人本能的欲望都差不多,在宗教里理解为一个独立的存在——冲动是魔鬼。满足得越多,被欲望控制得就越多,就越感觉不到自由。弗洛伊德说,本我像一口沸腾着本能和欲望的大锅,按照快乐原则行事,但最终得到的却令人失望。

亚里士多德说:“一切追求都另有目的,唯独快乐就是它本身。”这似乎回答了一个人生的终极问题,活着就是为了获得快乐。卢克莱修更是为快乐赋予道德权重:“追求愉悦带来善,痛苦没什么好……从道德立场上看,人生最高的目标是提升快乐,减轻痛苦”

现代社会,温饱问题被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以后,原先那些让我们感到快乐的东西如今不值一提了(比如我今天吃了一块糖)。快乐产出越来越多,越来越快。过去偶然出现的快感只有大量涌现,才能引起我们久违的兴奋。以至如今,我们把快乐当做一种提纯的祝福送给别人,比如“新年快乐”、“春节快乐”、“新婚快乐”、“生日快乐”(曾有人祝福我清明节快乐)。孩子说,你不是希望我快乐吗?那我现在告诉你,在游戏中我就很快乐。既然人生追求就是快乐,为什么不走捷径直达,非要“经历一番寒彻骨后再得美化扑鼻香”?

给姥爷买烟,那只是为了尽孝,到此为止。尼古丁的刺激也许会为姥爷送去一些快感,但买给他的药片吃着还痛苦呢。他是因为儿女孝顺而感到欣慰,而并不一定在乎入口的味道。柏拉图把正义当做一种快乐,孔子则强调学习之乐,悟道之乐和旷达之乐快乐、自由和美丽、幸福一样,本身是一种个人化的体验,从来就没有一个一致认可定义。换句话说,它只是其它价值追求所带来的一个副产品而已。如果把一个自然出现的体验当做人的追求,那手段确实就不重要了,感官刺激因其快速高效自然会成为首选。享乐主义(hedonism)为追求快乐体验提供了价值辩护。它认为人活着就不应容忍单调和乏味,人必须过一种充满激情、冒险和新鲜感的生活,把快乐体验从一个高潮推向另一个高潮。如果把一切价值追求都折算成快乐的衡量,那又成了彻底成了功利主义了。

追求自由,得到的是孤独;追求快乐,得到的却是痛苦。所以,短暂的体验不是不可以作为人生追求,只是看你是否愿意承担人生的后果了。


未完待续:游戏控制人的本质、游戏的一般化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角色。

一个一直保持专注,最后却学杂了的家伙

探讨社会学、设计和生活日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